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力水平低,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弱、求职能力弱、学习和适应能力弱.这反映出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高校应开展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改革,可采用以下几项策略:帮助高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力是指那些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几率和职业生涯成功几率的一系列知识、技能、价值观、核心竞争力的总和.在高校建立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全方位就业心理调节机制、职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植入机制、创业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驱动机制,将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自我定位,调整就业心态,增强其就业内驱力,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女大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则呈现“弱势”。这既有高等教育的问题,也有传统社会环境的因素,还有女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提升我省女大学生就业力水平,需要建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国际上对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力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服务,大学课程的设置方面,均融入了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根据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文章从对就业力的研究、学习的出发点、课程的设置、角色的转变四个方面探讨了就业力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5.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最近两年毕业的大学生有20~30%未能实现当期就业.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就业力的构成要素,对明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就业力和就业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廖晓丽 《天府新论》2006,(Z1):275-276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育人形式,已经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肯定.它在调整、完善青年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育人途径之一,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都有必要对此加以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剧了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这一严峻事实对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坚持能力提升,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长期举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第一层次(课堂教学)、第二层次(校园就业文化)、第三层次(社会实践)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就业力,是达到充分就业目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视角,分析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不足和误区,结合高校现状,就如何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人数年年递增,在目前产业结构快速变迁的职场环境下,辅导大学生作好职涯准备,培养职场所需的就业力,毕业后与职场顺利衔接,这是大学教育应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本校大三、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试图了解90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生涯自我效能以及就业力在不同个人背景下差异的情况,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作为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依据,降低大学生求职困难。  相似文献   

10.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数据显示,当前毕业生具备的就业力总体水平低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要求,可以说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提高学生们的竞争力。因此,从当前大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