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存现动词"有"同特定名词搭配行使评价言语行为时存在宽式推论现象,所涉论题属词汇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存现动词"有"的原型意义为无标记的默认语义,表示某地存在某人或某物及其数量,听话人不需要多做思考便能知道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含义。当"有"同特定的抽象名词搭配表现评价功能时,听话人便会产生宽式推论,从而显现"有"的标记性特征。在此过程中,"有"同特定名词共同作用触发人类认知系统的概念推理机制,进而促使听话人打开通向无限多个概念或概念系统的认知路径,最大限度地寻找最佳关联,即由一个词项所表概念链接到无限多个概念或概念系统,引发宽式推论。然而,存现动词"有"本身情况也颇复杂,最终词义的确定仍依存于动态的语境。  相似文献   

2.
王红厂 《社科纵横》2004,19(5):157-158
马庆株先生指出“语义是形成句法聚合的基础 ,语义成类的制约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搭配 ,制约语法单位的组合行为和表达功能”。该文就是利用马庆株先生在 [ 顺序义 ]体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方面的研究成果 ,发现具有顺序义的指人名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对“V2 的 是 N”句法格式是否有歧义有一定的制约 ,并且很有规律性 :当N为顺序义最高项或最低项时 ,“V2 的 是 N”句式一般没有歧义 ;当N为中间项时 ,该句式则存在歧义。同时不同系列的衔位名词之间的权势关系或一致关系也对歧义的理解产生影响。另表人名词多义词引起的歧义既和词汇有关 ,也和句法有关。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名状句语义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惜微 《学术交流》2002,(3):111-112
古汉语名状句是一种语义关系复杂多样的句子。我们借助《史记索引》、《汉书索引》对《史记》、《汉书》中名词做状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 ,在此基础上来描写名状句的语义结构类型和名词状语的语义类型。通过分析我们看到 ,名状句中的主语名词与谓语动词之间 ,状语与主语名词、宾语名词及动词之间语义关系是多重的、多层的 ,而且状语的类型取决于动词的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4.
英语表量结构Num+N1+of+N2中的N1是表计量单位的名词,和数词及介词of一起构成数量语块对N2进行量的描述。英语表量结构中的不少单位名词和汉语中的喻体型量词一样,能充当喻体,构成简洁的隐喻。喻体型单位名词对物质名词、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进行计量描述时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作用和修辞特点。  相似文献   

5.
蒋卓轩 《生存》2020,(14):0202-0203
语义偏移现象在语言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俄语中性词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语义偏移的内涵及俄语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的产生原因。力求使俄语学习者可以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在实践中加深对词汇运用的把握,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许炎 《社科纵横》2007,22(7):169-170
本文从现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难点——词汇入手,指出词汇教学的重点是揭示词汇语义即词义。依据现代语义学中的语义成分分析,结构语义学,语义场以及语义搭配等有关理论,在人类认知模式内,提出以语义为基础,搭配合理的记忆方法的三位一体"倒金字塔"的词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6):170-172
本文全面论述了名词转类是转类构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语言经济构成原则,有特定的内在机理。名词转类的主要方向主要为转类为动词和形容词,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识中的绝大部分是由概称句表述的。建立概称句的形式语义对非单调推理以及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等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概称句意义分析是建立其形式语义的基础。目前关于概称句意义主要有两类研究:基于概率论的研究和基于可能世界语义学的研究。本文对概率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本质是外延的解释这一根本缺陷,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所提出的正常性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强调对正常性概念的内涵分析,提出了概称句的典范形式,进而提出正常个体选择的三个原则,以及据此建立了正常个体的选择函数,避免了原来研究对正常性概念的外延性处理。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概称句形式语义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建立该语义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9.
陈学广 《学习与探索》2005,1(3):157-161
在文学这一特殊的语义系统内,语言的能指形式不仅传达着直接意指的语义,而且还创造着含蓄意指的审美语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审美感知。文学语言能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语义表现功能,便在所指层面的一般语义信息与能指层面的审美语义信息之间形成了语义的张力,从而使语言在文学中获得了“充分的自我在场”。唯其如此,强化并突出能指形式感性的、直觉的特征,是文学语言区别于非文学语言的至关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文学语言形成审美语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左双菊 《学术交流》2006,(4):139-141
在人们对事物的共知域中,语义兼容是形名匹配的基础,形容词与名词在语义上必须存在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这样才能为形容词对N的选择提供意象,也才能与之组配为相应的DN格式。由于语义“模糊边界”的存在,当我们用与N具有某种语义特征联系的不同形容词D1和D2同时作为联结线索时,贮存在记忆中不同类别的同一N的相关属性特征将同时被D1和D2激活并提取,结构上表现为与D1、D2同时匹配。  相似文献   

11.
王琪 《唐都学刊》2007,23(3):113-116
利用“语义异常组合”进行造词的现象由来已久。上古时期,人们已利用这种组合方式创造仿词和伪仿词。它们是在语法造词基础上的修辞造词,即关涉到语法层面也关涉到修辞层面。造词环境、人的认知活动及语言规律是影响造仿词和伪仿词的综合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所有曾游历过或居住在北京的人们,都有关于这座城市不同程度的记忆;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将这种自然生成的零散漂浮的印象,变成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将“记忆”从名词转化为动词,意味着一个人物、一件史事或一座城市有可能从此获得新生。本文集中探讨如何将被动的“北京记忆”转化为主动的“记忆北京”,并指出“北京学”研究虽然在目前远不及“上海学”辉煌,但相信这个领域将更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3.
袁梅 《唐都学刊》2002,18(3):98-99
大多数语法著作中 ,将“V1着V2 ”两个动词连用的结构划归连动结构。但是从分析动词V1的语义特征入手 ,可发现动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持续的共时同现性关系。静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行为的方式与动作直接组合的修饰性关系。因此 ,应当将该结构判定为偏正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刘海波 《阅江学刊》2014,(4):100-104
介词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基本功能是引介,连词的基本功能是连接。对连词和介词所作的区分主要考虑的是语义关系。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并不总是那样清晰,学界纷纷提出“关系词”、“连介词”等概念,甚至有人主张完全合并介词和连词。古汉语中关系词“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从“连介词”完全变成了连词。  相似文献   

15.
从民到人的历史切换--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奎良 《求是学刊》2006,33(1):21-25
在近代西方,人是一个类概念,从中发展出自由、平等等抽象价值。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与之相应的人的概念,而只有民的概念,民与官处于对立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人与民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并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从而实现了对人的理解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we address Emile Durkheim's theory that norms and values become more generalized and abstract in a society as it becomes more complex and differentiated. To test Durkheim's theory we examine etiquette manuals—the common texts that define normative manners and morals in American society. We perform a deductive content analysis on past and present etiquette manuals to understand what changes have occurred regarding shifting behavioral norms and values over tim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change has occurred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language of contemporary etiquette manuals, reflecting a greater change in the normative order. We find—as Durkheim would expect—that three main shifts have occurred: a shift from specific to general expectations for behavior in social settings, a shift from demanding to more suggestive rules of behavior in social situations, and a weakening in the severity of sanctions for breaches of etiquette.  相似文献   

17.
先秦汉语存在一种特殊的方位短语:中+名词。先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押韵和类型学角度对这种语法现象给出了解释,但所作的解释都具有局限性。先秦时期方位词中没有实在的方位义,这一时期方位词的出现不是语法上的要求,这造成了方位词中不会受到语法和语义上的制约,它与名词构成方位短语时,语序也就显得十分灵活,可以出现在名词前也可以出现在名词后。方位短语中+名词在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仍然存在,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语法现象的残留。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ies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use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ndicating self–other differentiation (i.e., personal pronouns, verb conjugation) and their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own and others' mental states (MSL). In Study 1, 104 parents of two‐ to three‐year‐old children filled out online checklists assessing children's vocabulary, their use of MSL, and first‐ and second‐person pronouns and verb forms. In Study 2, 77 mothers of 1.5‐ to 2.5‐year‐old children filled out the MacArthur–Bates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 and additional checklists for MSL and verb conjugation. Results of both studies showed that children's use of grammatical person reference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ir level of grammatical abilities. Importantly, pronominal and inflectional references to others were correlated with children's discourse about the mind. Thus, linguistic tools that are used to distinguish self from others are not only indicators of children's grammat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ir level of sociocognitive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