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实现了宪法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确定了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决定着我国发展的方向、前途和命运;为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法律保证;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全国人民团结前进的强大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与时俱…  相似文献   

2.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叶剑英同志1980年9月15日在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谈到加强法制问题时指出,修改宪法应当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应当使法制的民主原则、平等原则和司法独立原则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其修改应有所限制.对宪法内容修改的限制是修宪限制之一,世界各国的宪法典明文规定了宪法内容修改的界限,我国宪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历次修宪也呈现出对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修改的限制.借鉴他国对宪法内容修改界限规定的立宪经验,以完善我国的修宪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宪法文本自1982年制定以来进行了四次修改,而这四次修改皆因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发展等外力所助推的结果.宪法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宪法自身最高法的特殊性,宪法又需要保持稳定性.实现宪法的稳定,需要重新建构宪法稳定观,追求宪法实质稳定而放弃社会转型期的形式稳定.明确社会发展对宪法修改的合理需求性,平衡宪法稳定性与社会发展需求性之间的二元矛盾.  相似文献   

5.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其修改应有所限制。对宪法内容修改的限制是修宪限制之一,世界各国的宪法典明文规定了宪法内容修改的界限,我国宪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历次修宪也呈现出对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修改的限制。借鉴他国对宪法内容修改界限规定的立宪经验,以完善我国的修宪制度。  相似文献   

6.
宪法修改是实行宪政的重要内容。法治是动态的过程。宪法是一定历史时期的认识成果,必然受着认识过程客观规律的支配。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成熟性是我国宪法不断修改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和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宪法的不断修改。  相似文献   

7.
最近经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已由国家主席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正式公布,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实行区域自治的各少数民族人民的一件大喜事。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它的公布施行,不仅把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法律化了,而且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到了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修宪模式不是宪法修正案模式,而是介于该模式与修改宪法文本模式之间的混合模式.运用现实宪法、观念宪法和成文宪法理论分析宪法的稳定性应是一种动态的稳定.与宪法是否修改和修改的具体方式无必然联系.最后导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修宪模式当为:修改宪法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一定程度上宪法修改程序决定了宪法修改的实质内容。具有约束力的、科学的宪法修改程序能起到一种规范、制约和过滤的作用,是控制和保障宪法修改权力行使的合理性的重要机制和有效措施。宪法修改程序主要包括修宪议案的提出、议决和公布三个重要步骤。对一些国家有代表性的宪法修改程序进行梳理,能够为完善我国宪法修改程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1982年宪法实施至今已经30年,其间经过4次修改,有学者批评我国修宪过于频繁,动摇了宪法的稳定性,这种观点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我国社会发展有其特殊之处,宪法的发展需要发生频繁的变动。宪法的权威性依赖于宪法的适应性,需要宪法的不断修改来保持适应性,宪法修改的时间距离与宪法的权威性无关。宪法修改的时间限制在我国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宪法 8次修改的现状 ,分析了我国宪法频繁修改的原因。从加强宪法的技术性和规范性、全面启动宪法解释方面探讨了保持宪法稳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修宪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既要稳定,也要修改,宪法权威是建立在宪法稳定性与适应性统一上.宪法修改方式的选择是协调二者关系的努力之一.当今世界修宪实践中存在宪法全面修改、宪法修正案和修宪法令三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惯常的程序、方式、方法,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三种模式是相互区别的.目前,我国采取宪法修正案模式修改宪法,但是由于理论上的认识不清,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在宪改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所论现行宪法系指1982年颁布实施的宪法;所谓修改即指对现行宪法的部分修改。具体而言,是对现行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内容、相关背景及有关修宪的探讨争鸣的评述。本文试图对现行宪法修改状况作一简要概述,从而分析现行宪法和四次修正案对我国当代法冶或宪政进程的贡献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的修改应该体现维护宪法稳定和实现宪法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修改,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体现了时代精神,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我国现行宪法确认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内容,指导并保障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又需要宪法的指导、规范和保护.笔者认为,修改和完善现行宪法,确认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把企业推向市场,以增强企业活力;全面规定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健全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以及完善我田违宪审查制度,保证宪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应起的巨大作用。乃是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并付诸实施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6.
宪法学界多年以来一直都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制定过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但是,无论从权威机关确认的变迁形式,还是从程序、内容和名称来考察和分析,1975年,1978年和1982年三次大的宪法变迁,其性质都是修改宪法,而不是制定新的宪法.共和国宪法史上,只制定过一部宪法,而不是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是经过1982年修订的1954年宪法.我国每次修宪之前,都是由中共中央提出宪法修改的建议,这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宪法惯例,虽然在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它符合宪法精神和原则,因而是合宪的.为保障修宪程序的正当性和明确性,这一宪法惯例应当成文化,法治化.1954年制宪过程中移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宪法,在当时是一种必然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历史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权威机关确认的变迁形式,还是从程序、内容和名称来分析,1975年、1978年和1982年三次大的宪法变迁,其性质都是修改宪法,而不是制定新的宪法。本文旨在回顾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及修改过程,以期完善我国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现行宪法修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宪法的修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修改方式上采取修正案的形式进行局部修改 ;修改程序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中共中央的修宪建议而启动 ;修改比较频繁、修改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制度部分。究其成因 ,主要是由我国宪法的渊源和宪法制度、宪法自身关于修宪提案权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国改革时代的根本大法——宪法颁行三十周年。1982年12月4日,告别动荡年代的新《宪法》颁布实施,从此开启了中国依法治国的大幕,为后来中国赢得30年改革和发展的稳定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法治基础。为了纪念这个重大国事,本期"专题研究"特别邀请我国著名宪法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茂林教授作为主持人,携领几位青年才俊发表三篇探讨文章,以求推进宪法理论与宪法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二十多年,到目前为止历经四次修改。本文简略概述了宪法修改的思路,论述了修改的重点内容,特别对历次修改的共同特点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