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以中国古代有科学为前提,视科学理性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界定科学理性的内涵,并比照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从而得出理性的匮乏是我国自明代以来科学落后的原因之一。并进一步从中国传统的主观思维模式和客观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科学理性匮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人文学者的特质和禀赋决定了梁启超对科学的阐扬毫无例外走的是文化路径,其意义广泛而深远。弘扬科学的"形而上学",促进了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植入了科学理性。坚持科学的实践理性,为近代中国文化成功转型提供了现实理性思考:崇尚科学但坚决反对科学主义,倡导西学但坚决反对西化,弘扬科学价值但又把它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站在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反思科学理性,为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开辟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3.
科学理性的精华是理论理性.本文的中心旨趣即在于探讨科学的理论理性如何在古希腊孕育、形成和超前发展.本文分析了希腊科学理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手段,指出其精华是逻辑-思辨理性;辨析了中国古代科学精神与古希腊的突出差别,指出近代科学未能诞生在中国,其科学自身的原因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没有讲理论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的失落:近代中国科学观的庸俗化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精神传统和实验技术是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础.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在学习西方科学的过程中,从功利的原则出发,接受西方科学的技术传统,却漠视和抛弃其精神传统,甚至把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异化为一种技术手段.因此,近代中国的科学观弥漫着强烈的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这种倾向对中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对成语“杞人忧天”的思考入手 ,提出了中国人不善理性思维、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 ,得出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现实的思考 ,指明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还是要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 ,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 ,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使国人真正做到用理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6.
公民理性是社会治理良好运行的基础,而科学是公民理性建构的重要来源。利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从个人、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和验证了科学素质对公民理性建设的重要作用:更高的科学素质有助于提高公民科学判断能力和对专家的信任水平,推动公民的科技事务参与度,并提高公民对科技发展的支持程度。这显示出公民科学素质在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科学哲学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判定密不可分.围绕二者内在的关联,文章从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发现模式、科学理论评价和科学发展模式四个在科学哲学争论中起核心作用并反复出现的问题切入,探讨科学哲学对西方心理学演进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反响.传统科学哲学为心理学的科学理性扫清了道路,现代科学哲学的人文理性将继续清扫心理学道路上的理论崎岖.  相似文献   

8.
希腊精神与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文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希腊精神是理性沉思与热情相结合,代表希腊理性科学特点的数学在其产生之初就是与宗教感情融合在一起的,希腊科学与这种宗教感情密不可分,正是这种宗教感情推动科学家作理性的沉思。科学与伦理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在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特点之一是企图把基督教的信仰提升到科学理性知识的地位。科学虽然沦为神学的婢女,但神学也起着保存科学和希腊科学精神的作用。当前的重要问题是,重实验方法的近现代科学需要恢复希腊的自由精神,为符合道德要求的效益而从事科学探索是希腊“自由精神”的表现,我们现在要大声疾呼恢复希腊科学的“自由精神”,要着力反对为谋个人私利而科学,特别是要反对那种违反人类道德和灭绝理性的科学活动。西方科学用数学的方式来解释现象,这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缺点是把一切事物都片面地加以量化;中国传统主导思维方式的特点和优点正在于对事物作整体的把握。如果说西方近代科学的缺点在于割裂、分离,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点则在于笼统。中国科学的发展应该走一个“之”字形的道路:从原始的整体思维,经过推理和实验的剖析,达到更高一级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9.
公共理性是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公共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公共生活的合法性基础。当代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理性表现为科学发展理性,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对求解中国转型社会问题的最佳回应;二,对古今中西公共理性的扬弃和创新。科学发展理性的公共价值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科学执政包含科学的精神、理性与执政。从理性的视角出发,科学执政必须以保障和促进人权为核心,注重发展人的理性能力;要求承认人有理性,具备认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执政党必须通过民主的形式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当然,理性并非万能,宪法是理性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千百年来政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因此,科学执政必须依宪执政。  相似文献   

11.
层出不穷的当代文化危机与科学的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因此对当代文化批判的理论往往被等同于对科学文化的批判。当代文化批判理论的实际对象应当是科技理性的僭越和科学主义的滥觞,而非科学和科学精神。因为科学主义虽然极力推崇科学和理性、贬斥非科学和非理性,但从本源上看,它不但违背了科学精神,而且大大损害了科学精神。当代文化需要科学和科学精神,科学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放进取精神、平等宽容精神、理性负责精神将为当代文化应对危机、实现转型提供积极有效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依赖于合理的科学技术文化元素的构建。科技文化的基本元素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科学理性对科学技术发展有固本强根之力;人文特质调适事实和虚幻的合理间距,既能把科学技术人员从教条枷锁中解放出来,又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情怀;创新因子引领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和宗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以科学理性为轴心,人文特质为滋养,原始创新因子为动力,来构建科技文化,以消解科技役人的异化现象,并循着科技发展的后现代主义路径,引导科学技术及科技工作者健康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洲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中 ,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 ,理性和科学则处于婢女的地位。而文艺复兴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却使人们的眼界洞开 ,目光所及由神转向人 ,由天国转向人间 ,即从对上帝的盲目崇拜到对人和自然的理性思维 ,从对超验世界的建构到对现实世界的探索。文艺复兴运动无疑放射出科学求实精神的灿烂光辉。本文以科学的事实为依据 ,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以及文艺复兴运动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近代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科学建制到中国科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建制和科学文化是构成现代科学的重要社会形态。正是随着中国的科学建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规范,中国的科学文化才逐渐发展起来。中国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关系的研究应先从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入手,考察中国的科学建制发展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而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又反过来如何作用于中国的科学建制发展,从而揭示二者内在的互动关系。中国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关系的研究可从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两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每个代表性时期中国科学建制的结构和功能、科学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以及二者彼此渗透、相互建构的社会学特征,这将包括科学社团、科学期刊、科学教育、科研机构、科学发展政策与法规,以及科学共同体、学术规则、科学交流、奖励系统、精神气质、科层化等层面。  相似文献   

15.
理性和非理性都是科学的必备因素,科学不是一种超越非理性的事业,强调科学中的非理性并不是对理性的否定.非理性作为科学研究主体的固有因素,渗透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科学研究客体的选择、科学研究信息的加工创造,到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无不受到非理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对科学与理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反思,他把理性危机和哲学危机视为近代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胡塞尔不仅阐明了科学的本质、科学与理性的关系等科学哲学问题,而且还提出了让科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构想。胡塞尔对科学与理性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完善科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科学哲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回顾了各个学派对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科学理论及其发展——的理性思考,说明科学哲学的发展是从逻辑到历史再到两者相统一的过程。对科学哲学各派关于科学理论的分析主要从科学理论的性质、结构和发展三方面展开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词源学角度回顾"科学"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指出19世纪学者使用"科学"一词,是为了指称科学革命以来兴起的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以培根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原则为方法论纲领,以追求确定性的知识为目标的探究活动.由此推知"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即求知精神、唯实精神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科学与信仰的关系是涉及社会的选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与信仰不是相互替代,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进,既对立又统一的张力关系。科学使信仰富于理性,信仰给科学以强大的精神动力。科学与信仰的完美结合便是走向科学的信仰以及信仰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任鸿隽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他针砭时弊,探讨中国无科学的原因;主张科学与教育联系,倡导科学教育为近代社会生产及生活服务。与前人相比,任鸿隽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的养成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潮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