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的崇山峻岭中,名为"凤凰山"的有很多.然而,一座大山承载起商周遗韵、晋宋风情,续写着千年绵延不绝辉煌佛教历史的,只有这座位于辽西腹地的朝阳凤凰山. 朝阳凤凰山地处朝阳市区东4公里处,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凌河从其脚下蜿蜒流过.前燕王慕容皝将东北第一座佛寺——龙翔佛寺建于山上,使凤凰山成为东北佛教祖庭.据史料推测,北燕县无竭和县弘等僧人,就是凤凰山上的高僧大德.  相似文献   

2.
一说起西天取经,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神话小说《西游记》,《西游记》是从唐代僧人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演化而来.其实,有一位僧人早于玄奘200多年就完成了西天取经的伟业,这便是朝阳僧人昙无竭. 与玄奘一样,昙无竭也是自幼出家为僧.他出家的寺院是当时燕国龙山的龙翔佛寺.燕国龙山就是现在的朝阳凤凰山,清代时康熙到朝阳见到龙山说只有天子配称"龙",龙山这才改名为凤凰山.昙无竭从小就开始阅读佛经,到了二十岁左右,几乎把所有他能找到的佛经都背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寻根东北佛源东北佛教文化“祖庭”凤凰山朝阳凤凰山拥有东北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当之无愧的东北佛教文化的“祖庭”,有中国惟一的塔寺结合的山岳景观。御赐皇封佑顺寺佑顺寺是藏传佛教寺院,佑顺寺的建筑布局呈“盘龙式”,乾隆皇帝两次回盛京祭祖,均在这里驻跸。百年宝寺关帝庙关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去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名声最著者有两人,一是法显,一是玄奘。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条丝路上,还有一个北燕龙城的高僧昙无竭。昙无竭西行取经,要比玄奘西行早二百多年。他的取经路线,正是那条穿行于亚洲腹地,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串联在一起的古老的丝绸之路。一昙无竭,北燕龙城人,即现在的辽宁朝阳人,俗姓李,因自幼崇敬佛事,十来岁就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法勇。昙无  相似文献   

5.
丁武军 《日本研究》2010,(1):107-110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东汉明帝时在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至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及其佛寺建筑全面兴盛.佛教思潮的东渐,最终被飞鸟时代[1]的日本受容.南北朝佛寺建筑之风也由是影响了日本的佛寺建筑.法隆寺作为飞鸟时代佛寺建筑的代表,保存了其最完好的样本,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章对法隆寺建筑艺术及其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受容,进行了考量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国内音乐理论界曾有过一起围绕音乐是否具备教化功能的小规模学术争论。纵观当代中国佛教音乐的理念与实践,其中通常都包含着比较明确的道德教育思想。由此,基于对红安天台寺这座汉传佛教寺院发展禅乐文化的田野调查,以那起争论的核心——音乐是否承载道德担保——为逻辑起点,从田野个案中僧人的"他者"眼光出发,将"天台禅乐"这一有所创新的佛教音乐样式同世俗音乐进行再比较,发现社会现代性语境下的当代中国佛教音乐表现出区别于世俗音乐的教化观念。禅乐在僧人自身修行和寺院对外弘法两个维度上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而在释、俗两种社会文化语境之间架设起一座独特的交流之桥。  相似文献   

7.
在沈阳老城的东南西北分别建有密宗佛教派佛塔和寺庙各一座,这就是人们经常看到的盛京城外四塔四寺,这四座佛塔和寺庙是公元1643(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赦令开始修建的,1645(清顺治二)年塔寺全部竣工.  相似文献   

8.
五女山山城     
正五女山山城位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城东北8公里处的五女山上。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第一代王城"纥升骨城"的部分遗址。据载,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地方政权"夫余国"王子朱蒙率领一部分人在此建国立都,号称高句丽。作为第一代王城,高句丽王朝的政权在此经历了整整40年的时间,先后有两代国王在这执掌政权。山城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的楔形,远远望去似一只单靴,南北长1540  相似文献   

9.
《学问》2010,(5)
在满铁侵略中国东北的40年间,"对华布教"已经不再是各宗教派别的个体宗教行为,而是为日本的侵略政策服务并纳入政府国策,成为一种政府行为。日俄战后,日本统治者通过种种途径和方法,将宗教渗透到中国东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其政治目的。佛教本质上是反战的,在历史上佛教未曾发生过任何宗教战争,也没有"圣战"或"义战"的概念。然而,在二战前后,日本佛教不仅成为政治的婢女,而且两者一体同构,也成为满铁对华文化侵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佛教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帮凶,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10.
唐代刘轲《福州法华院记》全本今已不可得见,从《释氏通鉴》辑佚的文本保存了碑记的基本内容,通过释证碑文内容,可作如下推论:一、晋隋之寺院局限于闽江流域,特别是入闽交通要线上,唐代福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这与区域普遍开发有关;二、在唐初天台中衰的背景下,福州法华院成为东南地区弘传天台法门的重要道场,刘轲碑记为迄今发现的天台宗传闽最早文献;三、早期闽籍僧人大都驻锡外地,不归闽中,然从唐代中期开始大量僧人回闽弘法,而闽中三大师是第一批,这促使了福建佛教重镇地位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