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存宋元"说参请"话本多与东坡有关,现存苏轼的诗词文赋中有相当丰富的涉及禅理、禅趣、禅悦、禅戏的内容;东坡与佛门有深厚渊源,其诗文将人生体悟与佛理参悟会通融合,引起从佛门到俗众的推崇与喜爱,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一系列关涉禅理的著述以及相关趣谈,应为宋元"说参请"僧尼、艺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古琴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关系之密切,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乐器可以代替。"士无故不撤琴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琴艺逐渐成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必修功课。古琴,在古代只称"琴"(近现代引入西方乐器后才被叫做"古琴"以区别),又常作瑶琴、玉琴、七弦琴,  相似文献   

3.
霍耐特承认理论在后形而上学的哲学视野中,基于"社会性关注与社会发展、批判规范的探寻和社会正义构想"的问题意识,回答了"为什么我得承认你","承认如何可能","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等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实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伦理-政治转向,并着力于构建极具当代理论-实践价值的政治正义学说.  相似文献   

4.
田延 《今日辽宁》2013,(5):75-77
解危,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首届全国画院最高学术奖"徐悲鸿美术奖"得主。解危是艺术家,也是我的朋友,话语不多,笑起来却十分有感染力。解危喜欢运动,用他自己的话说,"画画之外我喜欢运动,从乒乓球到排球、足球,我无一不爱"。他的乡村原野油画、稻田里的山羊油画等诸多作品,凭借其超凡的想像力而成为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Q:我患有便秘3年多了,因为找不到好的治疗方法,我就开始服用一些"排毒","净肠"的药物,但是我发现只要一停药,便秘就又回来了。医生,这可怎么办呀?在日常生活中,包括饮食上如何调整呢?  相似文献   

6.
2007年12月11日第九届中国住交会这—国内最大的房地产盛会在北京开幕,很快,带着户型状枷锁的"房奴"形象传遍了各大网站,这位与潘石屹微笑形成鲜明对比的人,就是青岛人梁克刚。原以为行为艺术家是行为极端的人,但是梁克刚从外在形象到日常举止都很"正常",有时像高级白领。他在青岛出生并待到大学毕业,20年后在自己的美术馆——北京宋庄壹号当代艺术公社举行了"1980年代当代艺术青岛梦"。回首那段青葱岁月,青岛天主教堂前风雨无阻的露天画展、激进的美术团体、年轻的艺术家,都已成为上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中几近淹没的浪花。而他的人生原点注定在北京,那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中心,那个能让艺术家过逍遥日子的世界级城市。我觉得他是艺术、艺术家与商业化社会的有效中介,这不仅得益于建筑设计出身的理性思维,更有赖于丰富的职业经历。  相似文献   

7.
审美物化论     
张晶 《求是学刊》2004,31(3):89-94
"物化"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渊源有自又有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的范畴,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有深刻的影响。"物化"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有接近之处,却又有其不同的美学内涵;与中国美学中的"感物"、"感兴"等范畴有密切联系,但又并不等同。"物化"是指主体进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高峰时,在感觉和意识中与客体完全融合为一、无法分辨物我关系的至高境界。在中华传统艺术领域中,"物化"是诗词书法艺术家审美体验中物我两忘、而将主体的灵性和对象的物性化而为一的极致之境。  相似文献   

8.
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济南举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来贺信。这封贺信由于涉及到历史科学中的若干本质问题而引起中外历史学家的持续讨论。本文是中国历史学家王育济教授对芬兰历史学家玛丽亚塔·希耶塔拉教授的一次访谈。双方围绕着习近平信中所提出的"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以及历史学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可以而且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对话,也反映出中外历史学家在理解上述相关问题时的共识与异见。  相似文献   

9.
新潮老妈     
正老妈年纪大了,但思想并不老。对一些新潮的词儿和新潮的事儿,很是感兴趣。"酷"、"顶"、"月光族"、"钻石王老五"、"粉丝",这些新潮的词儿,老妈一应俱知。她还时常关心国家大事,"和谐社会"、"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都能讲出些见解和感受来。"世博会"、"世界杯"、"低碳生活",也知道是个啥。老妈说话很逗,"东西"总是说成"东东","我"说成"偶","很好"说成"大好"。说得满脸生趣,家庭融乐。兴致好的时候,还哼上几句李宇舂的新歌,  相似文献   

10.
王宇宏 《社科纵横》2013,(2):241-24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聪慧的中国祖先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创造出了瑰伟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深刻鲜明的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所具有的"敬天保民,爱粮惜粮"、"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食亦有道,以‘礼’为贵","历史积淀,意蕴丰厚"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大型艺术展"德国:艺术之域"于11月28日在京开幕,此展览主要探讨生活在德国的外国艺术家对德国艺术界的影响。这一由德国对外文化关系学院发起的展览在中国展出时融入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以及立场,以此,我们试图强调中德两国之间对话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干一行专一行",卖糖葫芦的不去炸臭豆腐,烤羊肉串的不兼职馄饨铺,这些都是市井营生,而艺术家、科学家们也各有擅长的领域,谓之"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意思.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体育名人们纷纷转战娱乐圈了,这已被大家欣然接受,毕竟冉冉升起了若干"影坛巨星"、"未来之星",而艺术大家们也开始"不务正业",搞绘画创作的投身写作,如陈丹青;玩电影的改诗歌创作了,如阿巴斯;还有大卫-霍克尼、陈逸飞……"不务正业",风行艺术界,大家所为.  相似文献   

13.
<正> 在1989、1990、1991年的《民间文学论坛》、《南风》 (贵州) 等刊物上,山民先生连续发表了三篇长文,要根本推翻"解放以来长期居于正统地位、传统的民间文学基本理论","重新构筑科学的民间文学理论框架",因为"中国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的失误已经不是哪一本教科书上修补所能解决的了".他的矛头是针对整个"传统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的,却以我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为主要代表,并指名要同我进行商榷.这是关系到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整个民间文学事业的重大理论问题,怎能置之不理.我们绝不能对否定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错误思想纵容、保护.目前民间文学界还无人对此发表意见,更逼得我不能不对这尖  相似文献   

14.
正本季秋拍,在嘉德艺术中心首拍之际,中国嘉德20世纪及当代艺术部隆重推出"纬度/态度——少励家族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20世纪艺术夜场"以及"当代艺术夜场"三大重量级板块。少励画廊(Schoeni Gallery)自1992年文少励先生(Mr.Manfred Schoeni)创立以来,不断发掘和推广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现今多已蜚声国际,其建立的有别于官方意识形态的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系统,对中国乃至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未来生物     
正"让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种不断振动的色彩视错觉,带有多个缺口让你的眼球感受滚动的快乐。"加拿大艺术家萨沙·布罗宁(Sascha Braunig)曾在她纽约的个展上如是说。这位年轻艺术家的成名之路可谓一帆风顺。1983年,布罗宁生于加拿大西海岸,在纽约柯柏联盟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之后进入耶鲁大学绘画系深造。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耶鲁求学期间,在那里她开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熟悉的艺术界朋友中,曹鸣喜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阅历深厚,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艺术家,一些朋友戏称他为"双栖"画家,实不为过。今天,当我们看到曹鸣喜的工笔花鸟画,更能够充分说明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始终如一地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的真谛,他清楚地认识到人们常说的"笔墨当随时代"的哲理。  相似文献   

17.
正在发达的中国传统诗词中,"悲秋"是个重要的主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不胜枚举。一直不理解,"秋"为什么是用来"悲"的?为什么提到秋天,在诗词中总是凄凄切切、哀婉苍凉?仔细一想,也许是因为秋天特殊的景致吧。秋风瑟瑟,落木萧萧,黄叶飘零,北雁南飞,一年的盛景就此结束,寒冷孤寂的冬天即将  相似文献   

18.
正由年代美术馆主办的"形式——中国抽象艺术展"于2年12月27日下午在温州年代美开幕。这次年代美术馆邀请了冰、冯良鸿、马可鲁、马树孟禄丁、谭平、袁佐、朱金位艺术家,他们都是80年代留生活在欧美的艺术家,是中早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一批性艺术家,他们见证了近30年抽象艺术的发展历史。据策王端廷介绍,展览作品在学代表了中国来探讨世界抽象新发展,也是中国抽象艺术成果的一次难得集中展示。展  相似文献   

19.
漫谈     
<正>"保护伞","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今后中国农业保险发展作出诸多详细部署。  相似文献   

20.
周怡 《学术交流》2001,(2):113-118
石涛试图以哲学的高度,把他对绘画的全部认识贯通起来.他以"一"这个道家特殊的哲学概念替代了以往画论中的"道".这是介于"道"与"万物"之间的一个概念.一方面,它有"道"的生成意义;另一方面,又是物自体."一画"是人类依据于自然的创造,它打破了自然的原始状态,铭刻上人的意志.石涛在继承中国哲学关于宇宙起源、艺术起源学说基础之上,又强调了艺术家主体创造的因素.以此冲破因袭的成法,创造出一个"我法".所以石涛认为,受先于识,要把握一画之法,就要强调艺术家自身对自然的感受,固守成法必然导致自我感受的丧失,惟有不受任何概念束缚的"一画"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也表现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