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家庭形态,迁移行为对留守儿童健康水平影响明显。本文采用指数法构建适合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以四川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发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不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的结构性差异依然存在,身体健康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明显表现不佳;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水平有差异但表现并不明显,家庭健康治理能力偏弱是两类农村儿童健康治理的核心问题。文章提出,父母应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孩子与父母分离的基本方案,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平等健康治理体系和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催生了规模日益扩大的民工潮,也造成了严峻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关社会公平,也与农民工的前途和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流动儿童动荡的生活和转学经历、边缘化的学校教育、再生产阴影下的家庭教育、居住环境及文化资源、父母教育程度及亲子交流、家长的教育期望、流动儿童自身对未来出路的迷茫等问题的探讨,认为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下,教育对于处在城乡夹缝中的流动儿童而言,更多地是一种阶级再生产的渠道,而非向上流动的阶梯。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与研究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视角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有乡村教育志视角、社会化视角、社会政策视角、社会支持视角等.本文反思了当今的留守儿童何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以及既往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经过系列的社会建构和学术建构活动才得以"被发现"和形塑的.留守儿童问题之凸显,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借助国家政策、大众传媒、学术研究、社会舆论等活动形式而得以表现出来的.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的界定、操作化路径和分析思路的选取、研究过程中的价值取向等方面,仍然存在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与讨论,并展望了今后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反思农村留守儿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云 《理论界》2010,(10):192-193
学术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和解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反思留守儿童研究,发现已有研究过度倾向于以消极的视角研究留守儿童群体,忽视了关注能力、资源和可能性等优势的研究视角,描绘了一幅消极的留守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救助策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长时间在隔代监护人的教育下成长,他们的心理健康容易被忽视,同时也容易产生问题.在成长过程中,留守儿童自身的调节能力不足,又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因此心里会产生许多冲突和矛盾,当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解决,心理问题就产生了.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焦虑、自傲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往往会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好、厌学、打架斗殴、抑郁甚至自杀.因此,应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于慎鸿 《中州学刊》2006,(3):128-130
由于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督失控、文化环境和治安环境不良、学校教育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农村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心理障碍、违法犯罪等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不良因子,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和宏观指导,农村学校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要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尽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妇联等社会组织也要积极配合并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小艳事件"引发社会的热议和反思,在"小艳事件"背后,反映出一系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例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参与度不高、家庭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隔代教育困境、亲子关系淡漠、家庭沟通模式不合理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58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和父母的有效监护,其心理冲突和压力较一般儿童严重,容易导致自杀、遭受性侵害以及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拟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现行监护制度的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规模逐渐扩大,留守儿童这一新群体开始产生并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深入分析留守儿童问题,文章以湖南省株洲市江璜小学的留守儿童为调研目标,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差别,以深入研究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李明理 《西部观察》2005,(10):58-59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在外地工作,而自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甚至独自居住在老家的孩子,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留守儿童已经超过2000万,西部农村地区又是留守儿童密集区域,作为西部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据本人对一农村中学调查发现,该校父母均外出的学生占35%,父母一方外出的占30%,以上数学是让人心痛的,但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通过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11.
吴涯 《家庭科技》2021,(4):23-25
问题的缘起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但考虑到自身家庭经济情况、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及孩子入学的学籍等问题,他们不得不让孩子们留在农村接受教育,并且让祖辈或者家中亲戚帮忙抚养,因此大量儿童成为“留守儿童”.2018年9月,民政部公布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留守儿童697万余人,其中96%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监护和抚养.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被迫面临“缺失性”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因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经济困难等形成的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在安全、情绪情感、品德行为和学业成就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流动儿童的定义入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分析了国内关于流动儿童教育及心理发展研究的现状,着重对中观层面上的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研究以及微观层面上的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前者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后者主要包括认知和人格两个角度.最后,针对现阶段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对这一方面研究作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和父母亲情呵护的缺乏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养成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94-199
个体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化的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的和谐与均衡。大自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物质与精神滋养,但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儿童自然生态的恶化。留守儿童社会化类生态系统呈现不和谐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家庭结构残缺、亲子互动异化、家庭心理氛围恶化;同辈群体成员来源单一、人际支持不足并深受亚文化的影响;社区"空心化",心理支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等等。留守儿童内生态系统充满矛盾,在个体认知、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等方面均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直面留守儿童生命样态,寻求彻底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国家支持系统、群体支持系统、个人支持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目前的体制下,只要给予足够的社会支持,这一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的。  相似文献   

16.
起源于北美地区的生命历程理论,被国内学界熟知已有数年,但时至今日,尚无一人以这一视角对社会福利体系进行全景式考察与研究.必须跳出社会福利传统研究的视域局限,转换研究视角,以人的生命历程为研究线索,通过关注江苏省儿童、妇女、老年人等不同生命阶段的福利需求及满足现状,通过实证研究、数据分析,试图提出一种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的、多维度多面向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架构,并以一数据模型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会对我国未来劳动力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但现有文献关于父母外出异地就业对农村留守儿童营养摄入影响的研究结论争议较大,关键一个原因是以往多数研究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家庭分组上存在严重缺陷。基于父母异地就业和本地就业家庭分离程度差异和照管儿童父母分工差异,通过对农户家庭科学合理分组,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收入效应与时间效应两方面深入系统揭示了父亲或母亲异地就业对农村儿童营养的影响及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当父亲本地务农时,母亲异地就业对农村儿童的营养摄入没有显著影响,收入效应会被时间效应抵消;而当母亲本地务农时,父亲异地就业的收入效应高于时间效应,能显著提高儿童蛋白质摄入水平和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定的转型背景从80后的代际共性和代内分化两个层面体现出来的是动态的社会变迁和静态的社会结构在具体型塑一代人时的张力,构成80后研究的现实意义。结合动态社会变迁的背景,作为静态社会结构的直接体现的先赋因素,它的分化机制体现在两个层面:代内分化与代际分化。本文基于6所985高校(精英大学)80后大学生数据,以先赋性/获致性因素的作用机制为视角,考察中国80后知识精英内部的多元分割状况及其可能的动态流变趋势,发现:1)对同一代人而言,先赋因素的代内分化模式在个人生命历程的不同时点上不同。2)对不同代人而言,先赋因素的代际分化模式要结合社会变迁的背景考虑,折射出当前社会结构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经历了从农村留守儿童到流动儿童教育的研究,再到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教育的比较研究.后续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要有所创新、突破和推进,其研究立场、假设和目标应进行转向.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学科立场应转向实践立场;应从农民工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转向农民工子女是特殊群体的研究假设;应从建构农民工子女干预措施的研究目标转向建立农民工子女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20.
郝静 《晋阳学刊》2023,(5):105-110
文章利用已有文献资料,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家庭教育期望较低、家庭教育行为有所缺失,这一状况给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发展和社会行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认为,促进在城或在乡的家庭团聚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