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魏王朝倡导唯才是举原则,但是也并非完全放弃对儒家道德价值的追求,不仅有限度地恢复汉代选举制度,而且设置专门机构加以监督。特别是文帝创设九品官人法,通过制度化的中正制度,力求达到德与才价值取向的平衡。西晋是九品中正制确立的关键时期,但是西晋朝臣有关废九品中正制的灼见,是西晋政治腐败和统治危机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2.
游历主题在圣经文本中反复出现,有着丰富的内涵。宗教方面,游历与宗教中的“应许之地”观和选民观紧密相关,这种内在的宗教背景和民族心理特质直接影响了民族的发展进程;现实方面,游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希伯来一犹太民族的历史,早期的游历是作为游牧民族为生存而进行的必要迁徙,“巴比伦之囚”之后是民族失国的被迫流亡;文学方面,圣经中的游历文学主题在后世文学中得到继承,形成鲜明的文学传统,并且深入到各个时期文学创作的意识或潜意识。  相似文献   

3.
尽管先秦儒家经典强调"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但我国古代王朝在幼主继位时,长期实行的基本上仍是皇太后"称制",即掌握统治大权的制度。这是由于在家天下和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太后"称制"具有最关心巩固幼主君位这一无可替代的优越主观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谭盾音乐及其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盾是当代中国“新潮”作曲家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深受约翰·凯利等后现代艺术大师的影响,谭盾在作品中十分善于运用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大量地采用“自然之声”和“无声”的表现手法,其作品有着淳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由于“新潮”,谭盾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音乐家,“谭卞之争”集中反映了争论的焦点所在;谭盾的作品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也是与世界的向前发展一脉相承的,对中国今后音乐创作之路也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一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声乐不断碰撞、文流、出新的历史。从上世纪20年代的土洋之争,到近些年原生态与学院派之间的争鸣始终没有停止过,正是这种争鸣影响并推进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的“中国特色”的表述,其目的在于区分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类型的美学意境。“我”特指意志认知主体或主体的意志认知,存在“美术”中的认知主体从结果看均属“静观”纯粹认知主体,即无意志认知主体,也即审美认知主体;“优美”与“壮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观审心理经验过程,它们构成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不同审美内涵。仅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解释“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未免失当。  相似文献   

7.
旅游“井喷”背景下的“名人故里之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在旅游经济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关注并发展旅游业,致使我国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态势。名人资源是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关注点,名人故里之争在旅游井喷背景下表现尤为混乱无序,当地民众、地方政府、媒体及部分专家学者也参与其中;地方政府支持、经济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稀缺及地方情感依恋是推动名人故里之争的重要方面,其中经济利益之争是其核心。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文化的“魂”、“体”、“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一切文化载体和传播形态,一切文化产品,一切文化活动,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只有强"魂"健"体"、"魂""体"相依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是当代中国文化"魂"、"体"、"用"三者统一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死亡和爱情一样属永恒的主题。尤内斯库视死亡为最可怕、最荒诞的事。《国王正在死去》以雄浑的风格、浓郁的诗意和苦涩的幽默,探讨了人在死亡面前的困惑感和荒诞感,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美妙结合,成为一部莎士比亚式的荒诞剧。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闲适诗是审视唐宋时期中国文学“跨文化”传播、流变及对他族文化构建意义的典型案例。以往对它的接受研究,多局限于白诗的语言浅俗以及文风契合日本民族风月审美等内容。结合白居易文学的内在矛盾性、平安时代汉学思潮的流变脉动、白居易形象的佛教化等因素,为其域外影响与创造性接受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可以发现:白居易以道禅二家为主的后期“闲适”文学,成为平安文坛“闲适”思想的主要来源;白居易闲适观中的“不适之适”,成为平安文人接受白居易“闲适”文学的重要分流点;仕宦顺达的大江维时通过对《千载佳句》的编撰,呈现出平安文人的汉诗学自觉以及对白居易闲适思想的诗学偏离,却没有真正体认白居易闲适思想的“不适之适”;“不适之适”注入“狂言绮语”的文学表达范式中,后来随着白居易佛教形象在日本的接受和强化,而被仕宦“不遇”的平安汉学文人发展成一种新的时代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上海时期的前后经历,对丁玲的思想发展与创作实践至关重要。向警予、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是她先后结识的关键人物,促进了她的思想衍变。丁玲所处的上海时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指她于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上海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后期是指她于1928年从北京重返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并参与左翼文学运动。正是在后期,丁玲参加了“左联”和党组织,发生了思想质变,也在创作上获得丰收。上海时期的几年生活,在丁玲的一生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丁玲从前期的内聚焦叙事到后期零聚焦叙事,从聚焦对象的确定化到不定化,从主客体关系之间的个人化到社会化的叙事转变既体现出时代洪流对一个作家的影响,也表现出作家不甘落后的努力;既表明了作家逐流而进的热忱,也留下了些许惋惜与遗憾。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解放斗争胜利后 ,民族主义面临艰巨的国家建设任务。然而 ,从革命到建设要经历一个漫长、艰难的转型过程。在转型时期 ,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 ,使民族主义者仍习惯于采用革命性的方法处理国家建设难题。这种奋斗目标与具体手段上的相互背离 ,使新兴国家陷入极大困境。  相似文献   

14.
对黑人文化价值失落的描绘和对自我的寻找以及对自我文化之根的追觅,是莫里森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莫里森在作品中力图表明:黑人的文化艺术决非是低劣的,相反,它对人类有普遍和深刻的艺术魅力。因此,对那种阻塞人的心智,扼杀人的良知,压制人的潜能的白人文化必须予以摒弃,从而冲破逻各斯话语中心的樊篱,实现黑人文化从客体到主体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丁玲是20世纪中国知识人投身革命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而其最终被革命吞噬的历史命运无疑也更具有反思的价值和意义.考察丁玲的一生,可以发现,其自身先天的个人因素与革命所要求的纯粹性、组织性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和冲突,也即在她那里始终存在着革命要求与个性表现不一致的二重的生活,这也是导致她历史命运的根本症结所在.在1949年前后历史转型期的背景下,丁玲集中演绎了这样一对矛盾共生体,从而也为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采取前导教育的概念。阐述了前导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分析了前导教育具有的特征。从当前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推证了前导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对掌握前导教育的内容、把握其时机、注重其效果进行了分阶段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图书馆也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人们提供广泛、快捷、先进的服务。为此,要求传统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尽快实现向数字图书馆的跨越。  相似文献   

18.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是文化不可译的前提,文化的超地域性特点是文化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变的条件,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T-MATRIX的结构分析及数值解的过渡特征与解析解的一致性研究有助于判别数值结果的可靠性。该文系统地分析了T-MATRIX的极限问题;讨论了二维散射体在理想边界情况下,E波入射时从T-MATRIX法到经典解析解的极限过渡。结果表明,在理想边界下,数值结果与经典理论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出版的两部丁玲传记各有特色,各有新建树。涂绍钧先生的《图本丁玲传》面向普通读者,以图文并茂见长,追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尽量贴近传主生命本体,提供被人忽略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及日常生活细节。秦林芳教授的《丁玲评传》面向的是专业研究者,以学理的剖析论说见长,作者站在独立的启蒙思想者立场,从文本细读入手,从作品看作家和论作家,追求学术性与创新性,力图以新的历史高度审视传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