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存的困惑与抉择──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评析田佳美国作家塞林格只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却在文坛上享有盛名,被称为“当代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我认为,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切入了现代西方人陷身于生存困境的重要主题,具...  相似文献   

2.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部“现代经典”著作,赢得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湖里的鸭子”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主人公霍尔顿在异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精神病院里的遁世者的“他者”的可悲命运,揭示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从同一类事物中可以发现许多惊人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有助于人们对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篇文章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或许能给人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最杰出的作品,这部小说是当时美国青年孤独痛苦的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对守望者的内涵做了深层次挖掘,揭露了当时成人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幼小孩子们遭到堕落力量侵蚀的悲惨状况,更加凸显了霍尔顿渴望成为一名守望者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展示出资本主义消费型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语言运用上独具一格,突出特征是运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使用了大量的口语。施咸荣和孙仲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文译本,基于翻译目的语言的词汇空缺、文化空缺以及源语言方言和俚语的特点,采用了同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异化翻译策略使用频率更高,但两个中文译本对同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不尽相同。通过比较和分析两个中文译本对同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探索可以更好地传达作品独特的语言特点、写作风格及文化色彩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杰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年轻的主人公霍尔顿的命运令人担忧和同情。霍尔顿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作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塞林格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对霍尔顿的心理分析,管窥战后美国社会青年一代的心声及社会物质繁荣后的精神危机,揭示物质富裕与精神匮乏的失衡,阐明霍尔顿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迷茫与挫折后并未向社会妥协,而是通过对自然、对他人、对人生的思考,探寻着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社会符号学原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社会意义进行分析,帮助读者认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的主人公霍尔顿的社会意义,从而揭示五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理想和彷徨.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蝇王》两部小说都力求通过孩子们的故事,来揭示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个高唱人性真善美的赞歌,一个则深感人性的罪恶,然而两位作家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对现代社会的反思都是同样严肃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它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战争恐惧的感悟与理解、死亡的抉择、孤独的守望与无声的反抗之中。它通过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离开学校,在纽约闯荡三天中的精神痛苦和心理矛盾表达出了塞林格个人的悲观意识和他自身处境的困惑与迷惘,并对小说主人公的执迷与心理困境充满了悲悯与同情。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美国文学中,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已被公认为"现代经典小说"之一,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从生态视角来审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试图通过主人公霍尔顿回归自然这个切入点,分析这篇作品中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公认的美国文学“现代经典”之一,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一个倍受评论家关注的形象。他厌恶现实社会的“假模假式”,希望能返回理想世界寻求庇护。文章通过考察麦田和红色鸭舌帽的象征意义来揭示霍尔顿精神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美国当代作家杰拉姆·大卫·塞林格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指出塞林格是一位具有生态哲学思想的作家,他在小说中通过探索一个十几岁少年向往回归童年、回归自然的内心世界,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及战后社会与精神生态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情节并不复杂和离奇,但作者却以其对时代独特而犀利的认识和体验赋予这个故事以深刻的内涵,使这部作品蕴藉深厚。这主要是由于其小说深层结构中所彰显出的张力美所致。从其作品的张力结构入手,分析作品中体现出的张力美,可以进一步解读这部作品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6.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狂人日记》塑造了两个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世纪病”人物形象 ,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用有悖常理的言语揭露了各自社会的本质 ,并且都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本文就两篇小说的主要特点进行比析探讨 ,以揭示人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境遇时所表现出的共同反思  相似文献   

17.
留恋青春少年那些最盛华最神秘也最本质的气息,这是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刘毅然的《奔逃》共同的叙事策略。有别于前者表现题旨的含蓄蕴藉,《奔逃》彰显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文化批判意味,小说的意蕴缘此而变得窄狭,在题旨的表现上也给人以不充分的感觉。这种审美追求的迥异与二人缅怀青春的不同言说方式息息相关:塞林格是执着地守望"麦田",刘毅然则热衷于重新经验青春的热烈和纯真。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现实主义批评的基础上,从情节简单化、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等方面对塞林格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意识流手法进行分析,旨在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灵魂的真实和强大的物质压迫下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各种病态心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麦田守望者》书名的由来、人物塑造特点的分析,与《大卫o科波菲尔》及《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人物对比,以及小说积极意义的探讨,得出结论:对青少年、成年人以及广大教师而言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塞林格凭借《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其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位时代的叛逆者。本文就叛逆的时代、叛逆的作者和叛逆的霍尔顿形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心充满矛盾时代的叛逆者霍尔顿不能与人沟通,以至于逃离学校、家庭、社会,最终走向精神崩溃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