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选取2003—2020年我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碳试点政策能显著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和促进科研人才集聚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而环境规制作为负向机制会弱化提升作用。从创新类型看,对策略性创新的提升作用强于实质性创新;从创新领域看,对能源节约与废弃物管理领域的提升作用最强,对农林领域的作用最弱;从地理位置看,对东部地区城市的作用强于西部,但未对中部和东北地区产生显著影响;从资源丰裕度看,主要作用于非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2.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探索经济和环境共赢之路的重要举措,客观评估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有助于夯实低碳城市建设成果,推动绿色创新发展。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利用多期差分模型,从多维度分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两阶段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两阶段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2)在绿色科技研发阶段,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东部城市、重点科教城市和大规模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强;(3)在绿色成果转化阶段,随着低碳城市建设的推进,东中部城市、重点科教和普通科教城市以及大规模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都有显著提升,并且试点政策对中部城市的促进作用强于东部城市,对重点科教城市和普通科教城市的影响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区域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为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提供硬约束,保障了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利益,有助于推动示范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中国278个城市2006—2018年面板数据来测度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这种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效应在中部地区和非副省级城市更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通过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效应和激发创新活力来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更有利于促进示范城市建设水平的提档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顶层设计与激发地方制度创新相结合,将知识产权治理的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形成高质量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结合区域发展禀赋,注重相关政策向西部地区知识产权薄弱城市倾斜;既要重视规制性政策的驱动作用,同时又注重激励性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内生动力的激发效应。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产权制度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有效基础,作为知识产权治理工具的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是知识产权制度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创新实践。本文基于2003—2016年280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的方法检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影响效应,结合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设立能够显著提升城市产业多样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城市产业链韧性,揭示了知识产权治理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的结论;知识多样化和政府科技支持是该政策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有效渠道,但二者的作用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政策的实施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应存在区域和城市规模异质性,其中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政策效应更为显著,人口中等及以上的城市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政策效应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知识产权治理和产业链韧性的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政府协调资源配置和培育产业链韧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低碳城市试点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环境制度,然而这项政策能否兼顾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亟待回答。文章基于2007—2020年沪深上市的制造业企业数据,将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看作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旧成立,低碳城市试点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呈边际报酬递减;(2)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能够显著提升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对重污染型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3)机制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是对“波特假说”在中国适用性的一次探讨,并为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推进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文章深入挖掘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阐释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测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并探究其中介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且能够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城市的绿色发展;区域创新产出增加和资本要素配置效率优化是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中介渠道;相较于北方城市、资源型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南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试点城市的数字经济具有更明显的“绿色红利”;中国应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加快传统产业数字渗透,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引领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关注的热点,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2005-2017年中国286个地级市的绿色创新效率,揭示其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偏低,呈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综合技术效率的特征,且表现为全国波动上升、东部跃迁、中部塌陷、东北停滞的态势.经济外向度、金融发展水平、制造业集聚等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因此,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当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地区绿色创新协同发展,同时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优化绿色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经济绿色发展对于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创新型城市作为区域创新资源、要素和活动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为此,作者基于黄河流域2007—2017年10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黄河流域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终发现:(1)黄河流域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显著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且这种效应存在两年的滞后期;(2)黄河流域内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变迁、创新环境优化这两条途径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3)流域内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与创新建设城市的规模和其在流域内所处的区位等特征密切相关;具体为这种影响程度在中游地区城市中最强、下游地区城市中次之、上游则最弱;同时流域内小城市创新型建设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要比大城市更强。  相似文献   

9.
刘成杰  高兴波 《东岳论丛》2023,(4):116-125+192
基于2011—2019年22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系统分析了城市经济韧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韧性发展可以直接提升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城市经济韧性对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在中介效应,其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城市经济韧性发展有助于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邻近城市有空间溢出作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时间累积效应;城市经济韧性对本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备的时间累积效应在不同城市特征下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应用2011—2019年中国126个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市级层面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发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政策能够提升所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和质,但降低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经过共同趋势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分析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成长型、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和东部、东北、中部地区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效应更大,衰退型、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和西部地区城市相对较小。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政府创新支持和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但产业融合集聚的助推能力尚未形成。研究结论表明,只有充分完善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目标相一致的作用机制才会使政策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1.
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使附着于土地上的生产活动实现增产和减污双重改善,从而显著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采用2006—2020年我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示范城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这一影响具有长期性、累积性与短期滞后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两条路径来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并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同时提升本地和周围地区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推广效应,并表现出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更强、大规模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显著而中小规模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不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和发挥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因地施策,有效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2.
《大庆社会科学》2023,(1):158-159
<正>晏艳阳、王娟、卢彦瑾在《科研管理》2022年第7期撰文指出,考察期内,创新型城市试点对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显著“示范效应”,提高了邻近城市的创新水平,产生了“以点带面”的建设效果;但这种效果存在区域差异,东、中、西部地区渐次递减;同时,“示范效应”存在动态变化特征,发现了其随时间逐步加强、达到高峰后逐步减弱的特点,最强效果在第三年呈现。“示范效应”具有空间距离、城市等级异质性,在与试点城市地理不相接、  相似文献   

13.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减排的影响并进行了机制分析。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支出显著抑制了城市二氧化硫和废水排放;中介机制分析表明,财政科技支出会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进而抑制城市污染物排放;微观机制分析表明,财政科技支出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而有利于城市减排;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城市污染物排放量的提升,财政科技支出的减排效果越明显;区位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地区,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废水的排放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科教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科教水平较高的城市,财政科技支出的减排效果较强。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政府部门如何运用政策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服务微观经济主体的数字化创新活动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中国企业转型发展需求,以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为出发点,考察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创新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对于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言这种驱动力尤为突出。机制识别检验发现,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在“宏观-微观”层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化改善效果,在宏观上能够提升地区风险投资活跃度并优化产业结构;在微观上能够提升企业处理信息能力并降低创新活动风险,这些增益改善都有助于企业数字化创新项目的开展。市场化程度是发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重要外部条件,“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的双重拟合能够对企业数字化创新展现出更大的促进“加速度”。  相似文献   

15.
激发城市绿色创新活力、推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数据要素市场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数据要素市场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且提升市场化水平、加速投资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重要中间路径。此外,由于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分布等方面的不同,数据要素市场驱动城市绿色创新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释放数据要素市场对城市绿色创新发展赋能效果的针对性建议,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波 《河北学刊》2023,(6):97-112
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推动区域一体化的作用取决于制度环境变迁。从理论上看,创新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经济发展效应和创新溢出效应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与产业融合,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强化市场竞争,制度环境对创新推进区域一体化具有调节作用,创新和制度环境改善,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利用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2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均能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第二,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发挥创新对区域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创新的外溢效应,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第三,城市群发育程度和城市区域一体化水平不同,创新和制度环境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这些结论,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改善制度环境,进而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徐实  纪端  钟慧洁 《东岳论丛》2024,(3):152-161
政府引导基金是政府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有效补充,其凭借支持国家战略的制度逻辑,能够驱动企业绿色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通过手工搜集2007—2020年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数据,结合PSM方法,实证分析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与作用机理:认为政府引导基金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该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更为显著;相对于国有企业,政府引导基金对民营企业的绿色驱动效应更为突出,并且高管激励对该驱动效应具有积极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本研究厘清了政府引导基金的绿色创新驱动效应与作用机制,揭示了地区发展水平、产权性质与高管激励对绿色创新驱动效应的调节作用,为政府引导基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环境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07-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提升了企业研发投入;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提升国有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研发投入.在经过一...  相似文献   

19.
城市创新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础。基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目标与省级经济增长目标的差异,实证检验经济增长目标的"层层加码"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层层加码"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中介机制分析表明,"层层加码"会通过促进扩张性投资与挤出政府科教支出,抑制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微观机制分析表明,"层层加码"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不利于企业创新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层层加码"对城市创新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V型"变化特征,且"层层加码"对省会城市与副省级城市创新水平的抑制作用强于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20.
潘颖 《江淮论坛》2023,(1):29-4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其中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2007—2020年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宽带试点城市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宽带试点城市建设能够有效驱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并在较长的时间区间内保持正向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同群效应的影响下,宽带试点城市建设能够对目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更大的效果。异质性检验发现,宽带试点城市建设对于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以及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宽带试点城市建设能够帮助企业改善信息不对称、优化投融资行为、激活创新能力,这些都有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文章的实证发现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数字中国建设对企业影响的绩效,为微观结构主体生产提质增效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