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足宋代石窟在中国北方石窟衰落之际崛起,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大足宋代石窟的观照过程,也是了解宋代民族文化及其宗教文化发展轨迹的过程。宋代文化精神和佛教的世俗化、佛教民间信仰的观音、地藏、十殿阎王以及宗教雕塑程式的突破等,构成大足宋代石窟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足石刻发展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个高潮———第三个高潮,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积淀过程,提示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线路问题。不管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南传系统"说还是"北传系统"说,都在一定层面上肯定了四川地区是早期被染印度佛教及其艺术的地方。印度佛教及其艺术首先在四川地区扎下根来,进而开花、结果,瓜瓞绵延,并终至兴旺发达,其标志就是大足石刻艺术辉煌世界的精彩构筑。摇钱树造像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3.
佛教创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吸收和发展,到了隋唐以后,已基本上挣脱了印度佛学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此后,它既有别于印度的佛教,又不同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而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新疆库车石窟艺术,早于敦煌和中原地区,始于公元三世纪。公元四世纪时龟兹地区的佛教已相当发达,故反映佛教情况的石窟艺术数量也最多,现存共有五百多个洞窟。现拜城克孜尔千佛洞,有二百三十六洞窟,约开凿于东汉末年至唐代;现库车库木吐拉千佛洞,有九十余个洞窟,开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约于公元前六世纪起源于印度。它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东汉的酝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便逐渐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6.
孙秀青 《东南学术》2012,(3):250-256
佛学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东汉初期开始进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力宣扬,得到了较突出的发展,并从此走上了"中国化"之途径。木鱼一词意义的发展变化与佛学世俗化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木鱼的产生发展见证了佛学中国化、世俗化的历程。从早期的的宗教法器到后来的名族乐器,木鱼与佛学一样走了一条世俗化道路,这个过程中由于宗教、文化、音乐的相互渗透与作用,使其逐渐出现了一部分形式与宗教脱离并最终与艺术融合,另一部分形式仍附属于宗教的格局。探讨木鱼的形成发展历史,可以追寻还原佛学的中国之路,因此是研究佛学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佛陀生于公元前565年,圆寂于公元前486年,终年八十岁。公元前530年,他三十五岁,正式创立佛教。他本人在印度恒河流域传教四十五年,是为原始佛教。佛陀圆寂二百年后,佛教僧团分派二十部,是为部派佛教。约三世纪,龙树、提婆创立中观学派。约四至五世纪,无着、世亲创立瑜伽行派。七至十三世纪,密教盛行。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密教是大乘佛教。这就是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佛教及其分类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是释加牟尼。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大约有2000年了,它传入中国后,又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融合,不断变化、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中国佛教根据流传情况和经典使用的文字加以分类,可以分为汉语系佛教(又称汉传佛教、汉地佛教)、藏语系佛教(又称藏传佛教、喇嘛教)、巴利语系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云南有26种民族,是中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也是宗教类型最齐全、宗教现象最丰富的一个省,是名符…  相似文献   

9.
谢惠媛 《船山学刊》2003,(4):97-100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作为外来宗教和文化,佛教进入中国后,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而建构起与印度佛教相异的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伦体系。本文将以三国两晋至唐代为时间域,通过忠孝之辩,分析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争辩和契合,进而阐释儒家思想对佛教忠孝观的影响和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印度佛教的最初传入到晋宋之交,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在这四百多年中,印度佛教逐渐渗入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考察一下汉魏两晋时期中国对印度佛教文化的接受过程,于我们今天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一据史载,中国最早接触印度佛教,是在公元前一世纪。《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  相似文献   

11.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佛经亦随之东渐,由此带来中国文化史上整整四个世纪的佛教石窟寺艺术的滥觞。云冈石窟寺艺术,便是这时代艺术主潮中的一颗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瑰宝。云冈石窟,是在当朝以“禅业见称”的高僧昙曜继任“沙门统”之后,按计划开凿的巨大的艺术工程,以此弘扬佛法,把中国石雕艺术推向新的历史高峰,也使佛教及其佛教艺术逐渐在中国这块古  相似文献   

12.
毛亦农 《云梦学刊》2010,31(1):117-119
瑜伽是古印度六门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流派,它是印度教徒为了实现精神解脱进行的重要的修行方法,分为许多种.其思想和实践都非常复杂。瑜伽派思想先于佛教思想而建立,其中的一些修行理论被佛教所吸收和融会,瑜珈虽不是一种宗教.但与印度宗教有着千思万缕的联系.瑜珈术的造型与佛教人物造型有许多共同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宗教、特别是与西藏佛教的发展是有密切的联系。西藏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西藏佛教对藏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印度历史的重心,使古代印度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特色,在古印度先后产生了拜物教、吠陀教、婆罗门教和佛教,并通过双向性贸易往来和向东南亚移民,使印度的宗教文化传入东南亚,并对东南亚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风俗、建筑、雕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鸦片烟,但在宗教鸦片的烟雾弥漫中,却笼罩着无数光彩夺目的艺术明珠。佛教也是如此,自公元前二年西汉哀帝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传播,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一方面吮食着苦难的众生,另一方面却又激发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这似乎是矛盾的。但,究其实,就不难发现美与丑的同一性。佛教大力宣传“现世苦海”,却又要借助于现世的艺术创作引渡人们走向“极乐世界”;而众生人们却是现实主义者,当他们真的“无欲”而超脱宗教的功利,就立即在宗教艺术中享受到美。  相似文献   

16.
霍旭初 《西域研究》2004,(1):104-105
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研究丛书”之一。本书分为“印度和中亚篇”和“中国新疆篇”两大部分 ,概括论述了佛教发源地———印度到中国甘肃以西古代称为西域的广大地区的佛教艺术。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论述深入 ,信息含量比较高。书前刊有彩色图版 3 3幅 ,包括印度、中亚和新疆的壁画、雕塑的精品 ,帮助读者对本书内容的了解。该书是这一范畴里研究著作中的优秀之作 ,它的出版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产生、发展、传播以及艺术特色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佛…  相似文献   

17.
新疆佛教由盛转衰和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疆佛教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从我国有关的历史记载和新疆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以及至今保存下来的佛教遗址,都说明佛教在新疆曾有过一个很兴盛的时期,在佛教经典的译述和佛教艺术方面都曾达到过很高的水平。远自南北朝以来,就有不少有名佛学大师去内地讲经、译经;也有不少内地的高僧来新疆各地传经布道,宏扬佛法,使佛教在新疆甚而在内地均得到广泛的传播。新疆的佛教艺术还通过内地远远传到日本。据考证,奈良法隆寺有名的壁画就受和田佛教绘画的直接影响。(1)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产生在印度的奴隶社会,其广泛传播是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以后,即阿育王时代,才逐渐遍及西北印度、阿富汗、克什米尔以及中亚各地和伊朗北部。它在何时传入新疆?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根据现有的史料,大致可以确定在公元以前八十年左右,沿着著名的构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丝绸之路”的南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从魏晋时期的大乘般若学发展到南北朝的涅槃与般若相融合以后,其哲学的中心就转到了心性论方面,由慧远、道生开其端,中国佛教对心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至隋唐天台宗、华严宗,特别是禅宗,都把心性哲学作为其宗立论的根据,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这是中国佛教哲学有别于印度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有《经师论》,该论涉及了佛教音乐的功能、佛教音乐的代表人物及重大事件和中国佛教音乐起源等问题。《经师论》中有的内容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有艺术造型相证。本文还对中国佛教音乐起源问题,做全新解读,对沿袭之说提出辨析。通过解读与考析,表明西域佛教音乐是中国佛教音乐的最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20.
龟兹是佛教文化隆盛发展、传播东渐并逐步中国化的重要地域。本文通过对《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往五天竺国传》《悟空入竺记》等史籍的梳理、辨析,结合历史、考古、宗教、社会、艺术史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依据对龟兹佛教的基本属性、信仰理念、戒律特色以及龟兹佛教史事等方面的新认识,进一步指出,龟兹佛教文化在安西都护府建立初期和以后相当一段历史内,出现了以小乘为主体的龟兹佛教与以大乘为主体的中原佛教互相并存、各自发展的独特局面;龟兹地区相当规模的汉风石窟及其内地佛教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唐朝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一个缩影;不同派别佛教艺术间的影响、交流与融合,造就了龟兹佛教文化艺术的历史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