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支持四川都江堰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由上海市民政局牵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上海的社会工作者成立“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并纳入上海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专业团队管理范畴。该服务团自2008年6月25日开始进驻对口支援灾区——都江堰市的活动板房安置点,配合当地政府和群众,以“社区重建”为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重建支持网络等手段,抚慰灾民情绪,重建社会关系,协助灾区人民开展自救和自建。  相似文献   

2.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都江堰“勤俭人家”安置点时,高度评价了上海社工的灾后重建服务,指出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作用重大。按照中央和上海的要求和部署,上海社工正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助干部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努力将安置点建成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相似文献   

3.
都江堰市上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在中国社工协会和都江堰社工协会的共同孵化下成立的本土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中心紧密结合都江堰灾后重建的实际,以城乡社区社会工作、福利院老年社会工作和学校青少年社会工作三大板块为实践基础,努力探索具有都江堰特色的灾害社会工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都江堰勤俭人家安置点时,高度评价了上海社工的灾后重建服务,指出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作用重大。按照中央和上海的要求和部署,上海社工正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助干部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努力将安置点建成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相似文献   

5.
吕雪峰 《社会学》2009,(4):40-46
汶川地震后灾后安置社区建设,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应是以社会关系的重构为核心主题。包括以明确政社分工与合作为前提,融入灾后重建的核心领域;以统筹安排服务项目为依托,实现社区充能、增能;以建成信任机制为目标,强化社区团结纽带;以健全社工制度、培养本地人才为宗旨,实现社工服务的持续与深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2010年3月,鹤童老年公益基金项目执行小组在四川绵竹执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灾后重建项目一年半了。期间,项目执行人员进行了数次换岗,但灾后重建的工作却始终一如既往地向前推进,这其中包含着社工的大量工作。2008年9月,鹤童承接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灾后重建项目——在德阳建立“孤老孤残专业护理院”。  相似文献   

7.
虽然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社工队伍相比.四川社工稍显稚嫩,但是.作为灾区的本土社工,他们是灾后重建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在灾民心理干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省外社工服务队的启迪下积极探索着灾后重建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27日,由民政部组织的赴四川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队开赴四川。这支专业社工队伍肩负着了解、评估灾民需求,找准社会工作在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阶段切入点,以及为灾民提供专业服务的重任。在6天的时间里,本刊记者跟随社工服务队,先后前往彭州、都江堰等灾区一线,以及成都市救助管理站、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西南财经大学爱心学校等灾民安置点进行调研、评估和服务。  相似文献   

9.
那一夜,海风吹拂着窗棂,海浪拍打着礁岩,我坐在窗前,打开邮箱,来自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一封邮件映入眼帘:“这是在月明星稀的中秋夜,地处鲁甸地震震中的鲁甸县龙头山镇响起了美妙的歌声,孩子和志愿者们灿烂的笑脸诉说着广东社工服务队在鲁甸的工作.”“一声声暖心的祝福萦绕心间,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融入脑海,那是对灾后重建的美好祝福,也是面对灾难坚韧而又阳光的姿态.祝福乡亲们,鲁甸加油!”  相似文献   

10.
为回应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在汶川的物质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在广东援建工作组的大力推动和汶川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东社工界提供技术支持,广东社工站于2009年11月正式组建。广东社工站秉持“助人自助,温馨和谐”的理念,依托在汶川乡镇设立的社工站网络,招聘社工面向全汶川有需要的群体开展以“精神家园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大胆探索本土灾区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1.
作为5·12地震灾区最本土的社工,四川社工是灾后重建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两年来,他们也在不断前行,探索着社会工作长效发展之路。作为本土高校社工力量的代表,西南财经大学于2008年11月曾在北川县安昌镇建立社工站,重点对灾区基层干部开展心理援助服务。2009年4月.该校根据需要,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同在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建立了社工站,以社区能力建设为重点介入灾后重建。  相似文献   

12.
2008年7月24日,阳光·上海师大社工服务队正式入驻都江堰“幸福家园”安置点,这支队伍由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专业社工共同组成。这支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队伍,用他们的汗水陪伴安置点居民度过了灾后第一个夏天,用他们的阳光温暖了冬日里的幸福家园。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民间社工篇里.我们选取了仍然坚守灾区的”儿童友好家园”、青红社工站、剑南社工站、鹤童社工站、国际小母牛、众益华龄,还有未在版面上出现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救助委员会在北川、安县等地设立的7个儿童希望社工站,“香港无国界社工”擂鼓社工站,台湾慈济协会什邡社工站,以及不标明白己是社工机构但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参与灾后重建的众多NGO,比如去年我们关注过的NGO备灾中心、陕西妇女研究会等。他们,是灾后社会重建和精神重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汶川地震后,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以筹委会的身份,在广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发起了“点燃希望,助人自助”支援四川抗震救灾行动,组织60多名广州社工赴四川映秀支援灾后重建,开创了“政府+高校+社团”的社会工作“广州模式”。经过汶川地震的突发灾害介入,广州社工开始对社工应急救助服务进行反思,思考如何结合本土社会工作发展,从灾难救助到日常应急事件处理,及时回应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5.
5·12地震后,广州社工是国内第一批进入灾区介入灾后救助和重建的队伍之一。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以务实的态度参与灾后救援和重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赢得了服务对象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后,作为“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复旦大学服务队的成员,我们先后前往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镇城北馨居祥园小区的安置点,运用社工理念和技巧,从事社会重建工作。在短短一个月的服务经历中,我们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7.
从汶川地震后首次公开亮相,中国社工介入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已历时5年.作为灾难的见证者和灾害社会工作的践行者,我们经历了汶川紧急救助到社区重建的整个过程.在汶川地震五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四川大地又遭地震重创,在这个时刻将我们在灾害社会工作领域5年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期望能对雅安灾后重建的社工介入,尤其是中国灾害社会工作运作机制的形成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都江堰市风凰涅禁、浴火重生般的恢复重建历程中,在上海社工的带动下,都江堰社工从无到有,迅速成长,两地社工以润物无声的独特优势重塑群众信心、帮助群众就业创业、促进社会融合、帮扶特殊群体,在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圆满完成“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都江堰市紧紧抓住上海对口援建契机,借助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的专业服务和技能优势,围绕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有关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灾后重建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实际,以惠民利民为奋斗目标,以促进社会和谐为工作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不知是否是天意,在我交接完汶川(工作)后回到深圳不到一个月,芦山地震发生了."这是支援5· 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有5个年头的广东姑娘周小燕在Q Q空间里写的文字.当时,她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奔赴汶川,参与灾害援建工作,担任广东对口援建汶川社工站站长.这一干就干了5年,在汶川本土社工逐渐成熟后,她也开始撤出,来到深圳继续她的社工事业.没想到4·20芦山地震,又将她"震"回四川这片土地上,继续她在过去5年中从事的灾后重建社工服务.如今,周小燕的身份是深圳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慈卫")的理事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