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人解放指的是个人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获得全面的社会关系。它只有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才能 实现。世界历史打破了民族、地域的界限,使个人与整个世界相沟通,从而获得全面的社会关系,使个人解 放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这个前提出发去考察人类历史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现实的劳动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程的个体,同时个人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个人在社会历史中和现实条件下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着促进自身发展的条件.因此,分析和考察现实的个人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立足于现在的社会现实去展望和思考理想社会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实现个人解放是马克思学说的主旨。对个人解放问题的研究,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马克思解放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但是,"现实的个人"在资产阶级创造的资本空间中发生了个体与类的严重分裂,社会空间日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从资本空间终结到劳动空间解放经历了一个逻辑转换。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推动这种逻辑转换的物质力量。资本空间化逻辑包含着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趋势,同质化是肯定性逻辑,异质化是否定性逻辑。异质化蕴含着劳动空间解放的力量。实现"现实的个人"解放的前提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为空间解放的主体力量。"现实的个人"空间解放的目标是客体维度的"自由王国"和主体维度的"自由个性"。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现实的个人"的空间解放提供了条件。走向"现实的个人"解放的自由王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现实的个人”与“物质生产活动”把握为内在相联的二个基本研究向度 ,阐明了建立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自由 ,是否定自己的否定物的自由 ,是根源于“痛苦”、“斗争”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重视物质生产劳动 ,就在于人只能在首先是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劳动这一真正的人的活动之中实现自己 ,如果将此视为“劳动拜物教”或是对“人”的否定 ,也就失去了与马克思交谈的资格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个人"概念既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己的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活动不仅对于"现实的个人"的自我生成具有本体意蕴,而且,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自己的历史。厘清"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1-17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唯有走向实践,在改变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类解放,才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并彰显自身的理论价值。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主要有暴力革命、改革创新和科技革命三种实践路径:暴力革命路径,从改变上层建筑出发,变革生产关系,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创新路径,从改变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着手,一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革新上层建筑;科技革命路径,从改变生产力起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促发上层建筑的质变。当今时代,我们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灵活运用于这三种实践路径,推进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从而为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四种内涵以及"现实的个人"概念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语义演变,并指出,实践概念只是马克思针对德国哲学所特有的言说方式而使用的世界观范畴,它具有预示新型历史观的方法论功能,但不具有具体观察和描述人类现实历史的具体操作功能.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由此,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就不是体系的推演或综合,不是对其他社会科学甚至是当代西方哲学的概念剪贴,而是首先通过专门的学科训练,对这些概念所指涉的个人的社会现实性予以充分理解后,再来具体地分析马克思当年所针对的社会关系的异化在当代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9.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起点和主要对象.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一种自然存在物;其次,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还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再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还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一种精神存在物;此外,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 同时也是实践存在物,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开放的人;最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还是具体的历史存在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诞生于对现代性启蒙哲学及其后果的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问题本质上是原子式的个人主义问题,这又主要表现为人的利己性和抽象性。马克思通过“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并赋予其感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和感性丰富性等内涵,实现了对近代个人主义的根本批判。这一批判至今仍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实的个人与马克思人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学观的逻辑出发点.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建构了包括人的存在观、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系."现实的个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整体性存在物."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性决定着人的本质是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决定着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社会契约论从无根的"个人"出发,把政治权威的合法性置于"个人"对它认可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唯意志论学说.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变个人本位的主体性思维范式为实践的人类学思维范式,展开了对契约论中"个人"历史的、逻辑的批判,它不但摧毁了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前提--无根的"个人",确立了历史的坚实基础,同时也自然地展现出了一个"个人"辩证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杜宪升 《理论界》2010,(4):107-108
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现实的(诸多)个人,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个人主义、唯我论、绝对主义、整体主义混同起来的理论偏见的一把钥匙,也是准确把握和领会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发动哲学革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因此,准确把握马恩所说的前提之一——现实的(诸多)个人究竟何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个人"是由现实社会条件规定和约束的、不断从事着物质生产等活动的个人,他们在自己本性的驱使下,总是从自己出发,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各种活动。"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微观机制的核心。"现实的个人"为满足自身不断发展着的需要而展开的各种活动,推动着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人类理性的光辉在实践力量的基础上确立了商品经济的统治权威,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身依赖、权力依附关系,克服了人的自然关系的局限性,但无情的现实又置人类于物的抽象统治中:人的自然特性、个性差异、兴趣爱好都被淹没在冷漠的商品世界的普遍联系之中,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都变成可替代、能度量的商品货币的对等物,人成了物质世界不断创造、不断消费的工具和手段,人在创造自我、满足自我丰富性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人类在利用商品、经济克服了人类自然关系局限性的同时,却又深陷于人类创造的社会关系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的考察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现实的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必然的个人"、"偶然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等发展状态.通过对"现实的个人"这几种不同发展状态之间的关系的梳理,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的个人观.马克思的个人观对于探讨和思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伟 《晋阳学刊》2008,3(1):46-49
现实个人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核心,依据社会形态理论其生成史可以阐发为三种形态:群体形态的个人,独立形态的个人,自由形态的个人,三种形态的历史演绎构成了现实个人发展的内在逻辑。当代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表现为以物为基础的独立形态的个人,人的物化状态不可避免。物化状态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对群体形态个人的扬弃,对自由形态个人的基奠;其消极作用在于人以“物”而非“人”作为价值尺度,物质利益驱动使人对有限资源展开竞争而形成人际矛盾,而这一矛盾是引发社会种种不和谐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人际矛盾、实现入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着力点,其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于民主、法治、道德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传统认识论没能解决的两大难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进入生活世界的实践维度,对之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自然界不是抽象的、与人割裂的自在自然,而是现实的、与人结合的人化自然,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意识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统一的。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实践观超越传统认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 ,对唯物史观一系列范畴和原理的全面深刻理解都关联着“现实的个人”范畴。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地位和意义 :( 1)“现实的个人”范畴关系到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 2 )“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社会”范畴 ;( 3)“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逻辑结局就是“上帝”的死亡.施蒂纳的“唯一者”、费尔巴哈的“类”、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能被理解为“上帝之死”后的产物吗?本文认为,某种意义上都不能.因为作为“超感性世界”、“精神世界”意义上的“上帝”无法死亡,超越性内在于“人”之中,关键是如何把它“现实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