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山谷词具有雅俗共赏、淡而有韵、刚柔兼备的审美特质。山谷词之雅,体现在其语言的运用、意象的选择、表达出的情感及词中内容几个方面;山谷词之俗则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及描写内容方面。  相似文献   

2.
伤事怀人 哀语痴情──论《小山词》的“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刻分析了小山记“梦”词的内容、风格和审美特质。首先从内容上可分为思念、回忆和自慰三种类型,并联系小山身世,剖析了隐藏在词作之中的感伤情绪;接着从前人的种种评价入手,通过与其他词人的比较,揭示出小山与众不同的风格、艺术特点;最后对小山梦词的思想、艺术价值进行评价,认为它们对构成小山独特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翻译研究中,“词”的翻译常被作为广义上的诗歌翻译进行讨论。事实上,狭义上的“词”与诗(五、七言律绝)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本文从“词”的特质出发,探讨了词牌的翻译、词之体式与格律的翻译和词之风格的翻译,指出“词”的翻译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于齐言体诗歌翻译的区别性特征,以期引起学界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纳兰词以“哀感顽艳”、“凄婉感伤”而名昭后世,而其边塞词却体现出另一番风貌。境界宏阔高远,风格豪放悲壮,语言质朴自然。具有豪迈的气度和雄浑郁勃之美,与其凄婉缠绵的情词相比,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韵。体现出了不同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女性词不仅数量多,且风格多样,既有符合传统词之审美特质的闺情词,又有融主体意识与女性题材为一体的见意词、衬染词等。苏东坡后两类词所抒发的主体情志,所创造的清新高远之词境,是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新的审美倾向,在词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对宋代词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彝尊和厉鹗对雅词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朱彝尊在内容上充实张炎的"骚雅"理论,厉鹗阐发"雅正"的内涵,使雅词标准的理论趋于完备;朱彝尊沟通了词之婉曲本色与士人抒发情志之间的关系,揭示词的美感特质,激发后人用词来抒情言志,厉鹗用更多评论实例强调词"兴寄寓托"的抒情功能;厉鹗对南宋雅词审美特征的论述比朱彝尊多,尤其是将"清空"风格进行具体化描述,明确雅词的艺术风貌,为后人学习和模仿树立典范。他们的理论对浙西词派的兴起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词内容上以抒发离情别恨、伤春悲秋为主体,语言形式上以伤感孤寂色彩为主,风格上以深婉愁怨为言情载体,表现形式上以合律可歌为传播方式.这就是词的特色,也是词的本色.李清照诗词体现了词的本色特征,对后代词作和理论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词中有关江南和岭南的描写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在词中引入江南和岭南的风物和民俗,而且开拓了词境,改变词的审美风格,使词这种适宜于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找到了深厚的土壤,表现出南方文学的特质。从词中对江南和岭南的不同描写可看出唐末五代时人对这两区域的认识程度。这些描绘南方词作多以"无我之境"式的旁观视角进行观察,词的布景由室内转向室外的江边村落,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土壤。在某种意义上规定了词的发展方向,在词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和再现原作风格方面评析散文名篇"OfStudies"的2个译本——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的译本。认为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无论在体现原作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做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指出一篇译文除了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外,在风格上也应尽量贴近原文文本,做到"文随体异"。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诗词 ,体现了雄奇壮美的主导风格。在表现特定内容的诗词中 ,豪壮与婉转和谐地统一 ,显示出毛诗独有的美学特质。建国初的诗作风格洒脱、飘逸而舒缓 ,显示出雍容自信而又不乏豪迈气概的俊逸风度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 ,表现了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大义凛然的原则立场和对敌人的极度蔑视 ,重又呈现雄奇壮美的美学风格特质。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常用词教学在内容上以"古今皆有词"中的857个"古今义同且异词"为主要讲授对象,在教法上体现为分散、集中相结合的讲授方式;132个"古有今无词"及"古今皆有词"中的84个"古今义同词"和12个"古今异义词"为学生自学内容。在常用词内容安排方面除了义项罗列外,增补《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和《新华字典》的释义内容,以此粗略地展现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源流线索,指出词义的古今异同,并针对异同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2.
简论李煜词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他用优美、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他身处不同的环境,词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的美;李煜的词在真实、沉郁的情境中,他的肺腑之心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诗余说虽出现在宋代,但由名转实则在明代,并在明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呈现新义,或追溯其源头到六朝乐府,或标榜其言情的特质。诗余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诗本位论,以诗的标准权衡词的得失,在明末清初人们认识到词并非诗的取代文体后,强调它在形式上与诗稍有差异,在内容上并无太大变化,因此以诗余界定"词"已无必要。  相似文献   

14.
"辛派词人"是词史上一个重要流派,此流派称谓从最早的稼轩词风格指称"稼轩体"、"辛体"、"稼轩风",到之后的"苏辛派"、"辛派"、"辛派词人",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趋势.从指称的变化过程看.它一方面反映出由辛弃疾所开创的这一独特词风渐被同时代人及后人认可,并在创作上体现出有意的推崇和仿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这一领域已愈来愈多地得到词学家的关注并在研究上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追随苏轼以诗为词,有以下特点及缺失:情感特质上缺乏词心;语言修辞及比兴手法上,生新出奇,尚理少意兴;风格意境上,倔强峭拔。但黄词也有独创之处,后被姜夔继承并发展,黄庭坚的硬峭到了姜夔手中,词味就全部出来了。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词学传统中的"风格",主要指向词人创作风貌的静态描述和笼统概括,并以诗教传统中的"雅正"之风为尚。晚近以来,随着西方风格学知识的传入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普遍运用,"风格"也逐渐成为词学核心话语。胡适和胡云翼将词学"境界"说导向"风格"论,引领新的词学批评潮流。此后,龙榆生的词风流变论,对于词派乃至词的时代风格演变过程的研究,使现代词学风格论渐趋成熟。詹安泰立足于文学本位,以修辞学的视域划分词体风格的多样形态,丰富了词学风格论体系的内涵。"风格"一词在词学批评中的流衍,足可视为词学发展史的缩影,是观照词学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金代全真道教词存词曲递嬗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由马钰等道教词人的创作可以看出,在语言风格、体制形式、题材内容和艺术情趣等方面,元散曲呈现出了与金代道教词的较多相同之处,从形式到内容均体现出了道教词与元曲之间的某种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词兴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大维面:一是对"兴"作为词的创作本质要素标举之论的承传.二是对"兴"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之论的承传.在第一个维面,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从词作体制角度对"兴"标举之论的承传,二是从词作咏物角度对"兴"标举之论的承传;在第二个维面,其内容也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对"兴"与词作体制关系之论的承传,二是对"兴"与情感表现关系之论的承传.从主体上展开词兴之论,分专题勾画出古典词兴论的论说轨迹.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晚唐五代开始的"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和北宋中期围绕这一创作现象的批评论争,不仅涉及到词的创作方法和词史发展的方向问题,更对诗词体性的异同之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诗为词"在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创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填词对诗歌句式句数及婉媚风格类型的趋同,而从北宋中期开始的相关评说则重在分辨诗词体性之异.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在强调词体之独立和本色的同时,也主张通过诗人句法来体现词中的情感力度和壮阔风格;而在演唱风格上则在宋代普遍流行的女音之外,追求声调高逸的男音色彩."以诗为词"的内涵及其演变在唐宋语境中可以得到准确阐释,并可借此展现宋人词学观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20.
通过自建中国古代典籍《道德经》的多译本平行语料库,利用Wordsmith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定量分析,以期发现不同译者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和平均句长所体现的译者风格。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发现:国人Lin Yutang译本比国外Lau译本和Waley译本在词的层面上体现出类符/形符比高、词汇密度大的特点,因而能够比较充分地传递古文中所蕴含的意义;而国外译者Lau译本和Waley译本中,功能词使用频率偏高,在句子层面上体现出"明晰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