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初穆斯林世界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高度政治化的伊斯兰教宗教极端势力得以崛起,中南亚国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到中国新疆的政治稳定及国家安全。在中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中,通过对阿富汗、印巴及克什米尔、车臣及中亚的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中亚、南亚一些国家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穆斯林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民俗文化内容中蕴含的民族气息相当浓厚,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散的态势。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审视,穆斯林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传播,大多是以穆斯林内在相通的文化特质和情感基因为根基的。纵观中国与中亚穆斯林民俗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穆斯林民俗文化内隐着确定的文化价值主题,各种穆斯林民俗文化交流都承载着“多元共生”的朴素文化思想,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中国与中亚民俗文化深度交流的和谐舞台,从而达到营造多元文化共生的局面,构建“为己”和“为他”的跨文化交流双向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3.
回族文化由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织、融合而成。回族在文化认同上表现了极强的两种文化结合的特点。与回族相比,东干人在中亚发展的文化带有更显著的“多元”色彩,但它保留的最基本内涵仍然是回族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形成的传统,只不过由于周围环境不同,在选择认同符号方面更趋向于汉文化的特色以区别于周围穆斯林民族。从东干人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可以对回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回族研究更趋思考上的多角度和方法上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马图里迪学派(El—Maturidiyyah)系伊斯兰教逊尼派传统教义学的两大支柱学派之一。在关于伊斯兰教义方面的激烈论战中,马图里迪学派矢志不渝地维护经典和理性的双重权威,成为逊尼派教义学的奠基者。马图里迪学派成功地应用了辩证法原则,既保证了经典明文的至高地位,又维护了理性的作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也较为理性和宽容,被逊尼派学者称为"中正派"。马图里迪学派产生于中亚,而影响遍及伊斯兰世界。  相似文献   

5.
元代穆斯林移民与云南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大量的史实材料展现了元代时期从中亚一带迁徙云南的穆斯林定居点与其周围的云南土著民族社会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反应。通过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文化特征与土著民族的相应对比,阐述了云南穆斯林在赛典赤·赡思丁及其后裔的领导下,如何处理与他们的非穆斯林邻居的关系以及他们为维护中亚伊斯兰教传统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法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一千多年来,其思想一直影响着穆斯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影响着伊斯兰各国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发挥伊斯兰法中的一些适应我国国情的、有着积极意义的思想,是摆在民族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法的法律渊源和特点的分析,阐释了伊斯兰法学思想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问题,探讨了伊斯兰法学思想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元代是中国伊斯兰教传播的黄金时代。大量穆斯林涌入中国并散居各地是伊斯兰教随之传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元代统治者宽容的宗教政策是伊斯兰教得以生存、传播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伊斯兰教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宽松契合适就了其传播的有利的文化背景。传播中,穆斯林保留了伊斯兰教外来特色的民族宗教,这使它避免了为中国文化所同化,维护自己的独特性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8.
研习阿拉伯语以及波斯语是中国穆斯林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一千多年来,中国穆斯林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教学与研究方面一直做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沟通中华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间的友谊做出了贡献。在我国对外开放日益广泛的今天,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穆斯林的这一文化传统,对于提高穆斯林自身文化素质、促进国际交流和文明对话、增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拉伯进入中亚与中亚伊斯兰化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世界学术界公认的确切史实和研究成果为依据,用平实的观点,简要地阐述了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及其对阿拉伯兴起的重要作用,如实地记述了阿拉伯对中亚的扩展与中亚各部族的反抗斗争以及伊斯兰教的传播和伊斯兰化的开始;着力描述了阿拔思王朝的辉煌文化业绩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本文用史实向人们证明一条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其对外开放,积极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就会繁荣昌盛,创造辉煌;相反,则会从历史舞台上消逝,不管它过去曾是多么辉煌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穆斯林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以生活环境中的中国传统文为背景的,包括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传统的穆斯林民族和汉、蒙、藏、傣等其他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穆斯林文化在历史上多处于被表述的境遇。20世纪前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中国穆斯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创办刊物、兴办学堂等方式,进行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也重新开始,创办刊物成为一种重要的进行自我表述与文化自觉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创刊的《穆斯林通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穆斯林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艾特玛托夫的影响是张承志体认天山民族心情、将自己的精神探索向宗教领域延伸的原因之一.艾特玛托夫经历了对本民族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基督教文化的两次超越,达到了促进不同宗教文化融合、统一的世界文化的层次.张承志则背离汉文化传统皈依伊斯兰教,用被他拒绝的汉语言诉说实际上说不清的哲合忍耶派.他失去了读者.  相似文献   

12.
实践美学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就此来理解其渊源,则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回答的问题。它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学派,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物。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崛起和兴盛,有着时代的现实原因,其代表人物的身上承接着中华文化传统的余脉,他们外部研究的视角、将美学研究价值化、伦理化的倾向、对‘人’的社会性群体性的界定,与中华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人类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但是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标志。中国伊斯兰教嘎德忍耶门宦九彩坪道堂的“文化借壳”现象引入注目,外来的伊斯兰文化在这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轨,成为文明对话在中国的成功范例之一。而“文化借壳”,体现出嘎德忍耶门宦九彩坪道堂及其穆斯林教下在恪守伊斯兰教信仰根本的前提下对“主流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促进了西北地区多民族杂居中的文化交流,减少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文化理解与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政治里程碑事件,就是脱离了西方外国势力的占领并获得了解放,其后,伊斯兰世界走上了世俗化道路,但其世俗化之路一度受挫。失望与挫败感促使穆斯林大众从传统的伊斯兰信仰寻求其精神慰藉,对传统的强烈呼唤带来了伊斯兰复兴。伊斯兰复兴的浪潮在经济思想领域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其一,带动了伊斯兰经济思想的研究;其二,促成了伊斯兰金融体系的建立。从而彰显了社会思潮对经济思想发展的巨大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自身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因而形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乌托邦形象,是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质疑现存秩序,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调整;意识形态形象,是按照本国价值观塑造的,通过主观整合异国的现实来符合本国群体的认知,以维护和整合本国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象征模式。本文反观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迁,解析这两种功能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6.
拉美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较少的排他性,因为混合文化的本身就是不同文化因子的组合,比较容易吸收外来的文化。拉美文学中各种不同流派的发生和形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魔幻现实主义便是阿斯图里亚斯、乌斯拉尔.彼特里、卡彭铁尔将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用于拉美现实的结果。可以这样说,拉美的各种文学流派是世界文学思潮在拉美的投影,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文学现象都能从拉美文学中找到对应的东西,但拉美文学从未被其他文学所同化、所取代。拉美文学本身就有一种自我净化的系统,这就是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这种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便是拉美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法律文化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制度和社会心理中有关法的那一部分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清末修律为止 ,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文化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传统法律文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 ,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 ,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 ,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在客观上 ,传统法律文化又表现为法典编纂和皇帝诏敕及案例并为法之渊源 ,制定法与判例法互用 ,国家法与习惯法并存 ;在司法上 ,重刑轻民 ,程序法不发达。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比较 ,显现出其独有的特色 :1 中国社会宗法家族制度是法产生的基础 ,而西方形成个人本位、法律与伦理相分离的渊源 ;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伦理色彩浓郁 ,而西方法律文化则是在宗教精神的笼罩下发展起来的 ;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集体为本位 ,西方以“个人权利本位”为基本理念 ;4 中国古代法等级观念渗透始终 ,而西方法平等观一以贯之 ;5 中国法律文化是混合法 ,并代表了现今法律文化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8.
破除中西文化交流的三大思想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倡导和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三大思想障碍 ,即认定不可能有平等的文化交流 ,认定未来世界文化的大趋势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或认定文化融合的最终境界是无差别的、统一的世界文化 ,夸大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不可译性。在对平等交流有无可能 ,无差别的、统一的世界文化有无可能 ,准确的文化翻译有无可能等三个理论问题作了辨析以后 ,作者表达了一个愿望 :中西双方回到平等交流的元点上来 ,加深了解与认识 ,促进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一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而把它纳入中国近代革命话语体系.而从清末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竞争与结果来看,五四时期各文化派别都试图完成清末民族主义未竞的民族文化的重构任务.而如何看待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是否被解释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各派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模式呈现出多元性、对立性、不耦合性,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民族主义话语,文化整合的任务依然是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