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奥巴马政府自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以来,视南太平洋地区为美国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不断增大对该地区外交、军事方面的战略投入,以巩固其联盟体系,力图保持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最终实现全球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对于美国的战略调整,南太平洋地区国家有不同的考虑,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美国南太平洋战略的调整将对亚太地区的力量格局和中国周边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2.
苏东彦 《理论界》2009,(5):174-175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所以关注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势所必然.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就是一部表现不同种族文化冲突与对立的著作.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了再分析,通过分析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主人公在这种冲突中找寻自我的过程,并结合艾里森在书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认为作者艾里森揭示了美国种族差异与对立的根源,即一种建立在政治经济不平等基础上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扭曲与漠视.  相似文献   

3.
《中文信息》2008,(5):121-126
南太平洋海域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岛,湿润的空气.清凉的海水,温柔的海风.连绵不断的海滩……都呈现了一派热带海洋的风光;在南太平洋有不少名字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夏威夷、塞班岛……如果这些已经不能满足你对南太平洋的完美追求,不妨寻找一个新的小岛度假.像斐济.大溪地……,那里有不为人知的美丽海岛风情;棕榈摇曳.椰果金黄,沙滩如雪。海水下的珊瑚丛嫣红.海草碧绿。五色斑斓的热带鱼悠然邀游其间……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差异辨析与儿童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后殖民主义和若干相关概念进行了比照和辨析,得出后殖民的主题主要是权力、种族和变化。它的主要特征有两方面:一是从被殖民者的角度出发;一是关注种族和政治在殖民背景下的关系。随后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了把后殖民文学和儿童文学进行类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戴鸿斌 《兰州学刊》2008,3(3):193-194,111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理论渊源有: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其代表理论家有: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爱德华·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的出现为解读英国小说中涉及殖民和殖民地的作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廖建林  李松 《学术论坛》2005,(2):134-137
在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清理的前提下,提出本土化批评实践的可能途径,它包括在文化多元立场的基础上建立中西对话关系、跨语际实践的有益尝试、"本土中的全球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是一个辩证性的概念,它既指向过去的殖民史,又立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政治现实.这种沟通过去与现在的独特立场,给予后殖民主义以极大的理论能量和实践潜力.后殖民主义对殖民历史的回顾不是简单地重估,而是将一种批判性视域引入当今社会语境,以便为寻求公平正义以及对边缘群体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做出知识上的努力,并提供抵抗霸权与宰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8):87-92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赛珍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切关怀遭受封建殖民统治和性别压迫的旧中国妇女的命运,并从人道主义出发,不断思考中国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自我实现的问题。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带有明显的后殖民主义特点,这也是她的作品不被西方女权主义所认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毫不掩饰地描绘了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深切同情,闪耀着浓郁的人道主义光芒。然而,这部反殖民书写的典范之作在批评和反思殖民主义罪恶的同时未能超越殖民话语的限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之形成共谋关系,呈现出殖民话语的隐性书写。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27年,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尖锐对立,家族亲缘关系让位于阶级关系和同志关系,阶级斗争的主题统摄文学创作。现实政治抒情、革命历史传奇书写、高大全英雄人物塑造,取代了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深层次反思,对家族生活的表现,仅仅隐含在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和农村变革的描述中,家族题材小说创作在这一阶段逐渐退潮。  相似文献   

11.
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文化理论分析澳大利亚电影《浮生》,探讨20世纪90年代初从香港移民澳洲的陈姓一家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如何进行文化协商,构建自己的"第三空间",在异域快乐生活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我国的本土意识与后殖民主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山柯 《学术研究》2005,(7):120-124
本文讨论了全球化语境下后殖民主义和本土意识的实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有关观点和看法等。通过讨论,特别是通过对区鉷教授的“本土意识”和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的分析,我们认为后殖民主义和本土意识不应该是敌对的,而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和民族性的对峙。翻译作为东西方沟通的中立的桥梁,因而也罩上了沉重的政治和权利色彩。面对全球化浪潮和后殖民理论的冲击,译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要陷入文论失语论和后殖民理论的迷途。翻译的首要任务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翻译,推出越来越多的精品;坚守翻译应该忠实的标准,在最大程度上隐形于原作和译作之外;而不是越过译者的职责,先入为主替译入语读者做出价值和审美上民族性的判断;也不是在强调重回经典和传统的热浪中,盲目投入,在不得传统和经典要义的情况下去译介。  相似文献   

14.
章辉 《学术界》2007,(4):38-46
后殖民理论旅行到中国后催生了中国后殖民批评.作为中国后殖民批评的一支,文论失语症命题表达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原创性缺失的焦虑,其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具体论断值得进一步思考.在本土经验和文学现象的基础上,在文学批评实践和哲学美学观念更新的双向推动下,当前中国文学理论方可获得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王伟 《社会科学论坛》2014,(10):244-254
一直以来,萨义德以其《东方学》而被誉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教父”。不少研究者游刃有余地贩用这种理论,锋利地剖开诸多具有殖民主义倾向的作品——不论原创还是译作,任务不免也就到此为止,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似乎从未浮上心头。有鉴于此,本文致力于在细读《东方学》的前提下,以一些研究著作为参考背景,提出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岩  郭晓阳 《理论界》2005,(11):143-144
后殖民主义理论要害是在文化、知识和精神领域里。它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深深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些中国学者开始宣扬民族主义,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超越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阶级取向,采取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7.
身着朝圣的外衣、进行欲望殖民的朝圣者,在后殖民语境中混杂于朝圣的行列中,将传教的福音变为自由经济的规则,将自己努力变为一个他者、一个自认为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群体,朝圣者甘愿如此的行为,在萨义德东方学中表现为英语国家的物质占有欲望与法语国家的精神意象欲求。应对欲望裹挟的文化殖民,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共生互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萨迦格言》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藏族文学经典作品,已被翻译成四种英译本流传世界各地。达文波特的英译本虽然深入、详尽,但存在很多对汉藏文化的误读。其原因在于译文中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受到了后殖民主义影响。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策略选择的先决条件,使得文本建构中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英语文学世界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奈保尔在欧美批评界广受赞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作品的非洲叙事却不断受到后殖民批评家的激烈批判。针对不同文化的阐释差异和对位性阅读,运用当代后殖民文化理论,以文化身份的视角重新解读《河湾》,分析作品中历史记忆与身份写作的隐性关系,在身份困惑和非洲叙事两层面揭示身份写作的表征内涵,在对奈保尔文学经验的总结中探讨后殖民批评中政治性阅读的某种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20.
由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现代性建设没有完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就缺乏合理性.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主要为后殖民主义和国学思潮.后殖民主义认为中国的启蒙主义运动是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产物,国学思潮认为儒家代表的中国文化可以弥补甚至取代现代文明,它们都具有反现代性的倾向.为了建设现代文化和现代学术,必须批判这两种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