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既是一种道德情感,又是一个人对社会关系的积极的心理反映。按照人的心理的发展轨迹,感知到别人的恩德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进而产生报答他人的报恩行为。本文从家庭和高校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出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突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从感恩意识到感恩行为的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出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自身感恩意识淡薄、家庭教育的偏失、高校教育人文关怀的不足和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应提倡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不断从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五个层面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教育的缺陷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了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感.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4.
目前,部分大学生所表现的冷漠和忘思,令人担忧。文章剖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与原因,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姚娇娜 《现代交际》2015,(2):120-121
感恩教育是一种完善人格的人文教育,励志教育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作用在于唤醒人性的回归,在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实现教育的当代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感恩励志教育在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方式,剖析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文化,显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民间助学活动日益兴盛,但施惠者的助学动机比较复杂,受惠者的感恩表达也面临诸多困扰.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资助模式,塑造平等的现代慈善文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8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群体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大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恩意识最强,其次是社会,再次是身边人。可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杂志,尤其是月刊,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不可能有时效性。这次谈的又是一则旧闻: “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 看新闻时,老刘顺便看了一眼对这件事的民意调查,认为不感恩就该被停止资助的占83%,认为施恩就不该图报的,仅有9%。  相似文献   

9.
10.
高校中开展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符合高校德育的需要,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塑造完善的身心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将感恩教育与外语教学联系起来,使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德育渗透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寻求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贫困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单维感恩量表(GQ-6)、Campbell主持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对484名在校贫困大学生与477名在校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第一,贫困大学生感恩均分(5.90±0.86)和幸福感均分(11.19±1.80)。第二,贫困大学生感恩均分在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上差异显著;幸福感仅在家庭结构上有显著性差异。贫困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呈现显著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44)。第三,在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比较中,两者的幸福感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第四,贫困大学生感恩可正向预测其幸福感(解释率为11.6%)。结论:贫困大学生感恩和幸福感均为情况良好,且感恩可以对幸福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刘文君 《公关世界》2022,(18):70-72
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得以全面铺开,解决了贫困生求学困难的窘境,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一方面,部分困难学生生活阅历浅显,未明确认识到接受资助完成学业为自身人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知识教育层面的满足不能兼替精神意识上的需求,致使部分受助生感恩意识薄弱。基于此,高校不仅要保证资助工作的全面开展,更要将提升受助生的感恩意识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与个体价值观、家庭教育、学校范式、微时代覆盖不无关系。为提高广大青年信仰教育质量,从信仰始端的感恩教育切入,从时间、空间、载体等多维度探索感恩教育贯穿于信仰教育的实践途径,使信仰教育接地气、有内涵、有温度,确保高校立德树人取得成效,坚守高校社会主义办学的神圣使命不动摇。  相似文献   

14.
90后大学生诞生于多元文化勃兴的时代,本文从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出改进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强化感恩的德育意识;打造感恩的隐性课程;丰富感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这与缺乏孝道教育不无关系。笔者分析,主要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忽视了传统道德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本文根据对《论语》孝道思想的分析,再根据大学生感恩心态现状,分别提出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孝道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对教育日益重视,逐步加大了对大学生的资助额度。但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日益淡薄,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容易产生道德标准滑坡,进而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阻碍人才培养。本文在分析现有受资助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以体验式教育模式为例,帮助大学生提升其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培养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感恩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22日楚天都市报一篇题为"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报道在各大门户网站成为新闻排行榜的NO1,引起网民们的热烈争论。  相似文献   

18.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我们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奋斗不已的今天,在各种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复杂渗透于人心,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今天,感恩这一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变得更为重要。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感恩意识缺失或淡漠现象令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加强高校的感恩教育与约束机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社会和谐的体现,但资助不感恩的事例提出了大学资助体系中感恩教育的缺乏和约束机制的完善.追问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分析感恩教育与约束机制的现状,从道德自律、制度约束、信息约束和法律约束等各方面系统论述感恩教育的加强与约束机制的完善,有利于高校帮困助学体系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科技的发展不应该冲淡人们对感恩的重视。相反,新媒体的出现应该是高校进行感恩教育的新契机,高校只有利用多媒体的特性,在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感恩体系上进行改革,才能让感恩教育深入每位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