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预见到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历史的来临,提出了全球化时代文化矛盾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看,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化的。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精英主义和大众主义的矛盾,构成了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主要文化冲突。在全球化的时代,要充分考虑到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才是正确的文化态度与战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大潮将世界各国席卷入相互共生的全球化空间,教育场域也充斥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与拷问.然而,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及其行为模式更多地止步于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并未解决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现实困难.就学前教育而言,对实践过程中文化迷惘现象的反思、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在地化理解和适宜性文化的本土生成,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推进中国学前教育合理发展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3.
张志顺 《学术交流》2005,(2):140-143
文化价值观念冲突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异域文化、甚至是强势文化的同化、渗透和冲击的矛盾状态。究其实质是作为文化主体的民族国家,在经济交往和形成国际交往规则的过程中,为追寻利益而产生的竞争与冲突。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引发不同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冲突的主要根源是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文化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单一性与多样性和冲突与融合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已被普遍认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和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全球化又使这一切复杂化、模糊化、纠织化。全球一体化激起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其异变性则带来了普遍的不安全感。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及趋利性的强化和异化。在此背景下,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的竞争、冲突表面上是话语权的争夺,而实质上是各种利益之争。全球化表现为一系列内在矛盾,这些矛盾给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诸多深层次的两难问题,中国的适应和应对都很困难。从解决文化的神化、僵化和意识形态的模式化、剥蚀化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增进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才能最终完成中国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振兴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5.
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萧功秦 《浙江学刊》2005,(5):100-107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发展,是通过试错反弹的方式的路径来逐渐实现的,它体现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主义政治体制,逐渐转变为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有限多元化的后全能主义体制.本文分析了伴随并影响这一政治转型过程的五个历史-政治要素,它们是决策精英的世俗理性化、社会与文化领域的有限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去魅化,政治上的脱两极冲突化,政治录用体制的技术官僚化.本文以此为基础,来考察后全能体制的一些主要特点、矛盾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宋全成 《求是学刊》2014,41(6):185-191
多元文化主义是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多样性的族群、语言、文化和宗教的矛盾而实施的一项成功的社会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穆斯林移民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的迅速增长而导致的欧洲伊斯兰化的担忧加剧,国际上反恐政策诱发的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内的穆斯林族群与主流族群的分裂以及穆斯林移民的伊斯兰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对当代欧洲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构成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尽管西欧各国政要纷纷抨击并宣布放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但实际上,完全放弃多元文化主义、重新恢复到同化的单一社会政策已几无可能,新型的多元文化主义是实现欧洲国家族群和谐、宗教文化共荣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的一对基本矛盾。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各种文化之间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层面日益趋同;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在深层的精神价值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得"全球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处于尖锐的抵牾之中。面对着这种矛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该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的同时,通过一种自我更新的方式来保持和弘扬自身的文化特色,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张力之间开创"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孔学堂》2017,(3)
<正>近年来,国内外儒学研究有了重大的发展。笔者对国内儒学研究不以妄评,仅对国际儒学研究的五大最新动向加以推介:第一,基于全球语境主义的儒学研究。学者们聚焦,儒家思想能否进入普遍主义、世界主义和全球化语境的时代?古典儒学的现代实践须通过全球化语境来进行诠释。全球化语境主义在传统及现代意义的综合考察中,通过历史和文化来展现变化中的儒家思想;以思想对话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要特征,它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共同作用于时代发展的全过程;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决定着未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国家,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发达国家应重新审视其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尽量减少或避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发展中国家既要利用全球化有利的一面不断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利用“反全球化”运动维护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文化批判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孟伟 《求是学刊》2003,30(6):23-28
后殖民文化批判是20世纪70年代末继后现代哲学之后兴起的主要学术思潮之一。在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趋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利益上的种种矛盾更多地是通过以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为根基的文化冲突表现出来。后殖民文化批判考察研究了源自殖民主义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建构过程,揭露了其中所深含的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话语权力和支配关系。其主要理论见解对于我们全面地把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全球性互动的过程、性质、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丁志刚  赵春生 《创新》2007,1(5):11-15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全球化带来资本、货物、服务、人员在国际范围内的频繁流动,也带来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发展呈现出了融合和冲突两种截然相反的发展取向,西方文化借助其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借以广泛传播,处于全球化劣势中的后发展国家在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成分的同时,又面临着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独立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李存山 《求是学刊》2002,29(1):21-25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必然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联系、交流和互动的强化 ,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发展是相互促动、辩证统一的。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多元起源走向愈来愈广、愈高层次的“多元一体”。在现阶段首先要强调全世界多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对话中产生“重叠共识” ,从日益增多的共识中逐渐走向全人类文化的“多元一体”。儒家文化的仁爱精神、实践理性与“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在人类文化达成“重叠共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庆霞 《求是学刊》2003,30(6):29-34
人类社会正处于全球化转型的进程中。在此过程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作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研究。文章主要探讨了全球化与本土化产生的背景、全球化对本土化的冲击与本土化对全球化的抗衡、全球化与本土化矛盾的解决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存在着由一国推行的全球化文化与多国平等商量而确定的全球化文化之双重逻辑,由于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前者成为文化全球化过程的强音。要建立自由平等的全球化文化,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改变不公正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全球化文化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异质的,它是一体中的多样化或多样中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当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过程会给民族文化带来各种各样的改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标准在发生着变化。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人们要把不同地方的艺术放在一起评价。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的符号表意传统,这种传统会融化到民族和文化的血液之中。传统还会回潮,会以某种形式顽强地保存下去并展现出来,不断以新的形式活在当代。人是传统的承载体,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个人保持自己的传统的可能性。一个开放的社会与一个封闭的社会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进步”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各种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现代化道路,因而,现代化是复数的。不同的文化有着自己的传统,它们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有可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寻求和生成自身的现代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现代文化。现代性也是复数的,不存在单一的现代性。当代社会正在出现一种区别于“后现代性”的“当代性”,它意味着许多重要理论的突破和重要传统的复归,人们可以通过它“回到未来”。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其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的影响力直接相关,因此,增强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是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提出的新要求。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范畴的提出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是增强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刘天才 《唐都学刊》2006,22(5):137-140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转型的新时期,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文化的发展产生裂变,由纵向的传统承传走向横向的文化开拓,主流文化遭到质疑,异己文化得到认同,文化走向解构、沟通、重构;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文化的发展由一元独霸或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存;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未来文化转型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其出路只能是:以创新求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文化的创新首先必须确立科学的指导原则和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其二,创造新传统,是民族文化面临的现实选择;其三,文化创新的根本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我”观;其四,文化创新的目标是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努力方向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对大众文化全球化发展态势中的文化霸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华 《学术交流》2004,(10):128-131
大众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也带来了西方大众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强势输入。在这种形势下,对发展中国家的弱势地位和被动处境我们要有客观的判断,在文化交流中既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不能因此走向极端,完全否定一切西方思想文化。应呼唤理性与宽容,倡导对话与相互尊重,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文化矛盾与冲突,这样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文化力,就是文化生命力所在,亦即文化不是作为客体(对象)方式存在,而足作为上体方式存在。我们需要新的文化自觉和新的文化自信。全球化有两方面:一是国际化,二是世界化。全球化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开发利用国际文化资源重塑中国文化和开发利用中国文化资源重塑世界文化的双重性任务。同时,全球化的这种双重性还决定了跨文化的双重性。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据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