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双重文化性格”的毛泽东实践观是拥有双重历史地位的伟大实践思想:一方面,它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种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实践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精神智慧,并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它又使中国传统知行观在接受作为西方实践观发展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想精髓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实践观向现代实践观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双重文化性格”的毛泽东实践观是拥有双重历史地位的伟大实践思想:一方面,它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种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实践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精神智慧,并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它又使中国传统知行观在接受作为西方实践观发展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想精髓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实践观向现代实践观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3.
"知行认识观"是孙中山最主要的哲学思想,其重视"行"(实践)的基础地位和"知"(认识理论)的指导作用,与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具有相通之处。但在"知"与"行"涵义的界定、知行统一关系以及对待人民群众的观点上,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哲学认识论却呈现出较大的不同。究其原因,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阶级属性和理论来源有着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知行观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价值。他认为只要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主动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他还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学以致用,只有学而有用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杨万里强调知行并重,倡导和弘扬力行精神,具有积极入世的品格和刚健求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分析、阐述了邓小平知行观的五个实践特点 ,进而从知行观的角度 ,论证了邓小平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6.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根本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刚需。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知行范畴、知行主体、知行关系以及认识过程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主要是由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促使他思考传统知行观存在的弊端,近代知识分子对知行观的探讨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启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指引,自身学习和革命实践经历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奠定了基础。系统诠释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对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启示,即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注重以时代诉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指导以及重视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主张行是知的源泉和基础,是知的发展动力,是检验知的正确与否的标准,并主张通过行而求得知,然后用知指导行。在知与行的难易关系对比中,孙中山主张知难行易,且知行过程中的难易具有相对性。孙中山的知行观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具有明显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因素。  相似文献   

8.
明清实学思潮的产生,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是来自于宋明理学而又 对立于宋明理学,是理学中所包含的实学思想的继承、改造与发展,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 又有严格的区别。本文从剖析理学知行观这一角度,揭示理学,尤其是王守仁的“心学” 与明清实学的关系,进一步透视明清实学的渊源、演变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农民观对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于改革开放的当今中国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仍具有借鉴、启示作用。极端重视农民阶级,十分强调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主张紧紧依靠农民阶级,是毛泽东农民观的突出特点之一。由此带来了中外学界在认定毛泽东农民观属性问题上的一些分歧,它究竟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抑或是民粹主义的?笔者认为从整体上来看,毛泽东的农民观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农民观,它与民粹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某些认识和主张上的确带有民粹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与“实证”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核心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区别与联系。首先,从总体上说,实践包容实证,实践拥有实证的意义,可以起到实证的作用;其次,从具体上说,尽管实证与实践不能同日而语,但是由于实证概念特别强调了对理论加以经验证实的重要性,因而它是对实践的经验证实功能的强调与展开。从本质上说,毛泽东实践观与实证主义实践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积极的实践观,它努力强调在“变革性”活动中获得认识;后者是消极的实践观,它认为,只有经得起经验证实的思想才是有效的,人们在观察中认识世界,“把想象服从于观察”。   相似文献   

11.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毛泽东对它用辩证唯物论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变革。在认识来源上,阐明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来源于实践,摒弃了主观唯心的修心说和格物论的直观性。在认识过程上,阐明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这是知行观的重大发展。在认识真理标准上,批判了主观真理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对知行统一论作了批判改造,提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邵雍的知行观一直是个被人忽略的问题,在关于邵雍本人思想的论述中很少被论及,在专门的知行问题的讨论中也少被提及。比如蒙培元先生《理学范畴系统》中的知行部分就是一个例子。邵雍对知行关系的认识不是很系统,而且主要以诗歌形式出现,这是被人忽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注重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知行论在道德修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学派在道德修养的知行观上,强调知行的辩证统一,重践行,肯定主体自觉.其合理思想对现代人提高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有它的客观因素,更有它的主体条件,毛泽东自身所具有的湖湘文化特质及他秉持的批判精神、革命再造意识和重民情怀,作为毛泽东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和阶级基础,在毛泽东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知行关系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毛泽东对传统哲学中知行问题论争进行了批判、总结、改造,进而科学地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明了毛泽东实践观对于研究当代历史观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尽管毛泽东十分重视主观能动性在社会规律运行中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由此推论出社会规律具有合目的性的结论。他仍然坚持社会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本身是不可能具有合目的性的。同时,在关于社会进步的问题上,毛泽东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明确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及其实现的根本条件,非常重视以人性的健康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极力强调通过人类自身努力实现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这样两个目标。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解决台湾问题战略实践经历了从坚决武力解放台湾,到边“打”边“谈”,侧重向“谈”的转变。毛泽东坚决排除外界因素干扰,坚定维护国家统一,从增强统一战线力量、防止“两个中国”出现、为“一国两制”奠定雏形等三个方面,对发展和实践国家统一观作出重要历史贡献。坚决打击美台相互勾连、消灭台湾当局“挟美抗中”底气以及改变对美工作思路,是毛泽东国家统一观对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知行关系失衡是导致写作教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这种失衡在写作教育的观念、教材、教法等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写作教育既然是教育的一项科目,就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并尊重写作的特殊性.写作教育要达到"知行合一"与"知行并进",应该从新的理论背景下创新教育理念.知识形态上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并进,思维方式上的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并进,训练内容上知识领会和技术运用相结合,应该成为当前写作教育的三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知行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内涵,是新时代“两个结合”的彰显。习近平知行观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归,以学思践悟为基本内容,以问题导向为时代内涵。不断挖掘习近平知行观的科学内涵,探索践行习近平知行观的路径与方法对新时代推动个人道德养成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