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红字》中的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是宗教观念与自然人性冲突的悲剧典型,其悲剧焦点是追求完美却难逃分裂:他坚守信仰的完美,却不可能回到无罪的原初;他追求人格的完美,却要为掩盖罪行而伪饰;他渴求爱情的完美,却必须违心地逃避爱人。他在剧烈的挣扎中灵魂被撕裂,以走向死亡来实现永恒的超脱。  相似文献   

2.
霍桑《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是作者塑造得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批评者大多对其持批判态度,忽略了他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事实上,丁梅斯代尔一直挣扎于内心的真实与现实的伪善之中。他身上同时闪耀着人性和神性的光辉,并且因为他的藏罪更好地完成了一个天使的职责。最终这个堕落的天使公开忏悔并回到了他天上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他的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独具一格。《红字》是他天才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合的产物。他是一名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作家。因而一直享誉世界文坛,盛名至今不衰。  相似文献   

4.
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白兰是《红字》这部爱情悲剧的两位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是一位有虔诚宗教意识的年轻牧师 ,受爱情驱使与年青、美丽、善良的海丝特·白兰相爱 ,并犯下了“通奸罪”。为了维护爱人的名誉海丝特·白兰勇敢地承担起罪责 ,宁愿终身佩戴血红的“A”字这一耻辱的标志 ,而不愿出卖爱人的名字 ,而丁梅斯代尔虽因良知的折磨但始终没有勇气和海丝特·白兰一起来分担这罪名 ,最终丁梅斯代尔因多年的精神折磨 ,而过早地丧失生命。造成悲剧的原因既不是丁梅斯代尔也不是海丝特本人 ,而是当时的虚伪的宗教所提倡的禁欲主义 ,使一对有情人不得不人间天上两分离  相似文献   

5.
叶赛宁的抒情诗一方面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精神,一方面又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这种矛盾的创作倾向正是其心理矛盾的写照。叶赛宁在农民思想情绪和颓废派诗人的影响下一度潦倒,但其对俄罗斯的爱却是十分执着而热烈的。他向往乌托邦式的“庄稼汉的天堂”生活,而这种宗法式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与时代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陷入了无力自拔的心灵苦痛之中,最终以自杀来解脱。  相似文献   

6.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创作出丰富夸张的艺术形象,呈现丰盈的象征意蕴和审美意蕴,特别是塑造了诸多得道者形象,但这群得道者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却存在明显矛盾。其心理矛盾正是庄子心灵矛盾的投射,借此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庄子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库弗是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卡通》充分体现了后现代小说的主要特征:元小说、模拟与隐喻、现实与虚幻的并存等等。本文通过分析模拟手法在《卡通》中的应用,揭示它们背后的隐含寓意,并对小说主人公进行心理剖析,论述了道德沦丧的社会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8.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形象之一,在表现小说主题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生存现象学为理论观照,以R.D.莱恩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为视角,分析该形象"分裂的自我"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无事生非》的矛盾叙事主要表现在,人物话语的矛盾修辞凸显人性的反复无常;希罗的失语与贝特丽丝的能言善辩是对家长制、男权社会、虚伪道德的挑战,而剧中不符合逻辑的重重骗局却透露出主人公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10.
当前医学生的择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导致他们经常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与社会认同不一致、个人定位与社会需求错位和不同的职业观念引发的心理矛盾。文章拟从医学生的心理认知因素、心理情绪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他们在择业过程的心理特征,提出医学院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就业辅导以及医学生应在此过程中积极进行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1.
着重从价值观系统中的主要因素所发生的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评价偏差、价值认同失衡、价值观念错位等来阐明价值观冲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心理描写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著名小说《红字》的重要特征。霍桑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细致入微的剖析 ,把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与场景的描绘、情节的发展、自然景物的衬托有机地结合起来 ,层层深入地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秘密 ,并运用各种手法把人物变幻莫测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心理描写 ,不仅使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而且在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上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的心理冲突与矛盾产生根源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变革是人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文化震荡是人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的文化根源;社会各阶层地位的不均衡是人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产生的深层社会根源;人际关系的变化是人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社会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人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红字》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人性的理解。《红字》通过海丝特的人生之梦、丁梅斯代尔的救赎之梦和齐灵渥斯的罪恶之梦,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性丑恶的同时,对善良的主人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肯定了人性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红字》反映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及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极大向往,反映了牧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作品对宗教进行了挑战和对海丝特寄予了深深同情。人性和神性的激烈搏击显示了人性的尊严和人格的力量。其中,《圣经》典故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编辑心理矛盾的形成及其调适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加快,编辑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分析编辑心理矛盾形成的原因,可见,化解这些矛盾,可以采取两条措施:1.编辑心理矛盾的自我调节;2.编辑心理矛盾的他人协助调节.  相似文献   

17.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霍桑深受清教、超验主义和神秘哲学的影响,又置身于资本主义飞快发展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他的心理状态处于极度困惑和矛盾之中。文章认为霍桑的矛盾心理在《红字》语言运用中以双重否定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试图探讨双重否定的语言形式在《红字》中的文体功能,揭示双重否定的使用和霍桑矛盾心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双重否定的使用对小说主题理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衔接机制是言语分析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通过分析《红字》中丁梅丝代尔言语中的衔接机制并结合语场,语式,语旨理论以及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来探究人物的心理历程。《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杰作,研究男主人公———丁梅丝代尔的心理活动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9.
20.
社会群体心理与社会冲突的规模、烈度及其演变等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实证调研显示,社会冲突中存在着盲目从众心理、包容理解心理、借机宣泄心理、造势心理、认同心理等,同时社会冲突中群体心理存在着复杂性、矛盾性、非理性和传染性等特征。社会冲突的群体心理虽然矛盾而非理性,但其发生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群体心理经由暗示、感染与模仿三个连续性环节固有的一般机理、公权正义的认同现状与群体心理的关联互动、社会舆论与群体心理的交相辉映等都反映出社会冲突群体心理发生、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