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谥号与道德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谥号是中华民族姓名文化的一部分,谥法是礼法的一种,两者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谥号的确定与授予有严格的规范,具有道德评判功能。  相似文献   

2.
谥法是古代依据某种准则对尊者、高官死后定尊称的一种制度,是王朝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改谥作为谥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始自西汉,是对谥法实施之后的补救措施之一.明代的改谥有恶谥改美谥、初谥与名实不符而改谥、下谥改上谥、为溢美而改谥,这是朝廷利用谥法对前朝蒙冤皇帝、重臣平反昭雪、矫枉过正或者对前朝重臣再次渲染、重塑楷模形象,旨在向官员乃至整个社会弘扬正气,规范人们行为,实现稳定有序之治.就总体而言,明代的改谥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治形势走向以及朝廷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3.
唐朝的太子谥是以儒家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的官方行为。太子死后能否获得谥号既与他们生前的品行有关,也存在在任皇帝对于他们的感情因素。谥号分三个类型,皇帝谥号者二人、太子谥号者五人,谥为王者二人。使用的谥号多为美谥或平谥,没有恶谥的情况,表达的是对这些太子的褒扬、哀思或怜悯之情。每个谥号的释义大致与受谥者的生平事迹相一致或略有溢美,这也是太子地位在古代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古代帝王贵族死后,人们须避讳其生前之名,另立新号以相称,这叫作溢号;而确定谥号的准则和规定,则称为谥法。立谥制度始行于西周,终止于清末,延续了将近三千年(其间,唯秦朝废止不行),是我国奴隶制、封建制时代以宗法为核心的“礼”的一项重要内容,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典”。关于谥号和谥法,传统的、似成定论的看法是:“谥,行之迹也。”就是说,死者的  相似文献   

5.
谥法,又称易名典,是在人死后根据其一生的功过是非作盖棺定论而给予谥号的规范和制度。谥号或美或善,是褒是贬,事涉毁誉,有关门楣,备受人们重视。作为封建礼义教化制度的组成部分,自《逸周书·谥法解》始,历朝学问家对谥法屡有著述,但大都或断而不通,通则有所阙如。近人郭沫若、童书业、吴静渊对谥法也间或论及,惜哉互为牾,各指东西,莫衷一是。有感于斯,汪受宽教授垂怀于书海,留心钩稽梳理,潜心揆理,卒成《谥法研究》一书。该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之一,通过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严格遴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6.
周宣帝的谥号形象,与《周书》等史书的记载有很大差异。“宣”字作为谥号,属于美谥。史书中的周宣帝却生活淫乱、极度暴虐,导致了北周灭亡。这种差异是北周、隋、唐为了宣扬“天命在我”,彰显本朝统治合法性的政治需要所导致的。透过周宣帝历史形象的变化,可以看到政治对中国古代历史书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不发达,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中国封建城市的产生、特征及其在封建经济中的作用 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且没有起决定作用。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国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有的时候,统治者为了避免少数民族的攻扰而迁都筑城。这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大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金朝官僚等级制度,现存史籍记载并不清晰,前人研究也不多。这一问题,可从官员俸禄、致仕待遇、官员服饰、封赠与门荫、墓葬和谥号、官员仪从等几个角度来分析。金朝官员俸禄的发放标准,在海陵王时期前后经历了由以散官品级为依据转为以职事官品级为依据的过程;官员致仕后待遇的确定,所依据的标准是职事官品级和任职时间;在影响官员服饰等级的因素中,职事官品级无疑是最重要的;官员得以封赠父祖和门荫子孙的主要标准是散官品级,职事官品级则发挥了调节性作用;官员去世后的墓葬规格是依照其散官品级来确定的,谥号有无则是由职事官品级来决定的;官员仪从配给的标准为职事官品级。总体而言,金朝官员等级划分的标准主要应是职事官品级。  相似文献   

9.
死者无人格权,但死者具有人格利益。为了维护社会利益和善良风俗,我国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也达成了共识。完善死者人格利益应在保护范围、行使主体、法律责任、免责事由及保护期限等方面给予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10.
陈界 《北方论丛》2004,(4):108-112
孟子的经济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为恒产学说,主张使封建小农有百亩田,五亩宅,树木家畜的私产学说,其目的在于发展生产,稳定封建统治;二是小农经济理论.从战国社会发展中,孟子认识到封建个体小生产农民经济,是封建国家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他构想出一个封建小农经济模式,希望当时的统治者采取有利于这种经济发展的政策,如"薄赋敛"、"勿夺民时"等,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三是孟子的财政赋税观.孟子主张单一农业税,反对当时的"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税同时征收的制度.孟子反对重税,但也反对过轻的赋税,主张在"取民于有制"的同时,也要保证国家的财政税收.他主张征收生产税,对于不创造财富的部门和人不征税.  相似文献   

11.
王业伟 《兰州学刊》2007,2(7):122-126
本文结合《外国文学简编(欧美卷)》对《伊利亚特》的解读,对《伊利亚特》的主题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理解希腊精神中的理性和德性观念,梳理《伊利亚特》中命运、神(不死者)、人(有死者)的三重关系是解读《伊利亚特》时绝不可忽视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丁忧"守丧是儒家孝道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遭逢父母之丧者应遵循的礼制。"丁忧"守丧由始于对死者哀痛之情而自发形成的社会习俗,经过儒家的一系列改造,并与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相结合,经历了由社会习俗到封建礼教、由封建礼教到道德规范、由道德规范上升为封建法律的历史过程。唐代"以孝治天下"为基本国策,唐朝统治者为弘扬孝道而对"丁忧"守丧大力倡导、褒扬和旌表,并将其全面纳入封建法律,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强制推行"。丁忧"制度不仅涉及到仕宦官员的道德评判,更与其仕途命运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死者肖像保护的规则,最早是通过人民法院在这类案件中的裁判确立的,后来被司法解释部分吸收,形成了明确承认、保护死者的肖像权,同时保护死者近亲属对死者的敬爱追思利益的普遍做法.近年来,死者肖像权中的财产价值逐渐受到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保护.在比较法中,死者肖像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司法实践也在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些有益做法.我国应该在继承中国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比较法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坚持直接保护的方法, 坚持一元的保护模式,规定部分权利能力制度, 规定死者肖像保护的具体期限, 规定死者肖像保护请求权的主体,规定死者肖像财产性部分的保护规则.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发展史的几个理论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比较普遍的意见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提出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是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另一种意见认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是并列、并行的三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一书中并没有讲这三种社会形态有先后继承的关系。近年有的同志提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三种社会形态,是同一封建经济形态的不同类型或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要人人挺身而出保卫国家民族,使之免于灭亡,而是要人人挺身而出保卫封建伦理纲常,使之免于沦丧。顾炎武的思想并未越出儒家思想的藩篱,其中有仁政、爱民的一面,其核心思想则是捍卫封建伦理纲常;顾炎武其人根本不是启蒙者,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卫道士。王国维自沉的直接原因是殉清;后期的王国维既是封建卫道士,又是亡清的忠臣烈士。从启蒙到卫道、殉清,这就是王国维思想变迁的历程。顾炎武、王国维所卫之道,是一种将道德政治化,将政治道德化,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以尊卑等级为基础,以礼即纲常名教为本位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为了实现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必须高举人本主义的旗帜,彻底批判这种以礼为本位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魏武王三个字,由国、谥、号三部分组成。古代谥和号是两部分,可以把号放前面,也可以把号放后面。国、谥、号三者可以组合在一起并称当朝人。三者怎样组合是由当时的礼仪制度和具体的历史背景、语境所决定的。曹魏明帝时,曾多次发生书写皇后铭旌时,谥号前加不加"魏"字的争论。皇帝和皇后是一个等级,皇后铭旌的争论也折射出魏明帝以前皇帝铭旌的争论。从这些争论中可以看出,在魏明帝以前,皇帝皇后的谥号前是否加魏字没有严格规定,曹操可以称魏武王、魏武帝,曹丕也可以称魏文帝。可见,曹操墓出土的圭形铭牌是真实的。另一件与曹操墓有关的文物《鲁潜墓志》,含有大量准确的历史文化信息,绝非现代人所能伪造,因此其真实性也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7.
论清代谥法     
潘洪钢 《文史哲》2007,(2):69-77
谥法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传统,历来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清朝大张旗鼓地给明代崇祯帝、惠帝上尊谥及给大批明代臣民以专谥、通谥,是将谥法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之心。通过对赐谥、追谥、夺谥的操控,谥法成为清朝皇帝驾驭臣下的重要手段。统治阶级倡导某种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或者在某个特定的时期表明政府的某种态度,都可能通过谥法来实现。谥法在清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封建家长制,是封建宗法的家庭制度。它以家长为家庭的“至尊”,其他家庭成员人身依附于家长;若干家庭又隶属于封建大家族,族长是大家长;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则建立在其上,由封建家长、族长形成基础,以各级地方“父母官”为中介,以“家天下”的皇帝为顶端。对封建家长制及其道德观念的批判,是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期间对封建家长制批判的考察,作为当前批判和肃清封建家长制残余的借鉴。戊戌变法时期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制造舆论,发动变法运动,进行了我  相似文献   

19.
汪高鑫 《人文杂志》2001,(5):125-129
秦始皇是一位颇具历史意识的政治家.他以历史作借鉴,议定了秦皇朝一系列立国制度,主要有立尊号与废谥号、建立水德制度、推行郡县制度、举行封禅大典.他既重视发挥史学的"颂今"功能,又惧怕人们以古非今.刻石与焚书则集中反映了秦始皇的这种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20.
论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名号是很突出的,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且有很深刻的文化意蕴,其中最有规律性的是帝王的谥号和尊号。近代以来研究历史的人对谥号尊号只是把它们作为既成事实加以罗列,很少研究其文化环境和内涵。帝王谥号和尊号不但在格式和内容上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且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广泛的政治影响,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