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述史与当代文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与传统文学史相比,文学口述史具有人民性、故事性和操作性.这种"活"的文学史不仅讲述鲜活、生动的口述史料和文学故事,而且展现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技巧.文学口述史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二是口述史料的综合研究.如果我们将口述史料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拓展出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和新领域,主要包括比较研究、记忆研究、媒介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口述史学视角下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述史学作为日益时兴的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特的特征,对拓展和加深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在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上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学术成果,且有进一步应用的前景和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口述史研究的热点审视及其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口述史实践成果的不断涌现,这一领域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口述史”概念屡遭误用或滥用,自传、回忆录、访谈录等与口述史著作混为一谈,许多成果只停留于积累口述史料的层面,口述实践缺乏严谨的操作规范,口述主体单一。进一步厘清口述史概念,规范口述史的研究过程,加强跨学科的理论整合和业界沟通,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略论口述史学与民俗学方法论的关联——民俗学视野的口述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述史”或“口述史学” (Oralhistory) ,是以同被访谈者有目的访谈的录音、录像所记录的口述资料 ,作为构建或复原历史原貌的重要史料文本的一种科学方法。就其科学性质来讲 ,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口述史学的出现对于民俗学而言 ,既是对本学科田野调查方法论的支持 ,同样也提供了技术层面、方法论乃至科学观念方面的借鉴与深刻变革。这种变革 ,将有力地强化民俗学视点的民间文本调查与研究 ,推进民俗学理论的深化。没有科学、规范的方法论和科学的田野调查技术手段 ,就难以采制出科学、规范、客观真实的研究文本。没有科学、规范、客观真实的研究文本作依据、论据 ,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命题或结论 ,也难以让人信服。尤其是民俗史研究 ,则务必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新史学"的兴盛,历史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政治史至上出现式微,社会研究开始占上风,长期不受重视的黑人史、印第安人史、移民史、劳工史和妇女史的研究,异常活跃起来.更有一些观念激进的史学家,干脆提出彻底摆脱传统史学只注重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历史观.要求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下层平民,以重新创造那些过去一直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而从目前情形看,国内口述史的发展也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家,还有新闻记者、作家,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这也显示出,历史研究的单一触角已开始向多学科领域延伸.然而,口述史虽然人人都可以做,却要遵循严格的口述史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对中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抗战口述史研究发展的表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这一时期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日本的侵华暴行、中国军民的抗战、抗战历史人物和抗战时期的教育等方面的口述史研究开展的情况及其成果作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操作问题是口述史理论的一个核心要点,也是做好口述史的关键环节所在.在口述史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借助文献资料寻找线索,明确访谈目的,综合考虑访谈双方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周密的访谈计划,把握住访谈过程中的每个细小环节. 相似文献
8.
9.
新时代跨学科视阈下口述史成为历史学重要分支,给史学研究与教学带来诸多新境。“口述成史”不仅能丰富和补充史料来源,还能推动史学研究转向强调“诠释视角”,从范式革新意义上重视文本的形成路径与各方因素,甚至还能察及传统史学研究向来不太为人所关注的层面,充分关照社会底层,赋予历史新面向,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口述成史”因其史学属性,能够从根本上追求历史真相,并体现出独特性即“为什么”有如此口述表达。口述史因注重底层关怀,所存口述材料既能丰富社会记忆,也能全景式观察人们关于社会的认知和态度。“口述成史”对史学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模式有其现实价值,不仅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也献力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对口述史的分类,直接关系到口述史的操作,影响着对口述史总体规划的把握。在探讨口述史分类过程中,划分标准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口述史所关注的中心内容为基础,以分析问题的角度为切入点,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划分视角。 相似文献
11.
口述史学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密切和现实相联系,由此产生的出版物便多了几分平民色彩;如把口述史方法运用于基层教育问题的研究,既可以拓宽教育史研究的史料来源,还有助于实现研究过程中精英视角与下层民众视角的结合,并最终调动起研究者对人的经验的重视,对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教育史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高鑫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04-119
司马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易学家。司马光丰富而深邃的史学思想,是以其易学思想为哲理基础的。他从“变而通之”的易学变通思想出发,肯定只有变通才能促成事物的发展,变通需俟机而变,变通的原则是“守道不守法”;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重视“通古今之变”,肯定历史变易是“自然之理”,历史变易是盛衰之变,历史变易旨在革除弊法,而礼义纪纲之“至极之道”则亘古不变。他从易学天人整体思维出发,肯定易道“始于天地,终于人事”,认为“吉凶有命”,而“命”乃“遇时”,提出“修己以俟命”的主张;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强调“僭失”天人之分必遭“天灾”“人殃”,积极宣扬重人事思想,以不书怪诞迷信作为历史撰述的重要原则,肯定仁、明、武“人君三德”是决定历史“治乱、安危、存亡之道”。他的易学“中正”观赋予“中正”以“化之本原”的本体论、“德之嘉”的道德论与不偏不倚的方法论意义;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肯定人君以秉持“中正”之德而受尊位,“中正”是实现君臣和睦、君民同心“、上下交相爱”的根本方法“,中和”之德是人君修身、治国的“大本”和“达道”。 相似文献
13.
口述史学的引入,推动了当代中国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丰富了国史研究的史料来源,突出了其学术性特征,带动了其他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并使当代中国史研究更趋于社会化、民主化。但是,口述史学方法存在的弊端也严重影响了其在当代中国史中的运用与发展。因此,研究者应积极采用口述史学研究方法,同时又要认真研究,努力避免口述史学自身所存在的弊端,促进口述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检讨,寻绎出传统行政思想研究的生发途径与内涵框架,分析箴定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行政思想体系构建的有效性。中国传统行政思想义理的生发实际上是因西方“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学术话语而产生,但因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积极经世致用的特殊性格使然,中国传统行政思想概念的提出虽似预设为一理念上的价值存有,实际上却是传统政治思想的具体运作,即此扮演传统政治思想的行政实践角色。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意义与价值其实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体”“用”关系,在政治与行政分合价值与实践的双重范畴认知下,亦寓涵有一特殊的“月印山川”意像。在这一基础框架和理解视域中,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内部理路与实践效应,完成视域融合下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系统性理论创构。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受这种隐蔽、师承方式的局限,其生存状况十分脆弱。非物质文化"群体记忆,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决定了口传资料、口传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鉴于口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导作用,口述档案的定义不易过窄,应该涵盖"口述历史、口述资料、口头传说、活档案"等口述资料。否则,对非物质文化保护不利。 相似文献
16.
17.
18.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2)
在口述传记文学繁荣发展的今天,满族口语说部以独有的活态传承方式存在。比照世界各民族记载历史的方式,用口述历史文学形式记载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以满族口语说部历史最为悠久。纵观世界各民族记载历史的方法,史前文明的神话和传说是经过口传记载后传承下来的,但神祗活动的细节描述零散且不完整,即使著名的欧洲古希腊罗马神话也是如此。目前仅有满族有漫长史前文明神祗活动的活态遗存,有神祗完整的宗教活动程序轨仪和细节描述,并在神话传说蒙昧时代之后,继续自觉地以口述方式记述历史,以独特的传承方式记载民族历史文化。它坚持用严谨真实的态度对待口述记述历史的方法,以便保证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真实性、严谨性和醒世警示价值。满族口语说部具有形式口述性、传承单一性、功能教化性特点,其审美风格悲凉、崇高,口述时说唱结合,讲求环境庄严肃穆,情节跌宕激越,语言清新自然、瑰丽神奇。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观点揭示了理解的本质,认为视域融合的过程是译者视域、文本视域、读者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根据伽达默尔提出的视域融合的阐释学原则,分析了《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的译文片断,说明译者和原作及读者有着不同的视域融合结果,正是基于这种融合,文本意义才得以理解。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滇西皮影戏叙述者年龄在六十岁以上,在岁月的沉淀中传承人的个性意识已逐步转化为群体的意识或思想,叙述的个人表演技艺叙述话语也许是独特的,但所传达的意识确是群体化的、无我状态的集体意识.本文论述了云南省滇西皮影戏叙述者的特点,叙述者对滇西皮影戏的传承发展的推动作用.传承人是传承文化的主体,传承人的特点研究有助于客观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