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稼轩词结构论刘加夫范开在《稼轩词序》中曾这样评价辛弃疾的为人写词态度:“公一世之豪,以气节目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也即是说,稼轩作词,以抒写怀抱为指归。而视词本体为筌蹄,得意而已,并不惨淡经营的。叶嘉莹...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以豪放词著称于世,所谓“龙腾虎掷”(刘熙载《艺概》)“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人们也往往将辛弃疾归于豪放一派,赞誉“豪放唯幼安称首”(王士稹《花草蒙拾》)。这是指辛词的风格基调和总的艺术特征,无疑应予首肯。然而,作为一个大家词人,辛弃疾词又呈现着多样化的风格与特色,他还有不少写得词意柔婉、情致缠绵的作品,“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因号“稼轩居士”,又号“雨岩居士”,故有学者把辛弃疾看成是一个佛教居士,把他的词也看成居士词。其实不然。辛弃疾与佛教之关系,不过是他具备了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们都应具备的佛教知识与修养而已。虽然仕闽期间,辛弃疾有过参禅经历,但他并非虔诚的佛教徒,也非佛教居士。作品分析表明,辛弃疾对待佛教的立场,完全是一个佛教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的兴趣与姿态。  相似文献   

4.
稼轩词直承老杜是缘于其根柢风骚,豪情中怀有深沉,雄放处孕育悲凉,真正继承了唐代杜甫以来“沉郁顿挫”的情感艺术特质。辛弃疾“平生塞北江南”的人生阅历,词苦心危的精神世界,潜气内转和摧刚为柔的情感表现,在现实层面上深化了辛稼轩词“沉郁顿挫”的底蕴内涵。南归北望,“追忆”“梦回”,遥想青年时代北方沙场壮举,浮现“西北”“神州”“长安”镜像,内心涌动深沉绵长的家国情怀等要素,是稼轩词“沉郁顿挫”的形成基础;缅怀追寻,感慨兴亡,架起其沉郁顿挫的情绪支点,辐射出咏史怀古,今昔对比时的悲凉沉郁情韵。稼轩投闲置散,旷逸闲适中,依然存有避世与愤世的矛盾。在由北到南,仕途起落,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中,辛弃疾的“接受观”“家国观”“古今观”“仕隐观”共同构成了他“沉郁顿挫”词风生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南宋中后期的文化环境与词派的衍变刘扬忠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促使词的创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南渡词人群体,后是以辛弃疾为主帅的稼轩豪放词派,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吐纳时代风云之气,所谓“稼轩风”一度畅行江南,成为词坛的审美主潮。但是南...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现存词六百二十余首,数量之丰,可谓词家之冠。其词的总体成就,不论在他骋才驰笔的当年,还是八百载后的今天,几于是有口皆碑的。但对其数量甚丰的应酬唱和之作,论者却时有微词,以为稼轩作词的初期,即因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写了一些“意境凡近、套话连篇”的应酬品和急就章。此时染上的应酬和游戏习气甚至被带到了他以后的几个创作阶段里,尤其在隐居无聊的时期更变本加厉,文学游戏之作时有增加,使得这位天才的作家在名篇佳作层出不穷的同时,也无端浪费了不少才力,留下了一些次品和废品。“这在词史上(大而言之,整个诗歌史上)都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教训”。如果从量的角度来看辛弃疾的酬唱词在全部辛词中的位置(笔者仅据邓广铭先生  相似文献   

7.
过往治宋词者言及刘过《龙洲词》的艺术风格,意见互有牴牾。黄昇将《龙洲词》纳入辛派藩篱。他说:“改之,稼轩之客。训多北语,盖学稼轩者也。”而另一些论家却以为《龙洲词》非可刚于稼轩藩篱。《四库提要·龙洲词提要》说:“(刘)过词赠辛弃疾者则学其体,……余虽跌岩淋漓,实未尝全作辛体。”刘熙载说:“刘改之词……虽沉著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近代的况周颐说:“改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辛弃疾《稼轩词》属豪放派,李清照《漱玉词》属婉约派。今读二人之词,颇觉有异有同,试记述之。一、“妮子态”在文学史上,有些评论家常从性别的角度论诗词,如宋敖陶孙说:“秦少游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①说明妩媚柔婉的作品,好似风姿绰约、袅袅婷婷的女郎。作为音乐  相似文献   

9.
在南宋词坛,“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的辛弃疾《稼轩词》,以若干暗呜鸷悍、淋漓慷慨的抚时感事的力作,赢得当时和后代的高度评价。但是,《稼轩词》中还留下不少清新而质朴的农村词。如果说,辛弃疾那些作为时代号角的力作是《稼轩词》的主旋律;那么,这些农村词,节奏明快,感情含蓄,便是轻拢慢捻,别具一格的优美和声。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都成于他被南宋朝廷摈斥,归于带湖、瓢泉期间。这部分作品,其特色可概以“隐秀”两字。刘勰说:“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共分三题。《“画屏金鹧鸪”、“弦上黄莺语”与“和泪试严妆”》是对《人间词话》论温庭筠、韦庄与冯延巳词的艺术风格的评述。《“创调之才”与“创意之才”》分析《人间词话》对周邦彦及其词的论述。而《“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旨在说明《人间词话》对苏轼、辛弃疾词风同中之异的深刻揭示的重要意义。文章充分肯定了王国维在词学研究方面的高深造诣,也指出了有些论断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的《鹧鸪天》词计63首,数量为两宋词家之冠。其词开拓了《鹧鸪天》的题材内容,多抒写作者出处行藏的内心矛盾,揭示世态和人生哲理,意蕴丰厚深邃。其中农村词描绘田园风光民俗与农人形象生动细致,诗情画意与乡土气息浓郁,成就在东坡农村词之上。在写景、叙事、抒情、用典、对仗以及语言锤炼等方面,稼轩《鹧鸪天》词都有高超造诣,艺术风格多样。稼轩堪称词史上作《鹧鸪天》词的第一高手。  相似文献   

12.
“辛派词人”是词史上一个重要流派.此流派称谓从最早的稼轩词风格指称“稼轩体”、“辛体”、“稼轩风”.到之后的“苏辛派”、“辛派”、“辛派词人”,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趋势。从指称的变化过程看.它一方面反映出由辛弃疾所开创的这一独特词风渐被同时代人及后人认可.并在创作上体现出有意的推崇和仿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这一领域已愈来愈多地得到词学家的关注并在研究上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3.
词作为一种侧重于表达感情心理的艺术形式,其本身与作者的性情是密切相关的,是以前人论及词人作品,有称之“打入身世之感”。这正是就词反映作者人生及心理历程这一特征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辛稼轩“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他的作品更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生与感情发展的印证,与作者悲剧性的一生具有某种共性。它集中表现的是作者终生不渝的人生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最终幻灭。前人评论杜诗曾有“诗史”之说,我们说稼轩词从抒发内心情怀来讲,也是一部感情意绪由热烈的期望直到最终幻灭的悲剧史。“史”本身包含了一种发展变化的时间意识,按照亚里士多德听讲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摹仿”的说法,这一点又恰巧满足了我们对稼轩词悲剧性演变进行情节性分折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诗歌史上,堪与唐诗争雄斗胜的宋词,就其内容和风格、题材和形式而言,传统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蓠,倾注了蓬勃生机,增加了夺目光彩,为词坛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但同样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的苏轼和辛弃疾,词风也存在差异,东坡之词旷,即旷放清雄,以襟怀境界胜;稼轩之词豪,即粗直豪爽,以气势意蕴长。但正是二人词风的大同小异,才完美体现了豪放词的魅力,并使豪放词发扬光大,成为  相似文献   

15.
论稼轩诗     
他人之词 ,也许是“诗余” ;稼轩之诗 ,却是“词余”。平心而论 ,无论数量或质量 ,稼轩之诗远逊于其词。与词比较 ,稼轩诗似乎少一点纵横的英雄气 ,多一份哲理与平和 ,分明打上宋诗重思辩重理趣的烙印。然而 ,与稼轩词一样 ,稼轩之诗 ,也是其理想追求与严峻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梁启超评陆游诗云 :“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赖聊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稼轩之诗 ,亦当作如是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稼轩诗的精髓与神韵  相似文献   

16.
一宋词与唐诗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是中国文学宝库中闪闪发光的明珠,使正统文学宋诗显得逊色。然而荣誉究竟属于谁?是宋词中的婉约派还是豪放派?当代词论家往往褒豪放贬婉约。夏承焘先生的“读词随笔”(《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就很有代表性,几乎把婉约词说得一无是处,题材狭隘,感情病态,语言纤巧。仿佛可以得出这么个印象:是一个辛弃疾为宋词打下了大半天下。人们要问,如果没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没有爱国主义词篇的崛起,宋词是否能够在文学史上取得一席地位?没有辛弃疾宋词又怎样?如果偌大的一块丰碑全是碎砖烂瓦堆起来的,只靠稼轩词这么一块基石,我看那是经不起历史风雨冲洗的。如果说宋词之所以大大超过宋诗是因为有辛弃疾有豪放词,恐怕说不通。因为拿稼轩词与陆游的爱国诗篇相比,谁高谁低就很难说,应该说  相似文献   

17.
世传辛弃疾寿韩(?)胄的两首词《清平乐》(新来塞北)与《西江月》(堂上谋臣),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已指出非稼轩所作.因为他没有举出充分证据,所以未受到后来学者的重视.现在为稼轩词编集者仍都收录了这两首词.其实,细察词的内容、风格,证之以稼轩事历、史料,是完全可以肯定非稼轩所作的.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一生忠于南宋,志图收复中原,却壮志未酬,死后还被罗织罪名,夺官削秩,甚至子孙还遭迫害,星散他乡。可是,慷慨激越的辛词,却遗音流响,震撼后世。词人以他坎坷的悲剧命运来表现他的人生,他为他自己斟了这最甜蜜的残酷之酒。稼轩词现存六百二十多首,其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内容丰富广阔。而用到“醉”字的地方竟有一百多处。应当指出,稼轩词中醉态是假,醉意才是真,意在写出真情,从而诗化人生。中国向来就有“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美学观,辛词之“醉”,正符合中国的这种美学传统。本文将对此作一点…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的词,向来以慷慨悲歌、豪迈激越著称,自唐五代以来的词林中,“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一宗”。历代词家词论都将辛词推为豪放派之首,多论其词中的英雄气慨,这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词作,仅用“豪放”二字概括却未免失之偏颇了。辛弃疾是一个在词的领域中纵横驰骋的全才,除了以“豪放”为主要基调以外,他还有相当一部分婉约词。这些婉约词,不仅与传统的正宗婉约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难分高下,而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是应该引起充分注意的。这一点,古人与今人都有所揭示。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说:“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范开还从比较的角度指出:“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这里说“坡词之所无”  相似文献   

20.
辛稼轩的咏物词,过去很少有人论及,似乎稼轩不善咏物。其实不然。辛稼轩不仅写了大量雄浑奔放的爱国词,“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同时还写了不少“赋梅”、“赋自牡丹”、“赋木樨”、“赋水仙”和“赋杜鹃花”之类的咏物词。这类词至少有五六十首,约占稼轩词的十分之一,在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清邹祗谟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大致看来,稼轩咏物词是形神兼备,重在取神的。比如赋牡丹,他说:“对花何似?似吴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