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际沟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点,一是以沟通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及背景为出发点,重点解释人际沟通障碍的成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关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建议;二是通过说明计算机网络及大众媒体对人际沟通的影响,并以大学生为主体进行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2.
王菡之 《现代妇女》2014,(8):254-254
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移动通讯终端如雨后春笋遍布社会各个角落,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伴随着智能通讯终端的普及,各类智能软件服务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信凭借其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和便捷性,大大改变了人际沟通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图书馆利用微信平台丰富信息服务是当今社会各类图书馆所做的一次尝试。文章在介绍微信服务的基础上,对基于微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如何通过微信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3.
人际沟通是21世纪任何社会组织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果能有效地运用好人际沟通,建设好企业人际沟通文化.无疑将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文中在总结人际沟通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为企业内部人际沟通文化的建设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依据,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套近乎"在人们眼里通常有贬义色彩,用以形容人们为谋取私利,而假装热情,花占马语,给有权势的人献殷勤、拉关系的言行表现。从实际情况看,善套近乎的人每每能够得逞,达到拉近彼此感情,密切人际关系的目的。如果我们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借助"套近乎"方式来促进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沟通效果,那么它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请看实例:有位于部为处理一件紧急业务赴到某公司去见经理,因他没有预约,秘书小姐挡了驾。他很有急,秘书小姐照章办事,不予通融,只管埋头在电脑上处理公文。但他不死心,寻机与她会近乎,小姐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5.
周有成 《职业》2011,(18):89-90
沟通,本意指开沟使两水相通,后指两方能通连。"人际沟通,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的过程。"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能正确地传递信息,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消除隔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人际沟通有何作用以及如何实施呢?  相似文献   

6.
人际沟通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特别是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有关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这导致了学生在日后职业生涯中竞争能力的不足。文章通过分析得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人际沟通不够重视,沟通的动机存在差异以及沟通技巧不足,最后提出相应的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中职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学习生活中,与老师或者同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本文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探讨中职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遇到的问题,人际沟通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重要性,并对培养中职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人才可以说是企业占据竞争优势地位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强化人才管理工作十分必要。而人才管理的关键主要体现在管理沟通方面,这时候企业管理者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结合相关理论确定管理者人际沟通原则,探究企业管理者人际沟通结构构成,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企业管理者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技巧,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借鉴,强化人才管理工作,从而为企业管理经营管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9.
易雯静 《现代交际》2012,(3):206-207
本文通过一则学生生活案例的引入,指出沟通能力在交往双方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介绍人际沟通的涵义,进一步提出通过"听、说、写、看"等方法来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体态语言是通过人体的动作、表情来表达含义的符号或代码系统,它与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一起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的信息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而有效地运用体态语言,对增进师生交流、确保信息传输、提高教学质量将大有稗益。1.空间语言近体学研究表明,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可在熟人区和演讲区域内与学生接触。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不断变换空间位置。例如,为了造成正式、严肃的课堂气氛,教师可站在离学生较远的讲台上,以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为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约哈里窗口"的理论模型,通过分析四种人际沟通的类型,探索提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员人际沟通能力的策略。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通过扩大开放区、暴露秘密区、缩小盲目区、探知未知区四种信息呈现方式来扩大信息共享,以增进领导和师生对部门工作的理解与认同,对部门进行公共印象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崛起,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交融,已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态势,被人们所接受,而档案信息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形态,逐渐受到到人们的重视.而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给人们提供了网络信息形态中获得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了条件。档案管理者的使命也由档案的保管者向档案信息提供者、档案信息导航者过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3.
周雷  王焕然 《现代交际》2023,(6):98-106+124
韩炳哲在《非事物》中,对信息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信息社会让人们逐渐远离身边实实在在的事物,转而去拥抱转瞬即逝的信息。尽管信息社会释放了大量的生产力,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休闲与游戏,但同时也加深了人的异化。信息的泛滥具有不稳定性,无法给予人们生命的意义,让人们的生活陷入无聊与乏味,并且能够操控人类。韩炳哲认为,扭转这一处境的方式是回到事物之中。尽管韩炳哲对信息社会的批判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具有广泛的启发性,能够引发人们对信息泛滥的思考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教育现代化,就是利用教育的理论,然后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教育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和内容进行设计、开发、 利用和管理,从而实现对教育的优化。现在很多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对文字、数据等一些信息进行处理,还可以对视频、音频等多样 化的信息进行处理。多媒体将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并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人们想要的样子。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的 使用方法,让计算机成为了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员,让传统老式的教育变得多样化,使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5.
陈翠香 《职业时空》2008,4(8):86-86
护理专业学生掌握人际关系及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理论,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尤其对改善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人际沟通》课(以下简称:《沟通》课),就是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护理实践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态度的一门基础课,如何让学生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学时中,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是关键。下面笔者就近几年在《沟通》课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于莹  马东 《职业时空》2008,4(4):42-42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与读写算都是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骆潇  刘砾遥 《职业》2009,(9):14-15
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虚拟社交”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我们惊叹于互联网给人际交往带来的巨大能量,越来越依赖它,但也发现现实中的人际沟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甚至有越来越严重之势。为此,本期《职业》特邀人际关系专家安雅老师,为职场人破解线上线下人际沟通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在影响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面对纷繁的信息,如何进行搜集和处理,是人们在现代工作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中学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日渐重要,我们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口译是指以口头表达方式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交际行为,是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依赖的交际手段,是一种集视、听、说、写、读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有着多层次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具有交叉式、立体式的信息传播特点。本文旨在从英汉差异入手,通过介绍口译实践中的英汉对比,以及在翻译过程中该如何处理两种语言的差异并结合各种口译案例进行分析,以揭示口译的特点,指导口译实践。  相似文献   

20.
许雁玲 《现代妇女》2014,(7):252-252
当今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广大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人们信息资源获取的方式从以前模拟形态到现在数字形态转变。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应秉承服务理念,充分尊重读者意愿,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