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埃伦·梅克辛斯·伍德从后工业时代的世界格局出发,指出随着资本的全球化扩张,资本主义在全球树立了它的霸权并建立了它的帝国,但是资本帝国主义存在着三重矛盾:其一是资本帝国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与弱化竞争对手的矛盾;其二是资本帝国主义对地理空间界限的突破与追求社会秩序稳定的矛盾;其三是资本帝国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普通民众购买力持续下降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导致资本帝国主义濒临崩溃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就个人消费而言,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同样具有积极的革命意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消费再生产出人及人的劳动能力;消费使产品成为产品,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消费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王福生 《东岳论丛》2022,(10):81-88+191-192
与通常在与《资本论》的比照中解读《大纲》不同,奈格里根据《大纲》本身来解读《大纲》。贯穿于《大纲》本身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是这种解读的基本特点。这既体现在《大纲》“对抗性趋势”的方法上,更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动态范围、对立面、基本规定及其实现的政治化阐释上。奈格里的这一阐释不仅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特别是《大纲》和《资本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而且也为他自己后来的理论创造提供了稳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7.
兰洋 《学术研究》2023,(6):20-25+42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问题”是马克思一生反复思考的重要母题,也是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分歧所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对斯密关于“过渡问题”的“商业化”解释做出了决定性的批判。他首先突破了斯密分工逻辑所建构的历史发展序列,进而重述了过渡的逻辑支点、动力机制和本质特征。马克思对过渡问题的研究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历史性的科学”,它突破了抽象普遍性与经验特殊性的表层对立,在“社会—历史性”维度中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库切的小说《福》是在西方文学经典《鲁滨逊漂流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但《福》并不是对《鲁滨逊漂流记》情节的简单模仿,在《福》中,库切解构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父权和殖民话语;颠覆了丹尼尔·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所构建的西方父权帝国的文学神话.同时,库切也对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话语进行了质疑与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10.
《简·奥斯丁与帝国》是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论断的缩影.其间,赛义德不仅赤裸裸地抖出了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的实质——文化霸权主义,而且动摇了帝国主义领域中经济独断论的局面.赛义德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批判,对后殖民主义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赛义德用对位阅读的方法考察西方文化,发现了“地理、空间视角”、“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某个特指名称的“表意力量”.赛义德后殖民批评理论的独特视角,揭示了欧洲文化与帝国主义互为影响的事实,呈现了帝国文化与殖民地文化的互存共栖.  相似文献   

11.
刘景瑜 《社会科学战线》2022,321(3):138-143
日本于1907年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经1918年、1923年和1936年3次修订,成为其制定对外侵略政策和扩充军备的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海军一直将美国作为第一假想敌国,强调要保持对美7成比例、“舰队决战”战略。日本制定及第一次修订《帝国国防方针》时,美国虽为日本海军的假想敌国,但只是后者扩充军备的参照国而已,至第二次修订时,美国成为日本海军战略的对象国。1936年日本海军“南进”战略施行时,美国已成为其必战国。可以说,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制定与修订,清晰地反映出日本海军对美战略观的确立与变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鲍德里亚不满于马克思仅仅批判商品的"交换价值"颠倒,而提出使用价值也是资本主义交换体系的产物,甚至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经济拜物教的更重要的隐密理论构件,在他看来,使用价值拜物教才是更基础性的东西,它是政治经济学真正的秘密,它是人类中心论和一切人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深深地根植于一个"自然化"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4.
吉田茂是战后日本著名政治家,在其领导之下日本走上了复兴之路。战前,吉田茂作为职业外交官在中国东北长期任职,谙熟中国事务,其中国政策集中体现在《对满政策之我见》一文中,文章拟对其战前帝国意识即帝国的正统继承意识;帝国的扩张意识;对华的蔑视心态;帝国经营中的经济侵略意识;独占中国东北的所谓满洲意识,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急剧转型,导致中心离散和价值多元,也带来知识群体的精神疲乏与角色茫然.走向民间便是重建精神理想的一种选择.在文学领域,它使作家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宏大话语和巨型叙事的束缚,重新回到个人立场上的写作常态,并使当代文学延续了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但在走向民间的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如价值判断的迷失,过分依恋民间文化而丧失个体立场,注重人性解放却拒斥现代文明等问题.走向民间的精神探求与文学实践还远未结束,对这些问题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孙峰 《理论界》2012,(2):4-6
受时代条件和研究任务所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可能穷尽该研究领域的全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资源配置微观行为主体间关系的确立及其对成本的影响、资源配置形式与平均利润率动态、资源配置与生态约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国家经济职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等五个方面,审视《资本论》资源配置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同时坚持其思维范式和基本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资本论》资源配置思想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现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17.
陈伟 《学术研究》2020,(6):10-16
"新辩证法"派的阿瑟试图根据黑格尔的逻辑学来重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辩证法,他认为在货币—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和存在—本质—概念的思维形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实际上仅仅采用了黑格尔《小逻辑》中"概念论"的逻辑架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按照黑格尔概念范畴的三个环节(一般性、特殊性、个别性)来构建其资本理论的逻辑,并将其发展为一种更复杂的、具有某种嵌套结构的形式:首先是在整体上将资本分为一般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然后又在一般性内部再分出一般性、特殊性和个别性。通过这种双重的三分法,马克思一方面将与资本有关的所有问题整合在大的三分法之下,另一方面将资本一般的相关问题整合在小的三分法之下,由此搭建起资本理论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8.
高广旭 《江海学刊》2023,(6):35-44+255
从追问何谓好的国家到追问何谓好的社会,从建构现代国家合理性基础到解剖市民社会物质生产关系,《资本论》实现了对近代政治哲学问题域的转换。这一转换既承接了青年马克思从政治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历程变化,也开启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重审法、政治和国家本质的政治哲学致思路径。《资本论》透过对商品形式拜物教性质的批判,揭示资产阶级政治拜物教产生的现实根据,透过对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作为现代社会体系轴心的指认,揭示现代社会经济逻辑与政治逻辑的深度勾连。《资本论》完成的政治哲学问题域转换,蕴含了在政治事务与经济范畴辩证关系的互释中重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的元政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凌宏彬 《江淮论坛》2002,2(1):43-47
针对当前某些人所持的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过时论",作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虽然呈现出新特征,但与列宁所处时代的帝国主义在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运用的阶级分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坚持理论分析的客观性、历史性的方法对于今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依然适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正确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过时".科学对待<帝国主义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20.
陈波 《北方论丛》2003,(6):95-97
弓肇祥教授的<真理理论>一书早在1999年就已出版.近日阅读该书,得到的印象是有材料、有观点,阐述十分清楚,论证相当严谨,并且不乏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总的感觉是:相当扎实、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