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识良师我是1955年初中毕业的,因家庭出身的原因,"毕业即失业",在故乡小城,从1955年到1958年,每次招工都与我无缘。18岁那年的1959年8月,我怀着天真的"作家梦",从故乡云南省南涧县,只身一人来到新疆天山脚下的小城石河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院食堂烧开水。  相似文献   

2.
初中时,一提到“幽默”二字,大家都会联想到朱雁彬——我的挚友,一个把幽默演绎到极致的人。  相似文献   

3.
难忘师恩     
学生阶段是人们求知识增长才干的美好时代。在这个美好时代,让我难以忘怀的人是我的一位良师。  相似文献   

4.
韩寒 《可乐》2010,(5):60-60
我生来就是一个乡下人,从小在金山长大,一直到初中还是农村户口。父亲在“文革”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一开学就被检查出患有肝炎,退学了。他通过自学,还是拿到了大学文凭。父亲后来在农村的文化站工作。写作和摄影,我受了他很大影响。父亲开车不行,还好,这点没有受他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1月8日又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已经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每当日历翻到1月8目,都要引起我们不尽的思念。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经常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来作客,而且,不是作为政府的总理,而是作为我们大家的良师和益友。如今,我们格外思念他作为普通人与我们在一起的那些温馨的日日夜夜。周恩来抱起双臂,笑盈盈地问:“我来考考大家。说说看,如何烧好江南的名菜──‘狮子头’呢?”那是1959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明月当空,凉风习习。在东城区史家胡同56号“人艺”宿舍的大院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核…  相似文献   

6.
从小学到初中,钢笔一直是我形影不离的朋友。我和钢笔的故事,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我接触《山西老年》以来,深感你变化很大,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台阶。读者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影响越来越大,使我越读越爱读,越来越离不开你。你是理论交流的平台,你是保健养生的顾问,你是夕阳路上的指路明灯,你是指导写作的益友良师……你虽然叫《山西老年》,但丝毫没有暮气,你像活蹦乱跳的年轻人,富有朝气,你像东升的旭日照耀着天命花甲之人,引导着古稀耄耋老人,让我们生活得更有乐趣,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17岁的男生,得我聪明好学,很喜欢我。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华家去玩电脑,可渐渐地,能满足我,于是就开始去网时常来不及完成作业,而且不起精神,经常打瞌睡,不勉强通过了第一次分流考试小学时学习成绩优良,大家都觉升初中后,我与同桌小华成为最刚开始时,我只是在双休日到小我迷上了网络游戏,双休日已不吧。后来,我每天出入于网吧,作业的差错也越来越多;上课提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因此,我,考入一所中专学校。  相似文献   

9.
冬原 《老友》2013,(2):15-15
老赵和老张是初中同学。老赵初中还未读完就辍学回乡务农.老张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学任教。他们一个土里刨食,一个旱涝保收,大家都以为老张要比老赵幸福得多。可某天老赵对我说的一番话,改变了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杨熠 《北京纪事》2011,(10):80-8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激活魔法的电波 作为一个80末,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小学高年级时第一次接触到中文版的哈利·波特小说。刚上初中时,小说已经写到第四部,而电影还只有一部。书中描写的许多异彩纷呈的场景,对我们而言还停留在纸上,每个人物登场时是怎样说话的,  相似文献   

11.
也许是自穷乡僻壤长大的原因,我天生就匮乏纯文艺气质。所以到今天,《红楼梦》是四大名著里我唯一看不进去的,春树和村上春树在我眼里一样是凡品。最初接触到电视,受影响最大的是港片《霍元甲》。上初中时,不可救药地迷上金庸、古龙。  相似文献   

12.
初中开学那天,我们的新班主任第一次站在讲台前,这样自我介绍:“首先我谨代表学校以及我个人赤诚地欢迎你们的到来,祝贺你们成为四中的学子。万分荣幸,在这初中三年里,我将担任你们的班主任,并和你们一起共同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相长,相依相随。缘分啊,缘分!请记住我的名字,姓叶,名——名扬。”“叶名扬,好俗的名字呀!”一个冒失的同学叫道,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13.
李希贵 《可乐》2008,(3):64-64
到曼哈顿的一个朋友家做客,刚好他上初中的女儿安娜在家。我与安娜聊起她的未来。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希望将来学医,并且学儿科。  相似文献   

14.
杨键 《社区》2014,(11):63-63
我上初中时,带着我们班数学最好的同学旷课到了舅舅家,舅舅家在长江下游的一个岛上,岛上有花,记得当时我们看中的是一棵腊梅树,腊梅树在一所学校里,估计这所学校过去是个祠堂,腊梅树太大了,我们只挖出大腊梅边长出的几个小腊梅,回来后也没有种活。  相似文献   

15.
师延银 《新天地》2011,(12):231-231
初中学生的作文,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低;写作习惯差,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初中学生,更让老师头痛。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从初一便拟定了一些方案,对学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实践中也收到了一些效果,现在把我的作文教学观和措施入具体的做法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这天气,怎么说冷就冷,我只好去衣柜里找保暖的衣服。翻着翻着,一件毛衣掉了出来。那是怎样的一件衣服呀!到处是小毛团,那淡淡的红色褪去了,岁月的痕迹从每根线里渗出来。记起来了,那是哥在几年前为我织的。那时哥正初中毕业待升高中,而我刚好要上初中了。哥怕家里承担不了两个学生的学费,怅然辍学,跟别人到广州打工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从小学到初中,我都不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考试从来没有得过甲等第一名,大概都是在甲等第三四名或乙等第一二名之间。我也根本没有独占鳌头的欲望。到了正谊中学以后,此地的环境更给我提供了最佳的游乐场所。校址在大明湖南岸,校内清溪流贯,绿杨垂荫。校后就是"四面荷  相似文献   

18.
在应邀写下我的英语学习方法之前,我试着回顾了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从初中开始,英语就慢慢成了我的强项,大型考试时不时能与满分碰个面;高中时英语不断为我的总分锦上添花:到了大学,我对英语的热情始终不减,大学英语四级考了655分、六级649分,自主复习两个月后雅思考了7.0,自主复习三个月后GRE一次通过320分,自主复习一个月后托福106分,自学高级口译顺利拿到口译、笔译证书,参加各类英语比赛也获奖多多。我在这里讲一些学习英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朱余兵 《社区》2013,(23):54-54
我出生在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多。幼时生活只能解决温饱,谈不上营养。儿时的我体弱多病,经常被爸爸背着,行走在去诊所的路上。身高和体重都比同龄人小一号,能够做的最大“运动”就是跟随父母到田间地头,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搞搞“破坏”。也许是我“实习”得早,到初中时,就可以利用放学、寒暑假的时间,帮助家里干农活了。也正是我不断地劳动,不断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我逐渐“强壮”起来。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20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闯荡两三年,一事无成。去年回家,一次到朋友家玩,偶然看到《专业户》上,介绍四川省青神县花园街一个名叫张仲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