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场引人注目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国外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文明浪潮”,或所谓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专著也相继问世,可谓时髦一时。尽管我们对其中一些政治观点不能同意,但他们对变革事态的综合描述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却是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托夫勒论企业改革》(《The Adaptivc Corporation》)是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er)1972年为世界著名的企业——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又称“贝尔”公司)提供的一份关于公司体制改革的秘密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托氏成功地运用了权变理论,提出了与权威的“规模经济”大相径庭的分权观点。这一分权观点对我国的改革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3.
1994年6月7日俄国《独立报》发表米罗诺夫采访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的文章。该文国内有的报刊曾摘译发表,但涉及托夫勒理论的核心部分未予翻译,且译文与原文有较大出入,故本刊仍作详细摘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年出版的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是一部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未来学著作。作者自称曾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书中关于西方未来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的观点,一方面反映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因而是值得我们认真注意和研究的;但同时也应看到,资产阶级学者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急和动荡,因此对书中一些违反马克思主义原理、替资本主义作辩护的观点,我们也必须予以鉴别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距今200年前,人类从持续了近800年的“家业时代”跨入“工业时代”。在100年前,电话、电影等新兴产业出现,地区经济各自完成了向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变。而现在,财富的源泉不再是土地、金钱或石油,而是“知识”。莱斯特·瑟罗教授在他的近作《财富的金字塔》中,把这一戏剧性变化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而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大概合称之为“第三次浪潮”。总之,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正是信息技术革命。它甚至很可能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是名副其实的大变革。家电:家里家外实现网络化到2020年,数字播放技术已普及10年,…  相似文献   

6.
冯凭在《学术月刊》1988年11月号上发表文章,用长波理论分析新技术革命,并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说提出异议,对“反工业化”思潮作出独特的评价。长波理论,是康德拉提夫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提出的经济长期循环理论。第五次长波的主导性技术进步因素是信息、硅、太阳能和空间。冯文认为,当前的新技术革命应该是第五次长波,而不是第三次浪潮。中国是一个工业化起步较晚、程度较低的国家,和世界经济的衔接交融不十分紧密。但  相似文献   

7.
自从托夫勒(A.Toffler)最初以《未来的震荡》一书使世人感到震惊以来,已过去了27年多。在他的合作者和妻子海迪(Heidi)帮助下,他写了13本有关未来的书。托夫勒称信息时代的来临是人类文明“第三次浪潮”的开始。随着计算机变得无处不在,托夫勒认为,变革的步伐比他所预言的更迅速。虽然他认为很难适应变革,但变革的更大影响是对现存体制本身的影响。他认为,因特网只会促进权力分散化,并破坏传统的官僚体系。在托夫勒看来,我们已看到的变革是丝毫不能与仍有待发生的变革相提并论的。最近,齐夫—戴维斯电视公司《现场》节目编辑惠特莫尔(S.Whitmore)采访了托夫勒。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经济概念的由来知识经济最早提出于80年代初。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到目前为止社会发展经历的农业经济,是第一次浪潮;工业经济,这是第二次浪潮;现在是处于第三次浪潮的前夕。第三次浪潮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有的叫信息化浪潮,有的又称后工业化经济浪潮。实际上指的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美国,80年代初期,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到1982年奈斯比特写了《大趋势》一书,他认为工业经济之后是信息经济。1986年福莱斯特写了《高技术社会》一书,又把工业经济之后的经济称为高技术经…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终源泉,指出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变革,归根到底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是一条客观规律。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出版以后,在西方国家引起轰动,它的影响,不是因为它具有象“一千零一夜”那样寓言式的效果,而是它确实地一生动地描绘了一系列未曾被人们深深感触到的、或正在感触过程中的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历史。然而描绘仅仅是描绘,正如托夫勒自己所言:“《第三次浪潮》不是一本客观预测的书,它并不自命为科学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信息社会与教育刍议梁锐一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断言,从现在起,开始了第三次浪潮。他将它称为信息革命阶段,并认为可能只要几十年时间就可以完成信息革命。另一学者奈比斯特也得出几乎与托夫勒一样的结论,他宣称美国社会正在蜕变...  相似文献   

11.
预测漫谈     
一、七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对科技革命的社会后果进行了考察,出现了象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这些影响很大的著作,引起人们对未来的关心。八十年代又出现了象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等畅销书,又掀起了一个对未来思考的高潮。到了九十年代,对21世纪的预测,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2.
走进网络时代与教育“新概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的封皮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序言 今天,我们将产业技术史和社会经济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恐怕不能忽视托夫勒的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这三次浪潮的历史顺序的。因为它不仅很有名,而且已为学者们普遍接受。 笔者的论述也从托夫勒的产业技术史观开始。但是,笔者的产业技术史观同托夫勒的三次  相似文献   

14.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不同的时间视野是社会和政治冲突的一个被忽略了的根源——也许是最重要的根源。”不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时间可算得上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可是,在我国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时间这个无所不在的自变量,并没有受到它应得的重视。特别是在设计和选择产生我国经济振兴原动力的经营模式时,在很多地方忽略了时间和时  相似文献   

15.
《诗·卫风·伯兮》第三章:“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版327 页):“笺云:‘人言其雨其雨而杲杲然日复出,犹我言伯且来伯且来则复不来’。”朱熹《诗集传》“伯兮,第三章下:“比也。其者,冀其将雨,而杲然日出,以此望其君子之归而不归也。是以不堪忧思之苦而宁甘心于首疾也。”  相似文献   

16.
朴基珉同志的《论换位推理的规则》一文(载《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版,1991年第3期)以为,现行的形式逻辑理论主张的换位推理的两条规则,“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没有普遍的有效性和规律性的强制作用”,并提出了三条新的换位规则及其“三条优点”。拜读了此文(以下简称《规则》),我们为它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建立在对一些逻辑基本概念及换位规则的误解之上。因此难以成立。而且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逻辑研究中诸如此类的“探讨”时有所闻,理应引起逻辑界的注意,因为它们对逻辑学的健康发展有害无利。  相似文献   

17.
书名第三次浪潮(A.托夫勒)自由选择(M.弗里德曼)投资的危机(D.凯西)销售皿60万册60万册30万册经济学(P.萨谬尔逊)20万册能源的未来(斯特布和耶金)10万册 (据日本《朝日新闻》1980年 12月15日)美国1980年畅销的经济书籍~~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欧美和日本的一些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预测学家,对新技术革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众说纷纭。1978年,法国前内政部长米歇尔写了《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一书,认为人类经过工业社会,现将跨入科技社会。1980年,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发表了《第三次浪潮》一书,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的冲击,现正进入第三次浪潮时期。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发表了他的新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从十个方面论述了美国社会和国民生活正在经历的巨大变革和发展趋势,指出美国于五十年代中期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同年,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  相似文献   

19.
埃利希·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以其学术上的巨大成就和理论上的独树一帜而蜚声世界,被公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并享有新弗洛伊德主义创始人的殊荣。他把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综合”起来,建立和论证了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其中“社会无意识”思想就是他的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石之一。一、社会无意识的界说系统集中地阐述社会无意识理论的是弗洛姆1950年出版的与玲木大拙(D·T·Suzuki1870—1976)合著的《禅与心理分析》,以及1963年出版的《在幻想锁链的彼岸》。而其具体的分析的实例在他的三部巨著《逃避自由》、《自为的人》、《健全的社会》以及其它一些著作中,到处可以见到。  相似文献   

20.
“文法”一语,古已有之。始见于西汉太史公《史记》,已阅两千余载。但古往今来,内涵三有其变,外延渐趋狭小,亦属古今同形异义词,这是值得注意的。且看书证—— (1)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大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史记·李将军列传》) ·· (2)弘大体,不拘文法。(《史记·汲黯传》) ·· (3)好兴事,舞文法。(同上)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