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理解社会生活是中西方思想家讨论政治问题的基本路径。先秦儒家的"道义"和古希腊的"正义"是可以通约的概念,它们都是思想家在观念中建立的评价社会生活的价值尺度,集中了人们对优良社会生活的自觉追求。与古希腊思想家以逻辑的方式把握正义原则不同的是,先秦儒家是以经验的方式把握道义原则的,他们从圣王治国的历史经验中寻找理想政治的原型,并将圣王之治的结果作为人们遵守道义原则的理由,道义最终被归结为具体的"先王之道",导致浓厚的复古倾向,道义也无法被理解为普遍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有关圣王的历史叙述是道义思想的假定前提,克服经验思维方式的缺陷需要儒家在更抽象的水平上把握道义原则。  相似文献   

2.
刘辉 《北方论丛》2006,(5):74-77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传统的宗教观、天道观紧密相连,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性格的发育有着深厚的影响。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德”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德以治国,孝以事亲,尽性以修身,凸显出重整体和谐、重现世践履、重内在超越的价值取向,对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正 《兰州学刊》2012,(6):14-19
思是哲学的来源之一,中国先秦哲学中有关于思的丰富认识。在孔子之前,思具有德性、知性、情感等多重含义。孔子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指出:思的对象应当是仁,思的标准应是"无邪",思和学需并进。曾子将孔子的思予以了内省处理,认为人只有经常做反省内思的工夫,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子思建立了"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的模式,使天道性命相贯通,并将思的地位大大提升。孟子进而认为思是人心的重要功能,仁义礼智等善端,都需要人心通过思来得之,否则人就会顺从耳目等血气官能而作恶。荀子则从知性之思的角度发展了思的观念,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虚壹而静",才能获得正确的思。  相似文献   

4.
论先秦儒家道德的优先性及其功利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与功利主义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张力,但是,若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这里蕴涵着对儒家原始精神的莫大误解.儒家的确构筑了道德之于功利等的本体优先地位,这是儒家的伟大贡献,但是,在其原始层面上这一优先性却并不排斥相关的功利内容,相反,在表层的对立性中实际蕴涵着的是二者深层的统一性.本文即旨在揭示这一深层的统一性结构,以凸显儒家实践理性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英敏 《东南学术》2002,(1):140-145
功利论与道义论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在人的伦理行为中起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则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积极超越与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6.
人禽之辨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哲学命题。孔子首先从人伦的角度指出了人和禽兽的差别所在。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人禽之辨的意义,并通过它一方面建立了人的道德意识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确立了人的道德实践的主体性。荀子则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在于人的社会组织性,当然他也是由此来论述人的道德建构的可能性。与儒家不同,道家从根本上取消人禽之辨,而墨家则认为,人禽的差异在于人能进行后天的努力。可见,人禽之辨在儒家的道德哲学中更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姜洪斌 《理论界》2006,(11):165-166
先秦时期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认为“人性可塑、导人为善”,并以此为出发点,倡导施“仁政”、贵“和”、惠民与富民、“教化”等管理方式,进而在儒家理想的“大同”蓝图里实现“安人”这一儒家管理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8.
孔、孟、苟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立文 《学术界》2006,(1):20-27
人文价值是指对人的生命活动存在的生存世界,人格尊严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理想终极关怀的可能世界的体认,以及对个人和社会所开发的效应、创造和意义。道范畴沿着“同心圆扩大型”和“螺旋式上升型”的道路,其价值内涵愈来愈丰富和深刻。道的人文价值为:一是形而上的本体之道;二是社会政治原理、伦理道德规范、修齐治平原则;三是器物的现象、行旅的载体、视听言动的样式。先秦儒家论道开展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融合机构、天道性命与百姓日用融合结构、内在心性与外在情感融合结构的和合。  相似文献   

10.
孝是先秦诸子为家庭和社会伦理所进行的理论设计 ,具有较强的生存功利精神。孝道在后世发展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本文试图透过先秦孝道之表象 ,探求其蕴含的生存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11.
欧洲近代政治思想中"统一"观念的内涵及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鹏 《学术研究》2004,1(6):107-111
“统一”观念是欧洲自我认同的重要内涵 ,它影响着欧洲的发展与演进。近代以来 ,随着主权国家体系的形成 ,欧洲原有的统一模式被打破 ,政治思想领域里出现了欧洲统一的新设想。欧洲先后被构想为主权国家的联合体、均势下的国家联盟和以实现永久和平为目标的邦联。考察欧洲近代政治思想中的“统一”观念 ,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欧洲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深刻理解当代欧洲一体化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一  孔子和儒家所处的春秋战国 ,无疑是一个政治与文化日益朝着多元分化与异质裂变的方向发展的时代 ,当时学者所谓的“今诸侯异政 ,百家异说”(《荀子·解蔽》)或“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足以表达这一时代的政治与精神的状况。正是为了救治这种时代的分裂状况 ,以便重新实现政治与文化以及学术思想本身的整合 ,先秦诸子分别提出了他们各具特色的救世方案和政治理论。就先秦诸子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政治思想流派而言 ,道家主张“以无事取天下” ,只要信赖人类自然本性的力量就能重新恢复社会的秩序 ;墨子以为建立一套完善的刑政…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社会整体观出发,对政治与社会关系作了哲学阐述.他批判了一个普鲁士人即卢格对政治的狭隘理解,导致以政治理智蒙蔽社会本能,无法认识到社会贫困的真正原因.马克思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为无产阶级找到了消除贫困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他进而独特地阐释政治国家要消灭贫困,那它就应该消灭无产阶级这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从而消灭这个社会和作为它的产物的政治国家自身,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获得彻底解放.马克思在关注工人阶级及社会的弱势群体的贫困之中,形成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以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哲学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4.
为了领悟儒家政治哲学的本己形象,需要回到思想的原初之地重新思考先秦儒家的政治意识与主导性问题。人道政为大命题是先秦儒家政治意识的集中体现,表明先秦儒家对政治有最高的期许,将政治视为人的最主要实践活动,期待以政治的方式完成由凡而圣的生命升华。道始于情命题则表明,情感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主导性问题。基于这两个命题,可以说,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本己形象是情感的政治。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先秦历史文化背景出发,通过对名之本质作具体分析,认为名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本质含义,表现为政治——逻辑——政治的否定之否定;并进一步揭示出仅只服务于特定政治的逻辑理论最终会走向窒息。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军队政治工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队建设理论中国化重大成果的组成部分。本文将毛泽东军队政治工作思想与列宁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军军队政治工作实践,以及中国传统的"德教为先"的军队政治工作思想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毛泽东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经济本质是关系到经济伦理学成立与否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只有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解读经济的道德本质才能取得认识的实质性突破.但是,经济道德本质由于利益分化、阶级存在以及其他复杂的原因而遭到异化.因此,经济的道德本质的回归,不仅需要范式转换,更需要从道德资本、道德生产力和道德竞争力等三个层面进行实践性介入与展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存论意义上展开的现代哲学人类学以及世界历史时代的新方向上进行理解。在信仰的无神论倾向、经验主义及自然主义的哲学样式、流动性的辩证思维、实践思维方式以及伦理价值观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传统都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引导、而且也将融入中国文化传统的当代转化,转化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共生主义信仰的内化,并形成能够积极影响人类的新的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19.
德智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形式不同。这种不同形式具体表现为由“德智不分”到“德智分立”、由“以德统智”到“以智帅德”、由“以智利德”到“以智和德”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首先,人类未来的道德走向应是理智的;其次,科学与知识积极作用于道德的前提,是独立于道德之外的;第三,科学与知识对道德的作用始终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