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简论马致远散曲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合乐文艺样式,对戏曲而言,它是一种不具备完整情节和科白的清唱;对词而言,它是又一种新兴的抒情诗体.散曲的小令与词调近似,它的套数又与剧曲结构片段相同.元代散曲作家有姓名可考者约有两百人,创作了散曲四千三百多首,其中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首,残篇在外.每每提到散曲,便想到马致远(东篱),关汉卿等作家。马致远、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之一,关汉卿为正色派代表,马致远为文彩派代表.  相似文献   

2.
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枝秀丽的奇葩。在元代,她以来自民间的俚俗淳朴、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姿,闯入诗坛,独领风骚。明清两代,文人染指者更众,散曲发展浪叠云涌,绵延不绝。据统计,曲家见诸记载者,元代二百一十人(无名氏不计在内),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篇;明代四百○六人(无名氏不计在内),小令一万○六百○一首,套数二千○五十六篇;清代三百四十二人(无名氏不计在内),小令三千二百十四首,套数一千一百六十六篇.面对着如此丰富而珍  相似文献   

3.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个部分。散曲是流行于元代的韵文的新兴样式;杂剧是运用诗、歌、舞、白等艺术手段综合表演故事的戏曲。作为一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着光辉的一页。元曲的兴盛固然有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诸种原因和条件,但是,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统一的元代帝国来说,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相互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音乐、歌舞、散曲和杂剧创作方面都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尽到了自己的艺术职责,在元曲的发展上作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贡献。建国以来,随着元曲研究资料的层出迭见,使我们认识到在元曲的发展中,西域少数民族的贡献较为重大是不无依据的。  相似文献   

4.
元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以散曲最富盛名的时期。在众多散曲作家中,张可久的散曲不仅数量最多,而且从内容到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其创作题材广泛,感情深婉,雅俗相谐,本色自然,清丽蕴藉,且极富表现力。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文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独特的曲风,对散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后来的词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述贯云石、薛昂夫散曲成就的基础上,比较二人曲风的异同及在当时曲坛的地位和影响,认为二人堪称元代少数民族散曲作家群星中最璀璨的双子星座。还分析了贯云石两篇曲评序文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提出延、至治曲坛出现豪放派与清丽派双峰并峙共同把元散曲推向空前繁荣发展的观点,而不是像某些评家所论的由前期的豪放转向了后期的清丽和元散曲自大德后渐趋衰落。本文还论述了二人特别是贯云石对当时曲坛的影响,指出由于民族关系的改变而造成文学创作的巨变,不仅在元散曲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修生同志辑录元代散曲大家卢挚现存的,文、诗、词、曲,成《卢疏斋集辑存》一书,给元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完整的专集资料。这是继《关汉卿戏曲集》、《白朴戏曲集校注》之后的又一部元曲家全集。元曲家如马致远、乔吉的杂剧和散曲都极有名,王伯成有杂剧、散曲和《天宝遗事》诸宫调,他们的创作才能有着多方面的发展,并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散曲家在卢挚以外,如张养浩存有较多的诗文著作,贯云石、刘时中都有零散的诗文遗留,张可久除作大量的散曲外,还存词六十余首足以成家,如都能辑成专集,那将是多么可观的业绩。  相似文献   

7.
汤式是元末明初的重要曲家.他在改朝换代之际的感慨兴亡和入明后的颂圣美新之作为散曲文学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散曲创作继承了元代后期散曲文学俗中求雅的传统,既维护了散曲文学固有的文体特征,又在徘体技巧和雅俗融炼方面给明曲家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康海北散曲小令用韵简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康海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具有开创之功.通过分析归纳其北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204首北小令作品中(不含带过曲),押韵方式共8种,有8类42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9.
散曲是在宋、金时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以及其他说唱艺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一种歌诗和乐曲。这一从民间来的新的文学样式,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发展,到元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三种流行久远,而又保持着自己特色的“元曲”(散曲和杂剧),取得了与  相似文献   

10.
张艳 《南都学坛》2015,(1):58-62
元代文学研究发展至今,要求我们必须对各体文学进行通观性研究。元代诗、文、词、曲(散曲、杂剧)等各体竞盛,它们之间的关联研究是推动元代文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界虽然已有文体关联的意识,如雅文学和杂剧的关联、雅文学和散曲的关联以及雅俗各体文学的关联,但真正进行通观研究尚需深入。站在元代文学研究新起点,面对元代文学通观性研究,首先,我们需要注重元代文学文献通观性的整理,将元代作家传统的诗文词和新兴的戏曲文献统一起来加以整体关联研究;其次,关注雅俗双栖作家,将各民族、各地域、各阶层所有雅俗双栖作家都纳入研究的视野,通过对他们的不同文体创作的对比,全面揭示他们的人格精神;再次,拓宽研究领域,关注诗文论和戏曲理论的关联,从批评角度加强雅俗不同文体的通观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可久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他的作品雅俗互融互渗,雅俗相宜,形象生动,诙谐有味,对元代散曲的表现力有开拓之功。其曲清丽蕴藉,引领了一代曲风潮流,对散曲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张可久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他的作品雅俗互融互渗,雅俗相宜,形象生动,诙谐有味,对元代散曲的表现力有开拓之功。其曲清丽蕴藉,引领了一代曲风潮流,对散曲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
元代散曲家张可久描写杭州西湖的作品很多,前人论其散曲,多从艺术风格、文学地位等宏观方面着笔,或就单支散曲作赏析式的评鉴,忽视了其作品中强烈的地域色彩。结合张可久的西湖情结,分析其西湖散曲特有的文化内蕴,将可从相对微观的层面了解他的独特思想和主观情趣。  相似文献   

14.
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学具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群体。元代文学的特色之一,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家使用母语以外的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双语文学现象。元代双语文学现象与双语文学家的出现,是社会和谐因素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从元代开始,来自北庭而在江苏落地生根的双语文学家族,如定居如皋的不花帖木儿家族(冒氏)、定居溧阳的楔氏等。蒙古别不花家族的不花帖木儿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定成就,高昌回鹘的锲氏文学家族先后出现了侯玉立、俟逊等诗文作家,为古代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元代文学和地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元人散曲,作者至多,其词清新俊逸,与唐诗宋词可以鼎足。”(《吴梅戏曲论文集》第137页)然散曲研究,起步既晚,诚不若杂剧倍受青睐,更遑论与唐诗宋词并重。之所以如此,要在资科匮乏。元之散曲选本,流传至今者仅有《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梨园按试乐府新声》、《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四种而已,曲之别集而流传者亦仅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汤式四家,且后者已属明人。殆至今之治曲名家隋树森先生殚精竭虑编成《金元散曲》,读者始知元人小令竟存3853首,套数457套之多。是谓元人散曲之蔚然大观。然而作者意在“冀得元代散曲之全”,并无注释,一般读者仍难甚解。有鉴于此,不少学者亦曾尝试选注元人散曲,付梓问世者并非罕见。诸如《元人散曲选注》(王季思)、《元人散曲选》(羊春秋)、《元散曲选析》(傅正谷)、《西湖散曲选》(吴战垒)、《元人小令选》(卢润祥)、《元人小令二百首》(王瑛),亦各具特色。对  相似文献   

16.
元曲知多少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我国古代文艺繁荣的又一标志,它包括两种相关而又不同的体裁:散曲和杂剧。散曲,是元代新兴的诗歌,当时称叶儿、新乐府、新小令等,可合乐清唱。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只曲,相当于一首诗。由两支以上的小令按一定宫调联缀而成的组曲,便是套数。北大教授隋树林编的《全元散曲》,共辑四千三百首,其中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首。  相似文献   

17.
对功名仕途的鄙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在元代散曲中满目皆是,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之多,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文学能与之比肩。由于我们向来视隐逸为消极思想,所以影响到对这些隐逸散曲的评价,或闪烁其辞,或毁多誉少,没能给予应有的评定。  相似文献   

18.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19.
该文探讨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作者认为 ,元杂剧作家普遍地位低下 ,以汉族作家为主 ;而元散曲作家贵贱兼有、汉族作家与少数民族作家并存。元散曲因与元杂剧拥有共同的套曲、部分共同的作者和演员 ,成为雅、俗文学、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桥梁 ,使元杂剧这一原本在民间流行的通俗文学样式得以进入元代的主流文学 ,促进了它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20.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其232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8种,有17类75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