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白与王昌龄均属唐代诗坛名家,尤其是他们的七言绝句,历朝的论者们均给予很高的评价。可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很少有人对他们之间的交游进行过详细的探讨。笔者欲就读书之所得,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期引起对他们交游的重视,并借以向学术界求教。  相似文献   

2.
祝军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156-158
《金兰集》是元末徐达左集一时交游赠答之诗集,该集收徐达左隐居耕渔轩时与之酬唱、交游的120位诗人的诗作,收入集中的诗歌,或抒避世幽居之情怀,或写纵情山水之闲适,饱含着一种张扬个性的个性化精神,是我们了解元末诗坛状况的宝贵文献。  相似文献   

3.
在灿烂的唐代诗国中活耀着众多的杰出诗人,以写边塞风光著称的高适无疑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不仅因其居官显赫,总戎方面之任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以洪钟大吕般的声音吟讴了其建功立业的追求,激昂慷慨的爱国热情和关心民生疾若的进步思想,使他成为在唐代诗坛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名家,边塞诗人中的翘楚。  相似文献   

4.
有关李白的信仰的研究颇多,本文对李白涉及佛教题材的诗歌略加解读,并通过对其平生佛教交游及相关诗作的回顾,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在李白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先对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几首释家题材诗歌加以解读,进而论证“出于道”的李白也是“游乎禅”的;再通过对李白平生佛教交游及相关诗作的回顾,得出佛教思想对李白精神世界曾起到一点调节作用,但远未能成为他认识世界、改善自我的终极皈依之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盛唐诗坛,李白、李颀两位诗人有较多相似处:两人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且都炼丹服食;二人皆倾财任侠,不事产业.开元时期,李白、李颀都与宰相之子、玄宗之婿张珀有着不同寻常的交谊.天宝初,李白以天纵之才把雄奇奔放的诗风带进京城诗坛,而此时恰是李颀诗风发生质变时期,且其转变后的诗风豪放跌宕,尤其是人物素描诗中对狂诞个性的张扬,最接近李白的作品.可以说:李颀诗风的转变,当较多的受到李白影响.  相似文献   

7.
解旬灵 《兰州学刊》2011,(2):201-203
文章从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四人,以及上饶二泉赵蕃、韩漉二人,从其六人诗集之中钩稽出他们互相交往的诗作,并进一步扩大至永嘉四灵诗派别的诗人与二泉的交往。在这些交往之中,可以得出晚期江西诗派诗人与四灵诗派较为密切的交往,藉以说明隶属不同诗派之诗人亦可同声共气,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杜同游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李白对杜甫的思想与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杜分手之后,二人交往主要表现为杜甫通过诗歌创作怀念李白,本质上则是杜甫对李白进行解读。这一解读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二人初逢洛阳、共游齐鲁时杜甫对李白从激情的崇拜到冷静的反思、规劝;二是困居长安时期杜甫在求仕的屈辱中逐渐感悟到了李白自由人格之可贵;三是乱世飘泊时期,杜甫日渐贴近李白的心灵,在心灵的共振中自觉在人格上追随李白。杜甫对李白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二人人生经历的趋同过程,杜甫经历了与李白相似的人生,最终完成了对李白完整而深刻的解读。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李杜友谊及杜甫的心灵历程可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侯长生 《兰州学刊》2009,(2):98-101,194
陈衍是同光体诗人的代表之一,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有重要的影响。陈衍以民国年间诗坛耆宿的身份与钱钟书有所交往,并在诗话中大加揄扬。钱钟书的宋诗观中源自陈衍之处时有所见,从对宋诗的创作、诗人的评论到具体作品的分析中都表现出了二人之间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西谚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之说,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庶几近之。长期以来,由于古代典籍中记载李白生平事迹既多错误,又掺杂不少神话传说故事,李白仿佛真是“天上滴仙人”,他在人世的情景给人以虚幻飘渺、神秘莫测之感,后人之视李白,犹窥云中神龙,见首不见其身,因此,研究李白,还其生平和作品以本来面目,仍为诗歌史乃至文学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郁贤皓教授自70年代后期,将李白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深感建国以来学术界对李白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李白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而对李白生平和交游则缺乏认真深入的稽考,这就无法…  相似文献   

11.
王卓华 《中州学刊》2006,(4):209-211
著名诗人、评论家、出版家邓汉仪为清初诗坛旗手之一,他与当时许多诗人交游唱和,谈诗论学。其晚年与王士禛、孔尚任的交游酬唱具有典型意义。这种交游酬唱是新贵与遗民之间的接触,透视了清初文网的宽松和自由。同时这种交游酬唱又使邓汉仪与王、孔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清初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代道光年间,江西诗人以黄爵滋为首领,结为诗人群体。他们的交往与切磋,促进了诗歌创作。其诗作具有更深广的视野,反映了当时内忧外患交困的深重危机,吐露了对英夷经济掠夺、军事侵略的强烈愤慨。艺术上一反乾嘉诗坛流弊,力求返归汉魏唐宋诗之正轨,以真性情、真怀抱写出有真气、有骨力的诗。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歌走向鼎盛,有渐进的过程.从开元初到天宝末,盛唐诗坛一直在演进中渐次走向辉煌.从诗人身份上考察,诗坛的主要诗人由权贵转变为下层官吏和布衣;从地域上考察,诗歌的地理分布也是逐步扩张,从京洛等文学发达地区扩张到城邑乡野乃至关山塞漠,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地方特色.这两种趋势同步发生,相互伴随,诗人因身份下移而远离了政治中心,诗歌也在不同地域出现并绽放出异彩.  相似文献   

14.
韦应物是唐代盛、中转运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 ,因其诗风的独特、成就的突出 ,以及生活方式的迥别于流俗 ,历来被目为例外于当时诗坛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从横的方面 ,以韦应物在文学上的社会交游为考察对象 ,剖析了“吴中诗派”,特别是该派的中坚诗人顾况、皎然、秦系等人与韦应物诗歌创作的关系 ;另外还分析了与韦应物过从甚密的孟云卿、刘太真、畅当、阎防、薛据、丘丹等人对韦应物诗歌创作的影响 ,旨在揭示 :韦应物虽然是当时诗坛的一个例外 ,但并未完全脱离其所身处的文学环境而孤立存在 ;其诗歌创作与其文学交游 ,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 唐代是我国诗歌取得最大成就的历史时期,李白和杜甫如日月丽天,照耀着盛唐诗坛,形成第一次高潮。安史乱后,唐代由盛而衰,进入了中唐时期,张籍、王建、元稹、自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诗人则如群星灿烂,形成了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冲融浑浩,雄丽高华的盛唐之音消失了。诗人们无论从个人遭际,抒发不平之  相似文献   

16.
天台山道教在唐代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许多诗人与天台道士进行过直接交往,从有关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深厚情谊,从而为唐诗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理学大儒,孙奇逢的诗作不仅明确地体现出理学家之诗的鲜明特色,而且深刻地表现了鼎革之时知识分子阶层的心态变化.因此,其诗作对于研究理学家的诗歌和探讨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心态都极具认知价值.孙奇逢与清初中州诗坛渊源颇深,许多中州诗人在其门下执贽受业,他对中州诗人的理学教化,对清初中州诗歌趋向于雅正深醇实际上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杜诗余响 --论韦庄忧国伤时之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庄忧国伤时诗作是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精神在唐末诗坛的余响,也是杜诗在唐末儒学衰微之际的有力回应.韦庄忧国伤时诗作在思想内容上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并能在反映重大时代事件上发扬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传统,尤其在与同时代诗人对杜诗精神的承继对比中更能见其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是近代诗坛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以封疆大吏身份礼贤重才,却与所举用的同光体诗人产生龃龉,原因在于张之洞主张雅音,与同光体诗人认同变雅之识不同,且崇苏抑黄,两者诗学途径有异.张之洞论诗持有偏见,故不能成为一时诗坛盟主,但在当时与同光体诗人变雅之作形成互补之用,代表了诗歌风气另一种趋向.其诗雄厚宏肆,无纤巧枯涩之气,本文从其感时咏怀、咏史纪事、山水游览、咏物寓志四类诗中分析其诗风特征及其艺术手法,也指出其缺陷.  相似文献   

20.
诗人李白究竟卒于何时?学界多采王琦"宝应元年"说。本文通过对"阳冰序"、"魏序"以及李白相关诗作的索考,证知李白广德间仍在世。进而按有关碑传记载,参析代宗初诸求贤诏敕,推定李白卒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