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天禄 《江汉论坛》2005,2(2):125-128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各国无产阶级应进行联合斗争,这是由各国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一致性决定的.这一思想对于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战后,理应实现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的社会主义各国却出现了分裂,而具有不可调和矛盾的国际资产阶级却建立起了"兄弟联盟",这为它们各个击破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条件,并成为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能因为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斗争出现过各种问题,而否定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团结和斗争本身.在新形势下,探索一个全新模式的国际无产阶级联合斗争形式已摆到了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和其他左翼民主力量的前面.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的国情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能否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直接关系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纵观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各国共产党对本国国情的认识虽然有正确或基本正确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对本国国情缺乏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认识,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脱离本国的客观实际,是20世纪社会主义各国共同的经验教训。首先,对本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的认识脱离客观实际。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如何恰当地认识和估价本国社会的发展程度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  相似文献   

3.
论党际关系     
姜琦 《社会科学》2001,22(7):8-12
共产主义事业从本质上说是国际的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一登上斗争舞台 ,就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思想在组织上的体现 ,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 ,共产国际、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5个无产阶级国际组织① 。但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舞台都在本国 ,共产党首先必须成为本国各族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 ,得到本国人民的拥护 ,才有资格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这样 ,无产阶级国际政治生活中就有了一个如何正确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之间、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工人政党之间以及成员党与无产阶级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际共运史研究对象辨析臧德志,贾敏仁国际共运史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理论界对其研究对象至今看法不一。有关教材常把国际共运史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国际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能囊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全貌。国际共运...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条路线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国际共运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于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各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的“四项准则”,从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处理党际关系原则的基本思想,为正确处理各国党相互关系指明了方向,对国际共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发生的中苏分歧与论战,不仅是中国当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共运和世界政治史上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当时,两国由最亲密的同志和盟友,演变成势不两立的对头,最后发展到兵戎相见,不仅影响到世界政治格局的重新组合,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国当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研究这一问题,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中苏分歧与论战的简要过程 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与论战起自1956年2月苏共20大,截至1964年11月21日,《红旗》杂志发表《赫鲁晓夫是怎样下台的》社论。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中苏双方分歧产生但尚未公开,仍相互支持合作阶段。这一阶段起于1956年2月,止于1958年春夏。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战略方针。2月25日深夜,苏共20大闭幕的当天,赫又作了长达4个半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秘密报告》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滥用职权,独断专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搞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大量冤假错案,鼓动和实行个人崇拜的错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获悉这一信息后采取了谨慎的、原则上的支持态度,赞成揭露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认为具有积极意义,同时  相似文献   

7.
近年解密的美国政府文件表明 ,肯尼迪当政时曾密切关注中苏分歧的发展 ,并试图通过美苏首脑会谈、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延迟中国核武器试验、心理舆论战等手段 ,利用中苏分歧。但是 ,中苏关系尚未达到破裂地步 ,美国政府不敢确信国际共运内部矛盾是不可弥合的 ,不能排除中苏重归于好共同对敌的可能性 ,并认为在中苏之间 ,中国更敌视美国、更坚决地支持世界各地反帝斗争的一方。所以 ,它特别谨慎地注意让中苏分裂的趋势自然发展 ,尽量避免任何可能促成中苏和解的步骤。其对华政策则保持着比对苏政策更僵硬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吴克辉 《理论界》2010,(8):112-116
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贯穿着反对苏共领导对中国党和政府的干涉控制和维护我国独立自主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论述了中苏分歧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观点。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党在论战中也出现一些重大的理论失误,这些失误影响了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苏论战源于中苏两党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建设道路的不同理解,主要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出现的一些新变化的认识差异,特别是当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独具特色的新成果之后,中苏两党便按各自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断,并据此相互指责与批驳。  相似文献   

10.
中苏论战期间毛泽东党际关系原则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苏论战期间毛泽东对党际关系原则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提出发展党际关系要遵循独立自主、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等三个原则.毛泽东之所以强调这些原则,究其原因,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的考量、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探索的启迪、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启示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思中苏论战期间毛泽东关于党际关系原则的思想,必须注重领袖个人关系与党际关系的差异性,正确理解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及其原则,以党际关系原则为指导构建和谐的党际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追踪国际共运一个国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历史轨迹,探寻其由实践到理论创新发展过程,得出初步结论"一国两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无产阶级政权建设上的具体策略,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竞争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由弱小变强大、由初创到发展、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的演示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亦是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理论源头。与旧哲学和各种错误思潮的理论斗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批判资本主义文化与构建新文化分别构筑了《共产党宣言》斗争精神出场的理论语境、实践语境和文化语境。《共产党宣言》系统性地阐发了斗争精神的内在逻辑,即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无产阶级与共产党的实践主体,一切人自由发展的价值旨归。多维审思《共产党宣言》蕴藏的斗争精神对当前把握新时代斗争精神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把握斗争精神时代内涵;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奋斗姿态,提振斗争精神主体动力;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稳固斗争精神人民立场。  相似文献   

13.
如果联系西方的历史文化条件,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其合理的成份,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探索的西方革命至今能未取得成功,有着多种原因。这就要求西方共产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西方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本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在中苏论战中,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是中苏两党争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中苏两党对于当时世界所处时代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两党对世界主要矛盾及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有相当大的分歧.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双方都认为新的世界大战有爆发的可能,也有制止的可能,但双方的侧重点不同.今天看来,对于时代,中苏两党都过高地估计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苏共的观点比较接近实际,但苏共只是把和平共处看作对抗资本主义的手段,后来又表现出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企图;中共则过于强调战争的危险性,结果直接影响了中国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七大、八大党章的优点,彻底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左”的错误,明确规定了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基本要求和组织原则,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很强的针对性,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党章,也是我们党建党以来最好的一部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法规和建设纲领。无产阶级政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领导本国无产阶级实现本阶级历史使命的坚强核心,一定要有一部好党章。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是国际性的事业,又首先是一国范围的事业。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把本国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才能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和本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具有本国  相似文献   

16.
“欧洲共产主义”是最近在国际共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倾向,是西欧及亚洲、美洲、大洋洲的某些共产党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共同回答,是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探索。“欧洲共产主义”这股思潮,对于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国际共运,对于反帝反霸斗争,都已具有世界性的战略意义,值得重视,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变成现实的历史进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但总的来说还需要艰苦地、长期地探索。近几年国际上发生了急剧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使社会主义的命运问题更加令人深思,是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吗?是社会主义失败了吗?是共产党只能领导好革命不能领导好建设吗?显然都不是。这里的关键恰恰在于是不是、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开辟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一直认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5页)这类提法的主要根据有三点:其一,《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著作;其二,《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体系已经具体形成;其三,《共产党宣言》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性文献,它的发表作为国际共运史的重大事件,标志了新的历史时代的开始。我们认为,上述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根据史实,《共产党宣言》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第一部系统著作。在《共产党宣言》问世以前,它的基本思想已经形成,并已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用来指导工人运动。回顾马克思、恩格斯从1845年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的实践活动就可看到,在1845—1846年,他们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已系统阐明了自己的新世界观,并同时开始以科学共产主义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作斗  相似文献   

19.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1957年以后党内出现一种"左"倾思潮.促使这种"左"倾思潮发展到系统化与理论化的动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内阶级斗争的错误实践,二是"中苏论战"的进行.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因果,促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形成,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李丹慧 《社会科学》2007,16(2):146-167
1960年代,随着中苏两党分歧加深,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中苏之间的界务纠纷开始逐渐被政治化,中苏边界斗争出现了一个随着中苏两党政治斗争起伏而波动的形势。中共中央对苏方针的基调由让步、调和转变为主动进攻和以斗争为主之后,中国政府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的指导方针也相应发生变化,公开提出了中苏之间存在不平等条约问题。1964年中苏举行第一次边界谈判,两党大论战造成的思想上的敌对情绪,使中国摆出了进攻姿态。谈判最终破裂后至1968年初,中苏边界冲突逐渐升级,次数、范围、形式和规模都发生了变化。此后,中苏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名存实亡。毛泽东作出打开中美关系僵局的重大决策,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中苏同盟彻底破裂,两国关系最终转入政治、军事上的对抗阶段。在此背景下,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至1978年6月止,也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