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的比较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中西哲学的比较以"中国哲学"和"当代世界的哲学"的原创建构为旨归,既孕育着比较的哲学,又催生着"世界的一般哲学"或"当代世界的哲学"的原创建构。站在全球化和当代人类价值重建的历史高度,从马克思"世界的一般哲学"或"当代世界的哲学"的理论视域出发,追问中西哲学比较的目的和意义、前提和基础、标准和尺度、路径和方法,既是哲学研究的题中之意,也是中西哲学比较在当前实现突破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既包含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也具有自身的独特形态。与之相联系,在如何对待中国哲学的问题上,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为认同,其二是承认。认同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所内含的哲学之为哲学的一般品格,承认则以揭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为关注之点。中国哲学的衍化过程,同时涉及"思"与"史"的互动,而当我们把中国哲学不仅理解为既成之"史",而且也界定为处于生成过程的开放之"思"时,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便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以上两个方面的统一,既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哲学"的历史,也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历史"的哲学。中国哲学在近代以来的衍化过程中,同时又面临"中西"之辩,"中西"的背后,实质上则是"古今"问题。中国哲学的研究,需要超越"以西释中"或"以中释中"这一类"中西之辨"而走向"世界哲学"的视域。在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的发展将同时融入世界哲学之中,并呈现世界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锡蓉 《社会科学》2004,(5):91-100
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的所谓"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不断见诸于报刊杂志,这个问题甚至还引起了不少人的"焦虑"和"担忧",以至于成为2003年的十大学术热点之一.然而,作"合法性"这样的概括是含糊的,表述是不准确的.这样提问题的人没注意到、也不了解近期中西比较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在方法上还囿于西方哲学的旧框架.实际上,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已经跳出了"中国有否哲学"即所谓"合法性"的圈子,而重在摒弃对西方哲学的依傍,实事求是地展现中国历史上的哲学的本来面貌,并有望更新哲学的观念,从而为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今后的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走出"两军对战"的模式,实事求是地研究中、西哲学,这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得以发展的前提;第二.对构建中国哲学学科方法的反思,力图摆脱西方传统哲学的模式来构建中国哲学学科;第三,对中西哲学异质性的自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哲学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当代世界因其地理意义而具有世界形式,但因其缺少政治意义而不具有真正的世界内容.具有世界形式但缺少世界内容的世界是一个未定的非秩序世界,因而仍然是一个"非世界".当代世界一直以西方民族/国家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从国家观世界,试图将个别或少数国家意志强加给世界,这显然不能为世界秩序建构出一套公正合理的现实方案.与之不同,中国立足天下/世界的思维方式以世界观世界,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任何国家,也不试图以自己的意志同化整个世界,只是希望与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对当代世界格局的百年未有之变,面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浪潮的日益涌动,面对国际冲突与矛盾的不断加剧,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世界各国在命运与共中合作共赢,是建构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可行方案,是当代世界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6.
围绕着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持续争论,暴露出哲学界对内涵不断变化之哲学缺乏性质上的自明。哲学之所以在内涵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依然能够保持哲学的性质,最主要的是因为它如同生物种类的延续一样,存在着"基因"原理。哲学起源于人的智慧对世界本质的探索,从两千多年来中西哲学发展的不同路径看,两者一直分别朝着总体的本体论和分析的本体论方向发展,并分别受到本体论中"物质性"和"运动性"的基因控制。当中西智慧各自以特有的哲学形态面世时,便分别表现出"实践类比"和"概念推理"的不同内涵与性质。中西哲学在总体上表现出的物质和运动的复杂关系,向哲学界提出了如何重新认识"本体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西哲学比较,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与现实的一种对话.哲学比较研究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外哲学概莫能外.整个人类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整体,通过中西哲学比较,寻找不同民族、国家的哲学汇合点,为哲学共同发展开辟道路.中西哲学比较方法虽然也涉及可比性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比较价值标准问题,看它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为锻炼人类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供哪些有益的东西和理论.同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各国哲学的整体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生态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生态文明的时代所需要的哲学是不同于西方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新哲学.生态哲学不是一般哲学的分支或"下属部门学科",而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形态的哲学.生态哲学是以自然存在论为基础的生态世界观,以环境价值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以"生命同根"为价值前提的生态伦理观和以"生态约束"为特征的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8-22
中西本体论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将Ontology中的"on"译为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是造成后来中西哲学界对本体论问题混淆的关键。西方本体论Ontology实际上是研究"Being"或"是"的学问,强调从现象界中分离出纯粹思维作为其研究讨论的领域,而中国哲学里讲的本体论实质是体用论,体用思想是中国人思考世界存在的特有方式。对比中西本体论的差异,能更清晰地呈现体用论作为中国哲学自身体系特质的现象,这对建构符合中国哲学本身特质的哲学体系、融通中西本体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翻译哲学"这一概念产生在20世纪后期翻译研究与哲学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中,但哲学和翻译研究界对其却是各有不同释义,甚至还有不少反对的观点,指责其是一种庸俗的概念.本文在梳理中西哲学和翻译研究史中相关"翻译哲学"概念的论述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中西翻译哲学概念的内涵差异,指出翻译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我们应从哲学的角度定义翻译哲学.翻译哲学是论述翻译中出现的哲学问题,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上对翻译进行考察,追问翻译和翻译所涉的意义与语言的本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面向哲学本身:对“纯粹哲学”的现象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现在分化出了许多部门哲学,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理论"繁殖"能力.哲学和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关于哲学自身的方法论反思则相对被忽视.哲学本身的合法性在部门哲学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无须反思.这种状况使关于"哲学本身"的研究处于一种理论无意识状态.因此,面向哲学本身,研究"哲学作为哲学"的"纯粹哲学"就是当务之急."纯粹哲学"的研究需要各种部门哲学发生"现象学转身",使部门哲学研究关注"哲学本身"的合法性问题.纯粹哲学对各种部门哲学理论进行"现象学悬置",对"哲学本身"进行现象学的追问,使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哲学的"纯粹性"和哲学本身的合法性."纯粹哲学"研究要求我们必须对哲学作为哲学的"哲学本身"进行研究,建构哲学本身独有的"纯粹世界"、特有的"纯粹方法"和哲学研究的"纯粹哲学"主体.  相似文献   

12.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是中国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自我 ,寻求生存与发展新理念的重要课题。这种研究的主题与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直接、表面地讨论“中西哲学”知识性的“异同”或“相通” ,而是要从根本前提出发探讨与反思“中西哲学”各自的性质、特点、个性及其“长短” ;发现与评价“中西哲学”各自的人类性意义与价值 ;寻求创造人类新哲学的理论前提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诠释严复关于"西国哲学不出<老子>十二字"这一论断入手,来论述其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面的三大理论贡献:一是开创了从语言学视角比较中西哲学的思路,通过对西方哲学语言与中国哲学语言、特别是通过对"to be"或"is"与中文:'系"、"悬"、"玄"等字义的精微辨析,说明中国古代哲人同样在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回答"to be as to be"(是之所以成其为是)的问题,肯定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存在乃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事实.二是以大量事实证明了中国古代哲人亦工于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同时又对中国逻辑学不发达之原因、中国语言文字与逻辑学、逻辑与科学精神之关系作了深入探究,深刻论述了在全民族中灌注以朴实而深沉之科学精神的必要性.三是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来会通中西哲学,以现代哲学的观点纵横评说道、墨、儒、法诸家学说,并力求以现代精神来对传统哲学资源作创造性的转化.严复不仅是"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而且又是中国哲学之优秀传统的真正继承者.  相似文献   

14.
张岱年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中国哲学大纲》一书,是一部以"中国哲学问题史"的形式来阐发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与精义的代表作,并鲜明地显现了他的学术性格:立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域来发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与精义,并进而于其中发现在中国思想世界引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生长点。他的这一工作主要围绕四个相关联的问题而展开:(一)中西哲学比较何以可能?(二)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如何呈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三)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如何昭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精义?(四)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如何揭示中国新哲学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何锡蓉 《社会科学》2007,(5):122-130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后,却遇到了两种哲学不可比的尴尬。面对这一形势,我们不应当拘泥于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而应重新思考中国哲学的形态和内容,开展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新一轮的研究不是从文本上而是深入到从事哲学的不同方式上进行考察和研究,研究的结果不仅在于揭示中国哲学的特殊形态和特色,而是通过这样的比较,对中西哲学给出一致性的说明,并期望着哲学观念的更新,从而为中西哲学比较乃至中国哲学今后的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6.
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需要实现三大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中西方哲学逐渐会通与融合为世界哲学的大趋势下,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与新形态,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前提。而要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一是必须走出传统哲学观的藩篱,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的哲学理念,以实现哲学观的突破;二是必须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羁绊、走出“中国中心论”的“自话自说”的思想误区,树立世界哲学的哲学理念,以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为尺度,更加理性地重新审视中西哲学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以实现比较方法的突破;三是必须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学术语境,从哲学范式的整体上深刻揭示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主体、语言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以实现回归路径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足鼎立"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锦芳 《学术研究》2001,3(10):21-27
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形态和体系还在建构过程之中,就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在队伍构成、研究视域和理论倾向等方面,基本上可以说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研究组台而成的总体格局.对于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者来说,需要摈弃各种成见、偏见、门户之见,在融通、会合和创新方面下功夫,同时需要增强原创意识,面向实践,积极进行理论建构,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伟构.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对人类生活的深情检视和智慧救赎.本真的哲学尽管以理论形态关注人生,但因其真诚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勇敢地挑战前提和传统、智慧地建构生活和家园而获得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这样的哲学因其时代内容而"有力"、因其民族形式而"有根"、因其个性风格而"有我",换言之,理论是因为彻底而拥有了生命力.然而近年来关乎生存根本的哲学日益被边缘化,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哲学变成了"三无"的概念哲学,这样的哲学也许可能成为学术象牙塔中的摆设,但绝不能成为照亮苦难征程的阳光.今天面对中国人的生活困境、精神焦虑与意义危机,建构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即"游戏哲学",从而为人们重拾意义,是时代交给中国哲学的神圣使命.因为游戏是实践的最本真样态,源于审美,因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或超越并非源自于所谓外部某些因素的切入,而是在其形而上学的内部建构其奠基的前提下加以展开的;马克思哲学就是通过基于哲学自身的内在根据为中介的理论环节或者现实的环节,并以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方式之样式,进而通过超越西方传统思辨的精神视域来完成的.西方哲学初创的早期形而上学的规定体现为对超验至上的形而上本体的精神探索.在西方哲学的凸现和建筑之中,古希腊哲学围绕世界"本原"问题展开,以及对作为阐释"世界何以可能"本体的探求,其实质也是古希腊形而上学初始建构的复杂过程,就是在此过程中西方早期哲学确立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20.
王世鹏 《江海学刊》2015,(3):221-226,239
在16到18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马勒伯朗士和莱布尼茨对中国儒家的"理"和西方基督教的"神"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灵哲学思想。中西灵魂观、心灵观、身心观等一系列至今仍为心灵哲学研究关注的问题,在"理神比较"中首次得到了对照和交流。这些方面的比较研究,尽管存在很多不足,但仍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但为中西哲学比较提供了若干重要的比较项,而且证明了中西心灵哲学之间在思想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具有一致性和可以相互印证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