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艳丽 《兰州学刊》2005,(3):249-251
戊戌维新派在探索挽救民族危机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对民众的价值作了新的估量和认定.维新派提出新的民的概念,对民众与国家盛衰的关系等都作出了新的阐释.在这方面,维新派对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做出的思想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董凌锋 《兰州学刊》2007,4(3):163-165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天赋人权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呼吁妇女解放,这种看法颇有远见卓识,不过也存在着局限性.文章分四部分进行论述,评述了维新派妇女解放思想的萌芽、形成、高潮,并对其进行了评价.维新派妇女解放思想的成败得失也预示着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任务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与中国近代法制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年的外交生涯使黄遵宪逐步形成法律思想并最终确立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他在输入近代西方法文化、主张“以法治国”、批判“治外法权”、创设近代警察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洋务派和维新派是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影响深远的两大政治派别。洋务派的思想是立足于封建主义文化,酌取某些西方物质文明以维护封建政体,维新派的思想是立足于资本主义文化,师法西学以变政。维新派和洋务派的分歧,开始虽不明显,但伴随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分歧越来越大,并在激烈的辩论中逐渐划清了思想界线。本文试图从下述十大分歧中,说明维新派是在批判洋务派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他们之间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5.
赵迅  冯辉  武勇 《船山学刊》2006,(1):133-136
本文试对维新派主要思想家的人权思想进行归纳整理,系统探讨维新派主要的人权思想,对其内容、特点、先进性与局限性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维新派人权思想的系统化,而对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的“中国化”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以其对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人权之路有所助益。一、维新派人权  相似文献   

6.
戊戌兴办学堂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线是社会近代化。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在与西方的冲突和交往中发生的封建社会日渐没落和资本主义因素日渐成长的过程,这既包括社会结构诸要素的转型,也包括社会文化和心态结构的变化,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激发,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甲午战争之后,感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受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他们的改革主张中将兴办近代学堂,主动向西方学习和吸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和思想,改造国民意识作为重要的方面提出来,在实践上创办了一批维新学堂,开始从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结构方面推进近代化发展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戊戌维新派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抉择是 19世纪 90年代先进中国人寻求富强之路的一次尝试 ,代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同时 ,它又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出现的 ,带有明确的现实性。戊戌维新派继承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认识西方文化的成果 ,其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抉择较为广泛、深入 ;并且由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所限 ,又具有复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8.
邱若宏 《船山学刊》2005,(4):179-181
近代中国从西方输入近代科学方法始于维新派,他们对实验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和运用。但总的看来,只有逻辑方法的引进比较系统全面,并且他们还没有将这些方法直接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9.
百年陈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人物陈炽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领域也渐趋宽广。但与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人物相比,学术界对陈炽的研究尚显薄弱。因此,本文对陈炽的生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历史定位等方面作一回顾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维新派对列强的矛盾态度宋德华如何对待列强,是近代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就时刻面临的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正值瓜分狂潮骤起之际,这一课题显得更加紧迫突出。以救亡图存、变法自强为职志的维新派,一方面对列强的虎视鹰瞵、蚕食鲸吞痛心疾首,另一方...  相似文献   

11.
论沈周的人生态度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周是明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代文化巨匠,他卜居民间,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他与传统士大夫有根本的区别。他脱离了古代士人的人生轨道,成为一个体制外的知识分子。作为平民文人,沈周在人身和思想上已不再依附于政治权威,而专注于自家事业的营造,表现出某种独立的品格。他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享受的是家庭生活的温馨和日常生活的乐趣。与传统士人相比,沈周已经没有那种强烈的济世精神,这似乎是一种退化。但这种退化恰恰是一种私权意识的觉醒,蕴藏着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杨晓春 《西域研究》2007,40(2):113-120
近来出土的隋《虞弘墓志》中的"鱼国"、"尉纥驎城"的相关历史地理问题,学者已多有探讨,但见解不一。本文认为"尉纥驎"为一操突厥语的部族名,"驎"或为其后缀,"尉纥"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袁纥/韦纥(回纥)的另一译法,而"鱼"则是"尉纥"的省译,"虞"姓来自于国名。可见,虞弘是一位早期回纥族人士。  相似文献   

13.
党怀英是金朝中叶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和书法家,其文章和书法皆为当时第一,以高文大册主盟一世,在金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为官清正,为诗隐逸,为书精绝,主持刊修《辽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4.
邱格屏 《云梦学刊》2009,30(5):62-66
福建厦门人邱波自幼前往南洋谋生,为了获得保护而加入东南亚最大的华人秘密会党之一的建德社,期望会党能为他的生意提供保护.也能让他的心灵有所归宿。经历过兄弟相残的邱波最后以邱忠波的名字畅游商海,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并对其安生之所新加坡和故国家园满怀眷恋。  相似文献   

15.
时晓红 《文史哲》2002,(4):141-145
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兴始和断绝 ,都与倭寇问题相关联。永乐年间 ,明廷希国以勘合贸易换取日本政府对倭寇的抑制 ,然而 ,由于日本政局的变化 ,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并导致了勘合贸易的断绝。宣德八年以后 ,以消弭倭寇为切入点 ,中日勘合贸易再度恢复 ,由于在勘合贸易中日本实际上占据着主动地位 ,使勘合贸易成为明朝沉重的包袱 ,并最终因倭寇问题导致了嘉靖年间勘合贸易的再一次断绝  相似文献   

16.
许衡为元初大哲学家、名臣。著述颇多,影响后人。主张知行并重,认为学之目的,应以治生为本,不为求官谋利所驱动;反对聚敛,提倡生产;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重视农、工、商、贾;同时指出古今治乱的辩证关系。这些观点为元代多民族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程朱理学再行于世,由私学变为官学,取得正统地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兆鹏 《文史哲》2006,(5):88-97
潘阆是宋初著名隐士、词人、诗人。他的事迹一向湮没无闻,史乘所载,时相矛盾。经考订,知潘阆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常以卖药为生。为人疏狂放荡,虽是隐士,却热衷功名,喜结交宫廷权贵,先后两次卷入宫廷皇位斗争,两遭缉捕,一次入狱。太宗时曾任国子助教,可没几天就被撤职。真宗时做过闲散的州参军。平生与柳开、王禹偁等友善,多有唱和。  相似文献   

18.
刘静 《齐鲁学刊》2007,(1):45-47
耿如杞生活在明朝末年,历任户部主事、兵部职方郎中、陕西神木参议兵备、河南遵化兵备副使、太仆寺卿、巡抚山西、督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他为人正直有才干,却一生命运多舛,仕途上三起三落,两次被论斩,最终被杀,是明末官吏命运的典型写照。纵观其个人经历,颇能管窥明末政治环境及其走向灭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李贺出身皇族,少年成名,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信。他对历史上的明主充满景仰,对得遇的英雄贤臣十分敬慕,他期待自己能够得到重用,鼓舞自己不在逆境中消沉,要奋发向上,等待时机。然而现实无情地剥夺了他这充满豪情的少年情怀,他没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而是在绝望里郁郁而终。他的这些情感表现在诗歌里,成为李贺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宋教仁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过民国政府第一任农林部总长,对发展农业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宋教仁对农业的基础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宋教仁主张从加强农业理论方面的研究、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设立金融机关和教育机构、培育科技人才等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研究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