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讲到“运动观”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叫做“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一本哲学教科书作过详细的论证。于是哲学界一些同志对这个提法的正确性表示怀疑。姜力新在1987年第6期《江海学刊》上发表《运动和静止的矛盾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文,认为运动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静止的矛盾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楚庚尧在1990年第1期《洛阳师专学报》上发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质疑》一文,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应该  相似文献   

2.
<正> 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呢?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下的定义是:“西欧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简单的、不可分的基本单位,原子的某些物理的属性——如延伸性、不可入性、具有一定的质量等,是物质唯一不变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3.
在《继续开展生产目的问题的讨论》一文中(一九八○年十一月十四日《工人日报》),我写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正如利润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根本属性一样,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的生产,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属性。这是事物的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说,明确生产的目的为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对社会主义生产中负有各种领导责任的人,按照社会主义生产本性的要求进行正确的指导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论人的社会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孝哲 《天府新论》2006,1(1):27-29
一、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众所周知,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人的根本属性是其社会属性,简称为社会性。为什么可以这样说?该作怎样的理解和解释?笔者试作如下解答。从物质形态上说,人是一种高级物质形态,是一种特殊的高等脊椎动物。人像其他物体一样是由物质元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5.
浅评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伯海先生在《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以下简称“钱文”)中提出:物化劳动就是物质化的活劳动.它具有二重属性即物质属性和劳动属性.作为物质属性具有价值内容;作为劳动属性.被赋予各种特殊性能,即各种使用价值.正因为物化劳动具有二重性,从而得出物化劳动也和活劳动一样.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针对这种观点,进行粗浅的评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五年第二期《论信息的哲学本性》(以下简称《信息》,作者刘长林)一文认为,“决不能把整个世界分成精神和物质这样两方面,”如果说“任何事物或是精神或是物质,”“其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引伸,不能成立”。“因为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本质上是属性与产生属性的实体的对立,是谁决定谁、谁产生谁的问题。”那么,世界该怎么划分呢?《信息》给出了这样一种划分:“一部分是原型的物质世界,一部分是作为其反映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7.
万斌、倪健民同志关于《法的共同性初探》作为一家之言发表在本刊第九期上。作者认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法具有阶级性这一根本属性。当国家不存在、阶级不存在,法的阶级性也就失去了存在依据。法除了阶级性这一根本属性之外,还有共同性和继承性。法的共同性相对于法的阶级性而言,是超阶级的。最近,田培炎同志来稿《也谈法的共同性》,认为法的共同性是指法的阶级性、强制性和客观性。我们也作为一家之言,发表于下,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文艺的根本属性不是阶级性而是人民性在我国,不少人把文艺的阶级性当作文艺的根本社会属性,而把文艺的真正的根本社会属性——人民性淡忘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误解。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文艺的出现,要比阶级斗争的出现早得多。文艺从属和服务于一定的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私有制阶段,随着社会上的人分裂成为对立的阶级,文艺才带有阶级性,才逐步成为表达不同阶级思想感情的工具。至于明确地提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严格地说,那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以后,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时期才形成的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  相似文献   

9.
一、土地物质不是商品,土地资金是商品在讨论城市土地问题时,有的同志提出:城市土地具有价值,具有商品属性,并把土地具有商品属性作为开展地产经营的理论依据。这种观点是否能成立呢,先让我们看一下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土地问题的。马克思在论述土地范畴时,首先肯定了土地是自然资源或自然物质,而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是没有价值的。马克思说:“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资本论》第1卷,第668页)“土地应该理解为各种自然力本身,因而也包括水力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Ⅱ),第388页),“土地,这个无机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10.
撰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开辟一个新天地,而只是就过去人们早就提出但尚未很好解决的老问题,谈一点肤浅的看法。在自然科学中,亦有一门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科学。必须声明,我们的研究是与它不尽相同的。我们探讨的物质结构是物质的宏观及微观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对于物质的性质、物质的运动的关系,并力求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找到一个较能令人满意的答案。一什么是物质结构? 结构是物质赖以存在的基本方式,是物质固有的基本属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运动又是物质不可分离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正如运动一样,结构亦是物质不可分离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属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结构的。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实物形态到场形态……无一不是由一定量级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规律地排列而组成的。世界上没有无结构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五行”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尚书·洪范》篇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土,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简短的文字,在解释五行的内容和特性时,并没有关于万物组成的元素观念,而只是把天地万物归类为五大属性。《洪范》篇中还提出,以五大属性的物质为基础,组成了物质动态的五大体系,反映着物质辩证运动的基本法则,是不能违背的。“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陧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这说的是,鲧由于“汩陈其五行”,违背了所应遵循的常伦,因此他失败了,受到了殛死的惩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载有房良钧同志《对统一斗争相对绝对问题的创造性探索》一文,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但在基本观点上我却有不同的理解,现概述如下,以与良钧同志商榷: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我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并不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两侧面之间既斗争,又同一,才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许多基本观点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运用。邓小平说过:“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其理论渊源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原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论”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论”,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又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提出来的;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立了著名的管理二重性原理,他认为,资本主义管理和一切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管理都具有科学组织生产力的属性和适当调节生产关系的属性;组织生产力的属性是由分工、协作和社会化生产所引起,因此它是管理的一般职能、一般属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可以互相学习和继承。而调节生产关系的属性在阶级社会中具体表现为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因而是管理的特殊职能、特殊属性,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是不能  相似文献   

15.
以人类为根本认识对象的哲学探索──读韩民青的《物质进化论的人本哲学》高清海1.近读韩民青的新著《物质进化论的人本哲学》一书,感触颇深。在我看来,人是哲学的奥秘,也是哲学的永恒主题,哲学从来都是用人的眼光和观点去看世界的,它认识世界的目的也始终只是为了...  相似文献   

16.
由蔡仪先生主编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美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美学诸问题,取得的新成果.美学原属于哲学的一部分,近代美学虽说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仍然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此美学与哲学在根本性质上是一致的,而哲学的根本问题正象恩格斯所指出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原理》首先肯定物质的第一性和精神的第二性,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客观事物决定主观观念,在"前言"部分明确写道:"客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例如:粮食可以充饥,布帛可以防寒,艺术品可供欣赏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资本论》第一卷48页)。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一年《贵州社会科学》第二期上,刊登了孙显元同志的《论物质和物质形态》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孙文”对我去年在同一个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见《贵州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号《试论实体和场的统一体是物质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一文,以下简称《统一体》)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统一体》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物质是实体和场的统一体。或者说,实体和场的统一体是物质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孙文”对这一论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1983年第九期刊登的《法的共同性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认为法具有阶级性这一根本属性外,还有“共同性”,并用“双重质的结构和功能作用”来分析法的质。《初探》所说的“双重质”,一是社会质,即“同一社会现  相似文献   

20.
<正> 姚伯茂同志在《东岳论丛》1983年第1期发表《也谈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一文,对我的《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一文提出了两条商榷意见,值得进一步讨论。我想再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姚伯茂同志和其他同志。姚伯茂同志的第一点意见是:拙文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