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民俗与人相伴相生,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有形无形中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深沉的影响.<江西民俗>体例统一,结构完整,内容厚重,装潢精美,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江西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涵盖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以及精神民俗等诸多方面,把江西各地生动活泼的历史、地域民俗特色及其人文精神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中国民俗学界的一件盛事,是地域民俗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对民俗学的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晓风等学者撰写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紧扣重庆地域文化特征,在彰显出20世纪重庆文学独特审美价值的同时,在研究方法和视野上也体现出诸多创新之处。当然,该书也存在作家作品入选标准模糊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宋德发 《云梦学刊》2008,29(6):157-158
一 地域文学史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文化地域"文学史:另一类是更常见的"行政地域"文学史.胡良桂的<新湖南文学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是典型的"行政地域"文学史和省域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学史研究刍议暨山东文学流变研究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力 《东岳论丛》2001,22(6):121-126
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分支 ,地域文学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是地域范围的确立 ,当以一级政区主体的“省”为适宜。二是内容的界定 ,则包括本籍贯人士、虽非本籍但较长时期在此生活并有创作活动的作家、作品以本地为主要空间背景的三部分。最后是建构范式的选择 ,应以主流作家作品为主 ,排除一味在数量上求多求全的倾向 ,而在地域自然人文诸环境因素的观照下 ,揭示文学的演进嬗变流程及地方特色。驿路文化与作家作品的关系、济南诗派、族群作家则是明代山东文学中的特色景观  相似文献   

5.
区域文学史的重新书写,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逼近历史情境,挖掘文学发展演变中复杂的历史脉络.<江西文学史>抓住了江西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多种脉络交织的空间维度配合着历史叙述的时间维度和文学精神体验的维度,构成了一种多维度的、时空并置交融的立体文学史图景,打捞着历史的文学碎片,寻找着江西区域文化的价值认同,展现了江西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区域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原貌,从而揭示了江西文学本身的生命特质与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6.
《两宋文学史》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的断代文学史。著者继承治史的传统,并透过史学的展示,展示我们民族优秀的精神内髓。在体例和逻辑关系上,注重文学现象的前因后果,不把两宋文学作为独立无缘的历史现象看待。并继承传统文论的特长,增强了对作家内在领域的研究。史料丰赡,论证详实,旁征博引,言必有据。挖掘了新资料,解决了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空间维度不是地域文学史编写的重要的衡量尺度,重要的衡量尺度应是这一地域共同的文化结构形态和地域文化特性的趋同。地域文学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的特点,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延续性,某地域文学应当包括描写内容与该地域风土人情相关的外籍作家和土生土长的作家及其作品。地域文学史的编写要坚持文学本位和作家本位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理论,比较了钱理群的《1948天地玄黄》和洪子诚的《1956百花时代》,指出它们分别继承了《史记》的“历史的文本化”(为野史所继)和“文本的历史化”(为正史所承),其背后分别有两种不同的文学史观“新历史主义”历史观和传统历史观。文章还以钱著《1948天地玄黄》为范例,撷取新历史主义的某些概念,本着整合和超越的原则,初步建构了“个人化”文学史写作格局,并预测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江西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区域性展开,是中国文学诸多壮丽景观中色彩最为绚烂的篇章之一,并表现出一种典型的迟到的辉煌。江西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晋唐初兴,两宋辉煌,元明平稳,清及近代日趋保守与滞后,现代相对低落,进入当代又逐渐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0.
雷纳.韦勒克是文学史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渊博学者,他的诸种著述都体现出了其对于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透彻研究,从而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观念演进与书写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谭邦和教授的新著《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出版了,这是作者多年来心血的又一结晶,作为同行,深为欣喜之余,特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和体会。首先,从某一特定的文化丛、文化分支入手,进行集团式的探讨,在近些年已经成为学界的一股强劲的潮流,也是该书一大特色。本来,该论著就是将文学作为文化现象来理解和阐发的,于是从较为具体的文化丛或文化分支入手,就成为大的背景下讨论文学的必然。如在述及书信体文学史发展脉络时,作者面中有点,对于人所共知的苏轼这样的大家做简化处理,而对于一些中小作…  相似文献   

13.
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已初步具备地域视角;近现代学者的相关论述标志着地域文学研究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逐步繁盛与多元.近三十年来,研究者分别从文学家籍贯分布与迁徙研究、区域文学及其差异研究、特定地域作家及文人群体研究、文学风貌、题材及文体的地域研究等层面展开系统论述.国外的地域文学研究在考辨基础上重视文学集团及意象分析,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研究中的“史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史研究,需要从文学的基本特性入手,体现 出文学史家对于文学发展规律的见识 。文学史家自己必须是文学鉴赏和批评的行家里手。对于作品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语言风 貌和文体形式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尤其要有洞察能力。要超越进化、退化的层面理解文学的 变迁。历代鉴赏家、批评家的观点及选本在文学传承和革新中有过积极的影响,因而具有历 史意义。文学史的史识还应该在史实的基础上体现出文学史家的主导意识,这种主导意识包 括时代精神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5.
《齐鲁文学演变与地域文化》(李少群、乔力等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齐鲁文学演变》)一书,以悠久灿烂的齐鲁文学和深厚雄浑的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野和大文学观出发,  相似文献   

16.
远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中国远游文学发轫于先秦时期,在其后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文人士大夫对于远游的书写,从未断绝过。中国古代文人入仕动机推动下的游学、宦游等都是中国古代文人远游之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萌生了文人进行远游文学之创作灵感。根据萌发于中国古代文人远游情结的创作冲动,远游文学分为纪游文学、神游文学、仙游文学、梦游文学等四种类型。远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远游文学的出现,扩大了中国文学作品的表现范围;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勃兴;契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与道德情感,在中华民族情感悟导域内具有重要的引向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学史》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博大精深的文学史,其中的19世纪英国文学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全方位、多维度、大篇幅、整体性的文学史实叙述与作家作品分析,让我们见识了俄罗斯学者的开阔眼光与博大胸怀,以及对于作家作品与文学历史的真正认识,对于我们以后的文学史编撰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为文学史叙述方式的改进与文学史理论的建构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百年中国道教文学研究采用的是西方的观照视野,且聚焦于影响论、关系论和反映论支配下的"道教与文学"这个层面,其成就与缺陷同样明显。要深入清理中国道教文学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国道教文学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建构宗教诗学,必须将道教文学定义为道教实践中产生的文学,必须坚守民族本位、宗教本位、文体本位和历史本位。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新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阶段,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本文从文学史重写思潮和文学空间整合入手,讨论汉语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意义及其实践操作层面的艰难,认为它凸现了汉语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及其审美的现代品格,有着将文学空间的分离整合为文学语言的统一的预谋,能从汉语文学的活动与变迁过程中,打通语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当代中国由“全球化”和“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焦虑。  相似文献   

20.
1924年1月起由《小说月报》刊登的《文学大纲》,至1927年1月,共连载42章,出版时补全为46章,是中国人撰写“世界文学史”首次大篇幅融入中国文学内容的尝试,其处处关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定位,是力图为当时在世界文坛处于“失语”状态的中国文学争取学术地位的时代体现,也是新文化运动者借以重估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