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萧红和迟子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东北女作家,她们的写作以浑然天成的童心和诗心、结合她们特有的女性视阈和立场,构建起不乏诗意而且充满思想和审美意蕴的艺术世界。她们的创作具备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魅力,能够在拂去历史和现实重重迷雾的遮蔽后绽放异彩。童心与诗心的女性书写,是她们共同具有的独特的心性和创作品格。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文学是东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拥有诸多共同之处的"传奇",他们文学之中所显示出的生态文学的倾向使其作品充满了东方式的诗意之美和哲理之美,更在其各自的文学世界中展开了对于东方生态的和谐之美的追求,"湘西世界"与"伊豆汤岛"成为他们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与"吸收自然"的自然生境与文学生境的经典结合.  相似文献   

3.
王蓓 《兰州学刊》2002,(1):80-80,81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美欧联盟与苏东联盟不同的内部结构和维系方式 ,揭示两个联盟走向不同命运的深层次缘由。  相似文献   

4.
比较赵树理和汪曾祺小说艺术风格,指出二者虽均系中国味的小说,但其风格迥异,并从文化的大视野探讨二者小说风格形成的根源,考察赵树理小说的入俗美和汪曾祺小说的素朴美在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层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刘敬东 《学术研究》2003,2(8):55-61
本文从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分析了康德、黑格尔关于理性、自由、普遍法治、国家问题的历史理念与基本意义;阐述了马克思哲学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价值理念出发,对康德、黑格尔历史哲学唯心主义和阶级基础的批判维度。分析了在传统社会主义条件下,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维度的极度夸张和教条主义运用所造成的消极作用;认为邓小平在两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互关系上的历史性重构所体现的政治智慧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从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大国崛起与社会和谐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社会和谐是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宪政民主、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制度系统的有机结合。英国崛起的长期动力就在于和谐社会的确立,而战后德国奇迹也在于产权制度的保护及社会和谐关系的确立。但福利国家的大政府体制抑制了产权制度的有效发展,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削弱了公民社会的活力。英国经济再度复兴是因为进行了有效的政策调整,转变了政府职能,恢复了政府的产权保护功能,而德国经济的困难与其政策调整受阻,产权受到侵蚀、公民社会缺乏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牛也 《北方论丛》2002,(6):98-101
从意识形态话语角度把张爱玲的<金锁记>与王安忆的<长恨歌>作比较,自然发现此二者各自以一定时代的文化话语转型时刻女性欲望表达进行了回忆式地描述.这些描述集中体现在二者主人公不同的女性主义(抑或女权主义)生存和发展方式上.对比二者主人公--曹七巧和王琦瑶--的话语剖析,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把握了这两部作品所体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4,(3):136-140
本文认为"文学中华"、"美学中国"、"语种的华文文学"等等具有统合性的基础概念的提出对新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是富有意义的,它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理基础.但在"一体化"、"大同世界"、"文学中华"等等整合性概念支撑下所形成的一种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即"大同诗学",可能已经长期地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面对这一状况,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引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范式,以弥补"大同诗学"可能产生的遮蔽与忽视异质性元素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陈晨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1):112-115
沈从文和师陀虽然风格迥异,却都以“乡下人”自居。作为都市里的“乡下人”,“怀乡”是其无法逃避的文化宿命,所不同的是,沈从文一心一意地建构“人性的希腊小庙”,而师陀则始终无法回避故乡衰败与凋零的现实;沈从文自觉地塑造理想中的“乡下人”品格,由此寄托他对中国社会人生未来的构想,而师陀则从对故乡丑恶人事的揭露和批判出发,转向了深沉的文化思考,将个体生命的感受与体验与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融为一体。不论是沈从文还是师陀,他们均以“乡下人”表明其文化归属,其意义在于对于个体价值的坚守和对艺术风格的独特追求。他们作为“乡下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双边论坛会议以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为中心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会议进行综述:中国与英国:审美现代性的不同经验;城市与乡村: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建立审美现代性阐释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阿多诺《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一书的文本学解读。在阿多诺看来,克尔凯郭尔首先是一个哲学家,其无客体的内在性概念的本质是唯心主义,这一点是由克尔凯郭尔自己的生存境遇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 I阿尔都塞: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I血亲情理还是理性主义--中西方德性与知识研究视角透视l海德格尔论美学之可能性试论抗战后期的新疆内向:基于《蒋介石日记》的再探讨试论1930年代商业银行对农村的投资活动--围绕农村合作社的探讨汉代的"商胡""贾胡""酒家胡"l试论中、美文化之缘·"新时期文学"与"后新时期文学"分期之我见怕我主体的归来与流放--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疯癫话语谱系与文化隐喻l战争夹缝中的现代性追求--以西南联合大学作家创作为中心)跨文体与文体开放--关于当代文学体裁的思考)海德格尔对东亚语言的初步探问)《史记》刘邦击秦史实辨正     
刘莘 《晋阳学刊》2011,(1):79-83
为维护科学理论的自主性,阿尔都塞依据其生产性的认识论,把理论活动视为实践,使其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意识形态实践并列于实践结构的同一平面,从而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转换为理论实践与非理论实践的关系。对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理论主义阐释体现了阿尔都塞反经验主义、反人道主义的立场。即使在其作了重要修正的思想后期,他也没有完全放弃先前的观念。在这个特立独行的哲学家看来,在关系到某些政治上和理论上的战略要点时,那些激进提法是必须捍卫的,“理论实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