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曲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人臧懋循所编《元曲选》,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总集,对元杂剧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但晚近不止一位中国戏曲史研究家,对《元曲选》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其间既有前代传统看法的影响,也有当时治学特点的绾摄。  相似文献   

2.
词并不天然的代表任何对象,语词的意义就在于语词的使用上,而理解一个语词的意义就在于获得运用该词的能力.理解一个语词、一个对象,就看是否具有在这种意义场下与对象打交道的能力.理解就成了一种翻译工作.理解既是经验适切性的问题,那么它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永远有更好的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训释元曲语词的专著,是本世纪四十年代才出现的。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问世于一九四四年。翌年,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刊行。又过了整整十年,一九五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这几部书各有特点,《汇释》体例严密,征引广博,对每一语辞含义的判断非常严谨精切;《例释》既专释元曲语辞,查检方便,对元曲语辞条目多所增广,是常用元曲语辞的工具书。但无可讳言,这几种著作对个别语辞的训释,是值得商榷的。今仅就个人所得,作一些商考,以求教于学人。  相似文献   

4.
以元曲语汇中同词异形的语词反映闭口韵与非闭口韵-、m尾与-n尾之间语音变化的情况,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语音变化的语言系统内和系统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宝明 《社会科学》2024,(4):5-12+54
人文语义学的学科建构就是确立语词的基础地位,对包裹着层层人文观念的重要语词进行深入剖析和探究,它借鉴并突破传统的关键词研究,提出“以关键词为依托,以观念词为寻绎对象”的学术路径,借助观念史和概念史的学理资源,将语词观念置于学统、政统与道统的知识统绪中,通过深入梳理剖析观念词中的思想史与观念史命题,从语词视角出发思考人文如何存在、人文意义如何生成以及人文价值如何接续等诸多问题。人文语义学植根语词,聚焦观念,关注“一与多”的关系,它以问题为切口,以问道为目的,既尊重多元观念的客观存在,又要有协同化一的理念追求,旨在联通过去与现在,沟通自我与他者,实现自由理性下的平等对话、交流,以期在人文共同体的指归下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6.
对弗雷格的涵义和所指理论进行了分析。在语词方面 ,弗雷格认为所指是指一个特定的对象 ,而涵义则是所指对象的呈现方式 ,涵义决定所指 ,语词可以无所指 ;那么语词是否都无所指呢 ?对于语句 ,他认为所指表示真假值 ,但实际上把指称理解为所指的事件更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 ,总是和语言密不可分的联系着的 ,如果没有语词 (词和词组的合称 )和语句 ,人们就不可能对事物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 ,从而也就没有人的思维活动。在日常语言表达中 ,人们既是在使用语词 ,也是在运用概念 ,若出现用词不当的毛病 ,固然有语法上的原因 ,但更主要的则是由于对词义缺乏正确的理解 ,而词义又是与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密不可分的。因此 ,弄清语词与概念间的关系 ,以及语词表达概念的各种复杂情况 ,对于提高用词造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语词与概念的…  相似文献   

8.
元人“元曲”观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曲”之谓始出明人之口。如茅一相《题词评〈曲藻〉后》云:“夫一代之兴必生妙才,一代之才必有绝艺:春秋之辞命、战国之纵横,以至汉之文、晋之字、宋之词、元之曲”。明人的这一声口,也仿佛开了王国维“一代皆有一代之文学”的先声。今人视与唐诗、宋词并称之“元曲”,主要指元杂剧,兼也包括散曲,即以杂剧为主、散曲为宾;甚或径以“元曲”指元杂剧。无论如何,这更是后起的文学观念了。文学史事实和文学接受史的价值评判并非一回事,故而元人自己眼中的“元曲”究竟如何不能不加以辨析,谨从以下三个方面撮述之: (一)元人从…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许多语词不得确解,因其已在当代书面语里消逝。但语音历久不变或变动较慢,古词语常留存于某方言区,在口头上仍然流行或残留。乔天同志在旅大郊区作了调查,对象是清随旗坐地户五十岁以上文化低的人。将元曲用语与旅大方言互相比较,求得征实。现选数例。  相似文献   

10.
<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是在国内学界颇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中的一本.但就在这部经典译作之中,却出现了多处明显的翻译讹错.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三类:目的语处理不当,导致读者理解可能发生偏差或无法理解;出发语理解错误或不准确,导致翻译出错;翻译时脱离语词的具体语境,产生误导性翻译.在哈罗德·布鲁姆其他著作的翻译中也存在类似的错误.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内西方文论翻译的尴尬现状.  相似文献   

11.
张衬 《殷都学刊》2005,2(3):55-57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18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她们对元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十五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使人们了解她们的作品和思想。目的是希望文学史对她们对元曲的贡献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语词意义的本质和逻辑结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词的意义 (“词义”)是语词符号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的观念信息 ,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物性词义和物性照应性词义。语词 ,既有客观意义又有主观意义 ,既有形式意义又有内容意义 ;本质上 ,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西方语言哲学关于词义本质的理解往往失之片面。词义由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三部分构成。概念义不等于“科学概念”或所谓的“概念 (词项 )的内涵”。意象义是一种基本义、理性义。在语用世界 ,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在整个词义结构中的地位 (比重 )会因语词使用者、解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4.
佛典文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续高僧传》作为传世佛经中的一部重要典籍,其中的一些语词在词义理解上有的异于诸家经典,除了我们常用的意义之外,在佛经文献的特定语境中还会增加一些新的义项,甚至有的词语用现代意义理解不通,理解了这些字词,对我们了解其它佛经文献和佛教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元代并无"元曲四大家"之说。此词看似寻常,实则含混不清,指代对象及排序历来纷争不已,致使许多论者对此简称采取回避的策略。现代论者多视此词为一普通的文学史简称,用以指代元曲的整体成就,这是不够妥当的。梳理此含混之词的历史处境,有利于理解元代戏曲史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表现,依赖于具体的民族文化背景,而文化典籍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以文化典籍为探寻国俗语义的着眼点,从诗经中的诗歌到元曲,主要是唐宋诗词中探寻并比较“雁”、“燕”两词的国俗语义,对于领略历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准确、全面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同时,元代文学也有迥然不同于其它时代文学的独特风貌。本文试对元代文学的独特风貌作一粗线条的描述。文体变革与俗文学的兴盛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元曲自有其历史地位。然而从文学体裁演变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元曲的地位似乎较之唐诗宋词更为重要。元以前的  相似文献   

18.
论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益荣 《文史哲》2003,(5):87-95
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主要有三点 :一是突破“发乎情 ,止乎礼义”等传统观念 ,毫无掩饰地表现爱情 (包括情爱、情欲、性爱 )。二是突破“主文而谲谏”等传统观念 ,毫无忌讳地揭露批判社会现实 ,深具“蒜酪”味。三是突破“治国平天下”等传统观念 ,表现看破功名利禄、陶醉隐逸生活的人生理想。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的成因主要有三条 :一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与互相影响 ,使元曲作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二是元代轻视科举取士制度并歧视汉族人 ,使元曲作者的社会地位普遍下降 ,从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三是道教在元代的广泛传播 ,尤其是全真派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 ,使元曲作者的人生理想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明代文人通过明初对元代曲家的身份认同和粗略的元曲文学成就认同,初步奠定了对元曲范式性地位的认知基础;尔后经过明代中后期对元曲文学成就、艺术特征的规律性探讨和归纳,明人以元曲风范为参照,形成了稳定的戏曲评价体系,并在实际上树立了元曲作为文学范式的标杆地位.而在文学理论续接方面,元人的戏曲教化论自明初至晚明,一直为明人所蹈袭,“文以载道”的内核一直为元、明两朝文人曲家所共同奉为圭臬.正是通过文学推重与理论承袭,在明代文人的标举之下,元曲最终获得了戏曲史上公认的元典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李遥 《天府新论》2024,(2):46-55
将唐君毅的研究方法纳入今人的研究视野,将有助于获得对其哲学史书写更为深刻的体悟。基于对语言功能的澄清,唐君毅认识到:在消极方面,应该对历史分期所带来的割裂意识加以拒斥,并对同时代不同学派、同一学派在不同时代所构造的观念系统的独立价值予以重视。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的心性之学中那些用来描述心灵状态的话语可以和现代神经生理学或心脑科学展开对话,但不能将前者视为后者的一个子集。在积极方面,被表达的东西不能离开其所依赖的(具体)表达手段而获得理解,这意味着观念史的研究不应停留在“说的是什么”这一提问方式上,而应思考特定的观念在其所关联的意义空间中呈现了何种样貌,即语词的使用者未曾说出或说出时未尝留意,但根据其依托的观念系统不得不承认的东西。在特定的观念被言说之际,应关注使用者想要促成什么,以及如何阐明(出于何种目的如此这般使用)。此外,语词承载着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思考者习焉不察的文化记忆与心灵图景,对这种力量的揭示提供了另一种观念史理解的可能。观念生成的历史就是一部栩栩如生的生命史,同时也是艰苦卓绝但熠熠生辉的远行跋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