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行》篇对儒家群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经典诠释史上看,宋儒的质疑导致后世忽视《儒行》篇的重要性,至晚清民国时期《儒行》篇再度获得推崇,康有为、陈焕章将《儒行》视为孔子为制定孔教而设的条规。他们提出儒服是孔子改制的一部分,如果不考虑这种改制论,儒服同样具有群体性意义。相比儒服,孔子更为看重儒行,将行为视为儒者的判定标准。儒者行为重在学问,其内容是忠信,目的是求仁。忠信仁义是儒行的内在信念,也是儒家群体的共同目标与期望,儒者据此超越世俗政治以自立。而忠信仁义的神圣性源于天命,由天赋予仁者。仁者作为儒者的最高标准,等待其天命在世俗社会中的开展与实现。在没有出仕时,儒者秉持坐起恭敬的修为,沟通与把握天命;出仕之后,儒者将天下百姓与自身性命视为一体,以天下生民为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2.
《韩诗外传》明显有着关注现实政治、探求治理之道的经世倾向,其经世思想体现在天道论、王道论、道势论等方面。在“天道”层面,韩婴阐发《诗》“受命而王”的天命观,指出神圣之天以灾异警示君政之失,以民心代表其意志,并决定着政权正当性,从而告诫君主“畏天之威” “敬天保民”。其王道论兼言“以情度情”之仁政与“降礼尊贤”之礼制,主张以井田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以纲纪礼法维系社会秩序。此外,韩婴又从“道势”关系的角度,强调儒学之正统地位,挺立儒士人格,鼓励他们坚守士节,积极参与政治,以“道”的力量抗衡帝国形态下不断扩大之皇权。 相似文献
3.
魏源生活在中国社会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的历史转型期。他是在中国人民经历长期闭关锁国之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历史人物。魏源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饱受传统儒学教养。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举起近代早期启蒙思想的大旗,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呼号社会改革。他的经邦济世思想,深深打上《周易》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涂谢全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4):63-68
明末清初,宋明理学已经发展到极端&于是清初文人倡导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以救理学空
疏浮泛之弊,经世思想成为一时社会思潮的主流。《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无论是功用价值论、创作主客
体论还是艺术风格论都由此而带上浓郁的经世色彩。 相似文献
5.
6.
清代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纂辑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的主要纂辑者并不是盛康、盛宣怀父子 ,而是缪荃孙 ;负责删定、增补与校勘者则是汪洵。“盛编”的纂辑、刻成时间也不同于一般所说 ,盛氏父子在序言中将基本成书时间说成经始时间 ,这样就掩盖了缪氏纂辑之功。从内容看 ,“盛编”纂辑时曾参考过其他几种《续编》。与略早刊行的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相比 ,“盛编”编辑思想稍稍落后 ,不如“葛编”更能反映时势变化 ,但它校勘严谨过于“葛编”,保存了许多史料 ,因而同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8.
清初学者李塨的史学经世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阅史郄视》中。该书是其读《廿一史》时,将其中经济可行者书之于册而成,为南游之前所作。此书的论题主要包括君臣论,史学论,稽考历史衰弱之故,名言警句记录和人物评说等,涉及政治、经济、学术、军事、历史等社会领域。本文欲对此书及其内容从上述几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刘献春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6):58-58
出东门 ,不顾归。来入门 ,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 ,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 ,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 ,贱妾与君共饣甫糜。上用仓浪天故 ,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 !行 !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这首汉乐府《东门行》 ,见于《乐府诗集》。各家古文选本上基本上都是如上标点。《宋书·志第十一·乐三》所载“今非”一句变为“今时清廉 ,难犯教言 ,君复自爱莫为非”后面又添“平慎行 ,望吾归”为末句。《乐府古题要解》中“今非”一句为“今时清 ,不可为非”。余冠英先生认为 :“这诗写一个男子因为穷困要做为非的事 ,其…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7,(3):187-192
王弼的《论语释疑》是其带着调和儒道的魏晋"先见"对儒家经典文本《论语》做出的一种玄学化的理解和诠释。这种玄学《论语》诠释主要不是着眼于对《论语》文本本身的释读和理解,而是假借诠释《论语》来注解和说明其为调和儒道而"发明"的举本统末的玄学观念和方法。从其《论语》诠释中确立的举本统末的基本观念和方法来看,王弼玄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儒道两家的"和解"。不仅如此,在诠释《论语》的过程中,王弼以"无"释"道"、以"自然"为礼乐孝悌之本所实现的本体论建构和运用,也使其玄学《论语》诠释本身具有了本体诠释的重要意蕴。其中体现的"六经注我"的诠释特点及其本体诠释意蕴,对宋明理学诠释学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姜沆(1567-1618),朝鲜李朝时代的儒学者,出生于全罗道灵光郡流峰里,1597年9月23日被日军囚禁.他著有《看羊录》痛斥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姜沆以虏囚之身,用他的学识和精神给日本留下了伟大的文化之光. 相似文献
12.
邱少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6):85-86
从魏晋文人三次著名的集会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父子与建安诸子宴饮游园赋诗活动的影响;还可以看到,这类聚会由最高统治者出面组织逐步发展到成为由具有共同文学爱好的人士自由组成,文人的独立自由意识在增强。不仅如此,魏晋文人的集会活动还体现了某种哲学意蕴和民俗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孙逖是唐代著名文儒,其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孙逖家族出自乐安孙氏,早期发展史面目不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孙氏家族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唐代则是孙逖家族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多有著名、知名之士.在悠久的家族承传过程中,孙逖家族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由"尚武"变为"尚儒"再变为"文儒兼修"的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良好家风,为推动家族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相似文献
14.
15.
儒家充分肯定人的主体能动性,认为心性自我是一个道德精神发展的动态过程,道德自我在修养中探索如何做人,并在群体、社会中获得了现实性,转化为真实的自我,也即人伦关系中的自我。“内圣”是手段,“外王”是目的,内在修养的最高追求就是为了融入社会,达到人伦社会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6.
孔子立足于春秋末世"礼坏乐崩"的历史语境,以"述中有作"为阐释原则,以"信而好古"为价值取向,通过不同的视域融合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诗三百篇"思无邪"的意义,并因此将它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使之从一部远古的乐歌民谣升华为儒家的伦理教化经典。 相似文献
17.
在婚姻情爱的众多禽鸟象征中,凤凰颇具特色.凤凰在婚姻情爱中的表现形式,其一为象征情侣或配偶,如: "凤凰配"、 "双凤配"、"鸾凤配"、"龙凤配"等;其二为情感的寄托物.凤凰的"性"变决定了其在婚姻情爱的象征中的角色演变.以凤凰比拟婚恋,不仅体现了情爱的和美、热烈、深厚,而且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才子佳人的理想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20.
现代司法制度的文化视线,与其急趋西方自由主义的后尘,不如投向本土的新儒家社群主义,并以此完善与改进现代司法制度--这种完善的可能性的确存在.它具备法治的本土化功能,更重要的是践行了本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而这种转化可作为一个文化读本,以化解东、西方司法制度共同的困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