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艳 《小康生活》2003,(3):11-11
瓜苗嫁接的方法大体可归纳为顶插法、劈接法、靠接法和靠插接法等几类。其中顶插法简单、易行、成活率高,值得推广。1、选好砧木。砧木要求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与接穗的亲和力高且材料来源容易。嫁接黄瓜可选用黑子南瓜、西葫芦做砧木,嫁接有棱丝瓜可选用无棱丝瓜做砧木,嫁接西瓜可选用蒲瓜做砧木。2、接穗和砧木的嫁接适期吻合。顶插法的嫁接适期一般是砧木展开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认识文学翻译中风格的传达文学作品的风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作品的一般性表达方式或广义性的体裁格式之类的形式特征,另一方面是指该作品能区别于众多别的作品的某一品性、气质、神情、风韵等等。在文学翻译中风格传达问题向来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它要求译文和原作在形与神两方面达到最完美的结合,即不但要求译文在形式上、方式上与内容上酷肖原作,而且在神情、格调及特殊韵味上也与原作协调一致。Rieu(1953)在谈到翻译时曾说:“译者的主要目的是使译作在其读者中产生一种效果,这种效果应该尽量接…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翻译观在形式与内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文本的可译性等一些翻译的基本问题上颠覆了传统观念:消解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了“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壁垒,并提出直译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翻译不单是为了传递内容, 而是为了传递真理等思想,这与文学作品语言的无限创造性、文本的高度虚构性以及随后衍生的文本解读的开放性等突出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接触与互动手段。文化翻译则是异域文化接触与互动的媒介,其结果传达了并域文化身份,实现对了异域文化身份的塑造。文章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阐述文化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及其塑造异域文化身份的原因。文化身份的开放性要求译者顺应全球化语境发展的需要,摒弃强势文化中心论,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保留文化异质,真实再现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5.
柿树和其砧木君迁子都含有丰富的单宁酸,切面暴露在空气中易氧化变色,形成一屋隔离膜,阻碍砧木和接穗间愈伤组织的形成和营养物质的流通,这是柿树嫁接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柿要比其它果树的嫁接技术要求更严格。为了提高柿树的嫁接成活率,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赵萝蕤先生曾经说,直译法是她从事文学翻译的唯一方法,其理论根据是形式与内容相互统一的原则。虽然内容最终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是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萝蕤先生认为,在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必须深刻全面地研究作家及其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认识、感情力度、创作目的和特点;其次,必须具备两种语言的较高水平,才能较好地体现作者风格和表达作品内容;第三,必须谦虚谨慎,忘我地向原作学习。通过赵萝蕤先生1936年《荒原》译本手稿与国内出版的几个《荒原》译本之间的比较与分析,本文探讨赵萝蕤先生坚持用直译法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直困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作品翻译问题再次备受关注。优秀的翻译使作品生命力在异域得以延续并获得“重生”,而蹩脚的翻译则无异于对原作的“谋杀”。莫言作品的成功传播在于莫言作品的译者都是热爱中国文化、语言能力出众、翻译经验丰富的汉学家及翻译家,同时译者和作者及出版社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和合作,这就说明文学作品翻译传播不仅取决于作品的文学价值,还与包括出版社在内的“赞助人”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各类文学作品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但形式与内容和谐与否,是否充满关感,则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中外历代文学理论家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及其关系.从不同的角度作过许多的解释和说明。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应当依据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的规律,既重视内容的开拓,也重视形式的探求,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1)嫁接要求:对于雌株,可采取顶部高接雄株枝条,解决其授粉问题;对于雄株,进行分层嫁接母枝,保留中间原头,使雄株结果。(2)嫁接时期:从早春解冻后至发芽一个月均可嫁接。(3)嫁接方法:大树以劈接为主、劈接适用于枝段较粗的树,嫁接时在嫁接部位将砧木锯断,削平锯面,用刀在砧木中间作长约5—6厘米垂直劈口;接穗  相似文献   

11.
原语的诗文有绝句,译语的诗文也有绝句;有些原语的绝句,其译语却未必是绝句。由此可见,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学翻译比创作还要难。创作者可以独立构思文学意象,不受任何束缚、限制,而翻译者必须忠于原著内容,不能独立构思意象。所以说,文学翻译是一种“有限制的再创作”。阅读翻译的文学作品,有些感到文字流畅生动,逻辑性严密,以文以娱,爱不释手;有些则感到困惑,行文晦涩,面前一片模糊,百思不得其解,对照原文方恍然大悟,两者相去乃远。诚然,文学翻译既要求译者和作者在心灵上融通,又要求译者掌握翻译技巧。因为文学翻译就是一门语言艺术上再创造的科学。下面摘录一些不逊于原作的译句,浅赏译者和作者思想感情上的交融和表达方式上的浑然一体,从而领略文学翻译是一种多么复杂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翻译应传达原作的异域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应以异化译法为核心。即译文要尽量传译原文的异域民族特色,原作者的异常写作风格,原著的异语文体形式等“异质因素”,才能更忠实地再现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翻译既要传递原作信息,还需表述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特质和审美信息,童话作品的读者主体为儿童,其阅读水平及审美角度决定了翻译的方向,转喻与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两大基本认知方式,是有创造性的翻译手段,能够有效地体现童话原作的生动活泼的想象、童趣与美感。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是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信息,在思想、感情、生活经历中找到恰当的印证,并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和艺术再创造的手法,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这种再创作要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诠释了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尺度把握问题,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或英文写作。  相似文献   

15.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立足忠实,辨证地吸取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他指出翻译就是"译",不该是"创作";翻译不仅要忠于内容,而且要忠于形式;但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忠实是不可能的,文学翻译的艺术性所在,不是做到和原作相等,而是做到在本国语言里相当于原作.他的诗歌翻译很好地实践了他的翻译思想,忠实再现了原作的风姿与神韵.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诗学价值是由其文学性来决定的。文学性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对象,而文学性是由语言形式陌生化的策略性选择来实现的。文学翻译中文学性的传承就意味着对陌生化语言形式的传承。陌生化语言形式的识别与连贯重构是原作文学性传承和诗学价值再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源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可有效地用于解释译者、作者、读者、编辑这些翻译主体间的关系。其中,译者是最具主观能动性主体。好的译者能克服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障碍,妥善处理主体间关系,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再现原文的内容和精神。只有忠实原作内容,和谐传递原作信息的译作才有望立足市场,行而久远。  相似文献   

18.
诗歌翻译中的形式与韵味的结合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本文通过从音韵与句法两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说明了诗歌翻译只有抓住“韵味”这个关键,才能再现原作的风采。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文学里的一种精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高难领域。传统的诗歌翻译观要求原文与译文在内容、风格以及形式上一一对等,忽视了译者在解读原作时的能动参与作用。而接受理论的翻译观则认为:诗歌本身存在一些意义未定点和空白,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读者对原文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译者因期待视野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译文。本文以《露西诗组》第二首的汉语翻译为例,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相似文献   

20.
探究了电影《英国病人》的改编过程、改编策略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指出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不是将小说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移植,它既要忠实原作,又要有超越和背叛,是一种需要兼顾和平衡原作、改编作品和受众等各个方面的再创作。电影《英国病人》通过突显、弱化、嫁接和透明化等手法对原小说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使之成为适合电影这一大众媒体表现力并受到评论界和观众好评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