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宫内节育器是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使用最多的避孕方法之一。根据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87年常规统计报告,全国共有62908492名已婚育龄妇女采用宫内避孕,现用率为40.7%;城、镇、乡已婚育龄妇女(以下简称妇女)宫内节育器的使用数分别占全国使用总数的27.4%、19.6%和53%。可见宫内节育器在节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宫内节育器是常用的节育方法之一,我国育龄妇女约有二分之一配带节育器。随着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了解宫内节育器的配带趋势,配带人群分布,以及配带后出现的差异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城市5512名、乡镇2605名接受B超查孕查环查病服务的育龄妇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12万例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人口计生委为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中提供安全、可靠的避孕方法,维护亿万育龄妇女身心健康,于2005年在11个省(市)城乡进行了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4.
一孩率:%·63.1 二孩。率L%27.3. 三孩率%9。6 育龄妇女人数亿〔3.24 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亿2.4 晚婚率%36.5 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8 3.4‘采取节育措施人数万人19 983 节育方法构成: 性绝’育%11.8 女性绝育%41.7 宫内节育器%40.1 口服药%3。8 避孕套%2.1 用药%0.3 其他%。.3 全年男性绝育手术万例140.9 全年、女性绝育手术万例512.6 全放置宫内节育器万例,1269.4国家计生委1992年38万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1992年)$国家计生委规划统计司~~…  相似文献   

5.
一、开展计划生育超声 应用专业教育的情况   随着计生工作的日益深入,广大育龄群众普遍实行了避孕节育措施。在众多的避孕方法 中,宫内节育器成为育龄妇女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为确保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效果,必须经 常性地对宫内节育器进行随访探查,以防止因脱落或下移导致的意外妊娠。 80年代中期以 来,超声技术应用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之中,县、乡基层的技术服务站普遍配备了超声 诊断设备,成为基层开展孕情、环情检查服务的常规方法。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 B超 正在从定性到定量、单一器官到全身、静态到动态,从体表到…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避孕节育方法发挥重要作用。宫内节育器具(IUD)有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长效、不影响生育等优点,为我国妇女乐于接受,一直是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对控制人口数量、保护广大育龄妇女生殖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指标人口增长指标 年末总人口(万人) 出生人数(万人) 出生率(%习 死亡人数(万人) 死亡率恤)生育节育指标 计划生育率(%) 出生性别比 农业人口 一孩 二孩 多孩 非农业人口 一孩 二孩 多孩 育龄妇女人数呢) 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亿) 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 本年度施行计划生育手术例数(万例) 男性绝育(万例) 女性绝育(万例) 放置宫内节育器(万例) 取出宫内节育器(万例) 皮下埋植(万例) 人工流产(万例) 总和生育率 人均计划生育财政投人阮)数值时点或时期数据来源128453164712.868216.412002年2002年2002年2001年2002年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国…  相似文献   

8.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在推行计划生育中。实行避孕为主、综合措施的指导方针。现今我国人口众多,育龄人群数量庞大,在综合节育措施中,采用药具避孕的人与日俱增,避孕药具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避孕药具生产与销售量最大的国家。据国家计划生育统计报表统计,我国已婚育龄妇女中采用药具(含宫内节育器)避孕的人数占了整个综合节育措施的一半以上,现已达1亿人左右。这在我国为落实计划生育、完成人口计划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城市已婚育龄夫妇使用的避孕方法主要是可逆性方法,较少采用绝育这种高效但不可逆的避孕手段。在可逆性避孕方法中,可以自己控制的避孕方法使用率比较高。以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1992年的统计数字为例,三市的男女绝育率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宫内节育器(IUD)、口服避孕药、避孕套和其他方法的使用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表)。  相似文献   

10.
二十五、[提倡选择长效避孕措施]长效避孕措施包括: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避孕剂、输卵(精)管结扎术等。对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应首选放置宫内节育器或皮下埋植避孕剂。放置宫内节育器,具有避孕效果好、经济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对已决定不再生育子女的夫妻或因身体情况不宜生育的夫妻除可选用上述避孕  相似文献   

11.
失业率、年龄结构与人口迁移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及实践两种角度,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年龄结构及失业率是人口迁移率大小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 21世纪我国人口的迁移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隶属等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反映健康不同维度上的50个变量,本文用隶属等级模型将1998年被访高龄老人的健康状态分为健康、比较健康、功能受限、体弱多病、极度虚弱五个纯类.分析结果表明,健康隶属度随龄增加而递减趋势明显,城乡在健康隶属等级上的差异与年龄和性别有关.总体上说,健康隶属等级年龄差异大于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大于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4.
马芒 《人口学刊》2003,(2):32-36
安徽省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事业总体上比较落后,导致安徽省人口,尤其是劳动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地制约了安徽省经济的发展。针对安徽省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人口文化素质的实际状况,结合省情省力和"科教兴皖"战略,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包括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教育结构;增大政府教育投入,并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巩固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走什么样的人口城市化发展道路一直是一个很重要又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反思,提出了我国应走以规模扩大式为主的人口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流动家庭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家庭规模、代数、结构和居住安排等方面,描述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特征.结果表明,家庭规模为2.46人;平均1.54代人;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占68.6%),单人家庭次之(占27.0%),主干家庭和其他家庭各占3.3%和1.1%;2/3的子女与流动父母同住.但是,全国的平均水平掩盖了较大的地区性差别:中部地区和跨县流动者的家庭规模最大、代数最多、家庭结构更复杂、子女更易与父母团聚,而在东部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跨省流动者中,家庭规模最小、代数最少、结构最简单,团聚更不易.这些特点透视出,各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家庭团聚设置的门槛不同,同时也折射出流动人口的自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劳动权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在描述外来农民工劳动权益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是否拖欠、劳动安全的状况及日工作时间的长短4个方面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状况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就业的行业和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对于劳动权益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工会会员身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等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248名八旬老人与437名七旬老人的生活质量(QOL)与生活满意度(DSL)的调查分析,发现八旬老人生活质量不如七旬老人,但生活满意度却优于七旬组;八旬老人呼吸系统与五官科疾病多见,但影响八旬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婚姻状况对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人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何瑛  马涛 《西北人口》2001,(3):51-54
本文对近10年来甘肃省人才状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人才总量及相对存量、人才的地区分布、人才的行业、职业构成以及科技、教育(主要是师资)状况的分析,就我省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李文彬 《中国人口科学》2001,51(Z1):121-124
寿命学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归宿是揭示延长寿命的理论导向和途径,其核心问题是延长预期寿命使之日益接近最大寿命,甚至与最大寿命重合.但是,达到这一目标及其困难,甚至是不能实现的遐想.我们只能尽一切可能使两者更加接近,完全重合是在可望而不及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