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为对西部女童教育的关注,我认识了韦洲镇回民女子学校校长马新兰。在与她交往的十年里,有两组数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85年,韦洲镇回民女子小学成立时,当地回族女童入学率还不到20%,小学三、四年级以后的辍学率更高达80%以上。现在,韦洲镇适龄女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在校巩固率达到95%以上,在这些数字背后,是我认识的回族女教师的执著与艰辛。  相似文献   

2.
位于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穆斯林最集中的聚居区。在76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居住着120万5千余名回族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南部六盘山区以及同心、灵武、吴忠、银川、平罗等地,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1.4%。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宗教信仰、文化习惯等历史原因,回族人民的婚礼仍保留着浓厚的伊斯兰色彩。回族居住地域不同,各地的婚姻习俗虽有细微差别,但也是大同小异。这些特点较集中地反映在宁夏山川广大回族群众的婚姻习俗中。相亲  相似文献   

4.
回族风俗     
服饰回族聚居地区的男性公民多戴圆形无沿小白帽。回族学者金吉堂在《回教民族说》一文中指出“常用缠头,软制白帽,故俗有白帽回之称。”王日蔚在《回族回教辨》一文中也有“初以白布束头,故称白帽回”之说。据说元、明时代回族应循伊斯兰教法都缠白布“得斯它拉”。清朝中期回族人民为了反抗压迫,穆斯林们均戴无沿白帽做为标志。以示团结。有的学者说无沿白帽是伊斯兰教徒为了礼拜叩头方便,达到鼻尖着地,故也称“礼拜帽”或“白孝帽”。后来回族男子应生活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大多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因此,他们的风俗习惯与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大致相同。本文介绍一些回民的风俗习惯,使读者对此有所了解.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加强我国各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6.
《月华》是民国时期我国研究阿拉伯世界的一份学术性刊物.在马云亭、唐柯三、马振武、孙幼铭、赵振武、孙绳武等人的倡导下,于1929年10月创刊,社址设在北平成达师范学校,主编为赵振武.该刊是民国时期各类伊斯兰刊物中发行时间最长、销路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份杂志,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行销至南洋群岛、印度、缅甸、阿富汗、伊朗、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伊拉克、叙利亚、英、法、美等国.其办刊宗旨是:发挥伊斯兰教适合现代潮流的精义;介绍世界各地回民消息;增进中国回民的知识与地位;解释回教新旧派别的误会;提高中国回民的国家观念;提倡中国回民的教育及生计.民国时期,称伊斯兰教为回教,回教与回族往往不分,世界各地的回民指世界各国的穆斯林.《月华》所辟的栏目很多,其中有回教世界、论著选载等涉及阿拉伯世界各方面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老年世界》2014,(11):42-42
1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蒙藏边区人员任用条例》,令自当年4月1日起施行。同月为开展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及宁夏地区回族的工作,中共中央决定,把原设在定边的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高岗任书记,李静波任蒙民部部长,杨一木任回民部部长。  相似文献   

8.
我们生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这里是一个回族聚居区,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回族。作为少数民族,他们有独特的文化生活,这些都让幼儿充满了探求的欲望,作为生活在这里的幼儿教师,应该挖掘本土的教育资源,满足幼儿的需求。我们通过制作了这组美观、安全、健康的玩教具,让幼儿感受到生活在这里是多么幸福,为自己是宁夏人而感到骄傲,激发幼儿热爱家乡、回汉人民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相似文献   

9.
座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聚集之地。据民族宗教局2004年6月份统计:全市共有39个少数民族,合计35640人,占总人口数(966200)的3.69%,而面积为3386平方公里的肃州区就有少数民族27个,人数为5786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16.23%。其中,在所辖区内各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2046人,又居首位,占该区少数民族人口的35.4%。本次调查以通过登门入户、小型座谈、翻查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肃州区回民简史、风俗习惯,侧重于老年人生活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八 明朗的天北京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坚一生中重要的转拆点。他由衷地欢庆人民的胜利,他说:“中国人民革命成功了,全国被压迫的各阶级人民都翻身了。我们回民,不但自己翻了身,连我们的祖先也翻了身了。”他又说:“北京解放后,我过去认为是理想或幻想的事情,在各民族人民一致敬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回族砖雕是中华民族装饰艺术百花园中的瑰宝。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纳了伊斯兰文化,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是对客观真实存在的形象进行重新创造的过程,回族砖雕装饰艺术作为回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成分,既有装饰艺术的形式,又有其独特的民族审美特点,它是体现装饰的艺术语言,又是传播宗教的特殊语言。体现了回族的审美情趣,是回族人民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西北甘青宁三省区的“皮毛贸易”所带动的商品流通进而使回族商人积累了最初的物质财富基础,使回族商人与商业组织逐步成长与壮大,商业资本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并在后期实现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近代性的回商资本得到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简讯     
《老人世界》2013,(6):59-59
▲承德市审计局离休干部张达志历时6年编写《承德回族》一书。该书23万多字,涉及人物2200多人,收集珍贵老照片120余幅,真实记录了300多年来承德的回族人民生活、发展现状,同时也反映了承德工商企业的经营情况。(王冰)▲近期,正定县委老干部局组织全局人员集中收看收听了“石家庄市优化发展环境广播电视大会”,并要求全局人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会议讲话精神,要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成达师范学校是解放前私人办的一所回民学校,初设于山东济南,后迁到北平。抗战期间一度搬往桂林,胜利后又回到北平。解放后该校改名为回民学校,最后叫回民中学。这所学校在解放前对于开展回民教育,培养合格师资,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们从后渚港渡海访问白奇. 白奇位于惠安西南,与泉州后渚港隔海相望.小汽轮行驶半个钟头就到了.上岸后,迎面是数十座石头楼房,都是郭姓回民新建的.他们近几年从事海上运输、捕鱼种蛏、兴办工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走进新建的楼房,地上铺着瓷花砖,壁上装了五颜六色的壁灯,屋里摆着崭新的沙发……现代回民的生活提高得这么快,使我们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16.
牛街坐落在北京市宣武区,街区里的居民以回族为主。牛街礼拜寺据说是这个城市里最为古老的清真寺,这座融合了中国和阿拉伯风格的建筑是这个回族社区的生活中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回族是由进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维族人、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相互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回族形成后,回民普遍使用了汉姓,但追溯回族姓氏的历史与发展,有许多耐人寻味与值得探究的东西。 回族姓氏的演变 谈到回族的姓氏,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先民”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的姓氏特点。如阿拉伯人,全名一般由部落名、祖父名、父名与本人名等构成。所以在唐、宋、元甚至明代,我国仍有一些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保持原来的姓氏,如1965年在泉州发现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有侯赛因·本·穆罕默德·色拉提这一人名。在元代,大批外来穆斯林进入中原,并参与军事、政治等重大活动,出现了许多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诗人、学者等,他们中的许多人仍保留了原姓氏,如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纳速拉丁·阿老瓦丁。但也有不少人改用了汉姓,如诗人丁鹤年、高克恭等。元代进入中原的外来穆斯林,在姓氏上反映了回回人在保持原有习俗的同时也吸收了汉族习俗的特点。当时回回人取姓氏有这样一些特点: 1.有些回回学者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他们既保持原有姓氏的特点,也采用汉族的字和号。如元代著名回族诗人萨部刺(阿拉伯语音译),号直斋。 2.有些回回人既有原名,又有汉文名字。这在元  相似文献   

18.
提起西北大开发,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是一位引人瞩目的人物。他历经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作为朝廷命臣,他镇压过太平天国和回民起义,曾在历史上铸成大错。但他抵御外侮,反抗列强,倡导洋务,开发西北,对促进中国近代化又建有不朽的功勋。这里介绍的是他在西北的一段经历。  清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内外酝酿着一场收复新疆的战争。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针对沙俄的侵略野心,倡言进军新疆,光复失地。在曾国藩等大臣的推荐下,64岁的左宗棠受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他指挥4万余清兵向新疆进发。几名壮…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林松先生数次来宁夏,对宁夏的回族研究与伊斯兰学术文化的研究及出版事宜一直十分热心。这位出生于云南省穆斯林聚居村——沙甸“哈吉”世家的穆斯林学者,对宁夏回族穆斯林有着天然的情感。当他看到银川富有伊斯兰特色的经学院,品尝吴忠回族的风味小吃,望着丰收后穆斯林喜悦的笑脸时,他感到由衷的高兴。1991年11月22日,笔者借林松先生到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讲学之机,采访了他。因为是同族同教,采访非常顺利。  相似文献   

20.
牛春瑜 《现代妇女》2014,(3):152-153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演唱形式,深深根植于西北人民群众之中,它反映着流传地方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愿,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西北"花儿"的发展陷入瓶颈,文章拟从促进"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思路出发,研究解决民歌发展面临的难题,将这一艺术形式保护和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