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借助于人口集中指数、K信息量指数和城市化度等指标 ,对西部地区 1982— 2 0 0 0年间的人口分布和收入分布变化与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与人口的地域分布呈现反向变化 ,与人口的经济分布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而且 ,通过分析西部地区 15年间的城市化度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数据发现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大程度上是受到相对城乡收入差距而非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据此本文提出了通过保持适度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比在 2 .75至 3.75之间 )来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重庆城市化水平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的反映.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研究其城市化水平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该地区的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选取了客观的指标进行城市化水平量化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城市化水平因子进行筛选并对重庆的各区县的城市化进行分类.在归类的基础上,从历史原因、城镇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制度滞后五个方面对重庆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省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各省区(包括直辖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分析表明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且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除此之外,各省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所处的阶段有关。因此,各个省区城市化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省区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提高经济效率是提高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比较不同地区经济效率的差异可有效发现效率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含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测量了1984年至2002年中国29个省的农业技术效率,发现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不断下降;地区之间的农业技术效率差异日益加大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就必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积极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宏观社会经济和制度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扶植力度 相似文献
5.
就业结构变迁对中国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若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74-79
根据人口普查的职业登记资料,文章重新测量了城市化水平及其空间差异,根据城市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指出工人的增长幅度对城市化进程有重大影响。文章强调了就业结构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从城市化与人均GDP、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等3个方面对新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城市化与以人均GDP为标准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与工业化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而与非农产业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与第三产业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评价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001年25个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针对各个煤炭资源型城市自身的水平和区位特点,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型城市城市化水平从而提高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趋势——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诱发了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强化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弱化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城市化的地区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产生了正反馈效应。这种正反馈效应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和打破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中国城市化率与世界城市化率对比上,人均GDP与相对应的城市化率对比上,还表面在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对比上。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主要发生在改革前30年这个时期,其原因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以及对城市和城市化认识的偏差。为此,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在政策上要为农村人口和内口转移扫除障碍,要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要注重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水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广东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泰尔系数分解方法对广东的经济差距进行分析,认为广东地区经济差距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内部差距和珠三角与其他地区间的差距。通过趋同性分析,认为广东经济总体上并不存在显著的绝对趋同现象,但是落后地区(两翼和山区)出现"趋同俱乐部"现象。条件趋同实证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最后就缩小广东地区经济差距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旭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6):79-84
美国区域经济,自东向西依次推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开发特征,脉络清晰且有规律可循。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分时期、有重点开发的局面,美国区域经济结构在这种动态发展中得以保持相对均衡,保证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柏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60-62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最具代表性都市群和小城镇的城市化模式,两种城市化模式是区域经济不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已经或正在迈开实质性步伐;多样化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不同区域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与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永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127-131
城市化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城市化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城市化是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稳定增长的前提,又是民族地区城市空间扩散与集聚效应作用产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改革时期中国各地区工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笑寒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3):18-27
文章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02年中国各地区工资的演变。研究发现:(1)虽然各地区工资在1978—1991年间表现为显著收敛,但在1992—2002年间呈现显著发散。即使控制了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也并不改变。这一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初始工资相对低的、东部区域的工资相对于中西部持续上涨并超越导致的。(2)对于几乎所有地区的相对(全国的)工资的时间序列,单位根的假设不能被拒绝。但混合所有地区数据的、考虑地区固定影响的自回归模型的估计表明,工资序列受外部冲击的影响总体上是暂时性的。证据还表明,劳动力的流动在改革以来是不断加剧的。基于以上的发现,文章提出了一种借助于二元经济和地区间产业结构异质性的假说,说明工资发散可以与劳动力流动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流动人口特征与城市化政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正在进入移民时期,流动人口呈现出如下特征:规模大、增长快、发达地区和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吸收区域、经济落后的人口大省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输送地、流动人口在距离上以近邻流动和中程流动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建制镇多于城市、流动人口的文化差异大。为了消减城市化的不稳定因素,急需根据中国流动人口的特征,建立稳定、公平、开放的城市化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公平的迁徙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公共住宅,改革城市设置标准,建立人口大省基础教育基金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本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18-22
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步入了平稳发展期,遵循城市化逻辑增长模型,利用1973-2008年的数据进行估计后得出:中国城市化年均增长速度为0.0412,远远快于0.01729的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左右,中国将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此时的城市化率将达50.11%;中国城市化的饱和值约为84.98%,而67%左右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此后城市化水平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维持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城市化与区域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于国内外较为前沿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 ,应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对云南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原因及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化的历史轨迹看,大都市区化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流组织模式,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启迪作用。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战略背景,我国四大区域应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陕西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单纯采用市(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城镇化水平有很大的缺陷。根据城镇化水平的内涵,提出了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并以陕西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其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陕西省1999-2008年期间的城镇化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08年陕西省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总体来讲,关中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陕北地区次之,陕南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20.
张金良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1):144-149
伴随改革的深入与经济发展,城市化浪潮悄然出现。尤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老城市不断得到更新改建,新城市不断涌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又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带来了未曾面对的新事物、新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已不能涵盖全部,有些条款亦显得不合时宜,急需改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