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德潮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4):101-101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后存在导致心率过缓的危险,故我科对这一类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共选择病例98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3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75.2岁;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76.5岁。 相似文献
2.
“运动员心脏”在形态方面表现为心脏增大,心脏增大类型及程度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持续年限有密切关系。“运动员心脏”在功能方面发生的特征性改变有:窦性心动徐缓,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运动员心脏”增大与病理性心脏增大的区别是该课题的争议焦点。 相似文献
3.
4.
《老友》专家门诊:我近几年来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速,伴差异性传导阻滞,但复律后每次心电图都正常。现在无论有无诱因都会不定时发病,有时一个星期一次,有时一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需要全身麻醉、开胸的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来说,心脏支架手术治疗的过程可谓简单便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适合用心脏支架。 相似文献
6.
7.
如今,不少人在体检时,检查出有心脏早搏的情况,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专家指出,成年人几乎100%都发生过心脏早搏,并非所有的早搏都是心脏病。尤其是年轻人,多数的早搏并无大碍,甚至无需药物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9.
郭晓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2-98,106
在北宋诸儒中,程颢"性"的学说极富有特色,它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朱子,而且本身就是湖湘学统的源头所在,形成宋明道学中颇具特色的一大传统.程颢在论性时,虽然借用告子"生之谓性"的说法,但实质上是将<中庸>之本然的"天命之性"涵摄"生之谓性"并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程颢提出"性即气、气即性"这一命题,指出本然之性代表着一种性气未曾分离的更为原初的关系,进而他认为这种本然之性超越善恶,作为价值判断之善恶乃从本然之性中派生出来,非性之本身,从而为其工夫理论确立了本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张春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5):114-121
1938年,赛珍珠因《大地》三部曲“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而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大地》第一部中,“史”性和“诗”性的特质得到了充分展现,“史”性使其拥有厚重的内容,“诗”性使其具备艺术魅力,二者的共同构成使作品获得持久生命力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抓住朦胧诗中第一人称代词我频现的语言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不仅是风格上的革新,更可以通达在原点和尺度这两个维度上对自我及自我与世界之关系的诗性诠释。二者进一步分别体现出强烈的哲学意蕴:原点性体现自我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的矛盾统一;尺度性体现自我身体实践与语词言说在造物上的矛盾统一。以此为进路,本文有望对朦胧诗的现代性进行更为深入的哲学考察。 相似文献
14.
15.
吕澂与熊十力之间的“性寂”“性觉”之争被称为“辩佛学根本问题”,实际上,二人所理解的“性寂”与“性觉”并不分别符合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心性本净说”的本义。通过对比吕、熊的“寂”“觉”之争与朱陆之争,可知吕澂的“性寂”与朱熹的“性即理”、熊十力的“性觉”与陆九渊的“心即理”具有思路上的一致性,由此牵扯到的为学功夫上的“革新”“返本”之争亦与朱、陆的“格物”“明心”之争极为相似。因此,吕、熊之间的“寂”“觉”之争,并非是在争论佛学根本问题,而只是披着佛学的外衣在争论宋明理学的根本问题,其实质是朱陆之争的继续。 相似文献
16.
现代信息环境和独特的校园文化生活催生了中学校园流行语“萌性”与“虐性”时代的到来。“萌”“虐”语汇众多,词类多样,活跃于口语交际之中。其构词自由、可短可长,偏于修辞,致力陌生。“萌”是姿态卖萌与忧伤抚慰,是自恋幻想与天真呆萌,是年少老成与炫酷时尚。“虐”分自虐与他虐、身虐与心虐。分析其鲜明的价值取向、多样的人生态度、众多的语言构造方式,有助于研究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想工作和课程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7.
蒋炎洲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6):39-44
《论语》中直言"性"字仅二处,学者多以子贡以"性"与"天道"对举,解此"性"为"体性";孔子以"性"与"习"对举,解彼"性"为"习性"."体"表本体,"习"表行用,虽皆为言"性",然"体""用"有异,因此解析孔子"性"论者,自古见解各异,难得统一.若从孔子的时代背景及文化目的性切入,可知其依"体以发用"之"文",践"用以显体"之"习",归"体用一如"之"心",孔子将"性"寓于"文""习""心"之"用"中以诠释,不仅奠定了其诠释文本的基本范式,精传了文本意涵,还成功地把时哲对"天文"的关注转向了对"人文"的重视.究其文化目的性,无非为救时之弊、以下学而上达. 相似文献
18.
蒋国保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5):23-30,35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分歧,历来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歧。但对"性即理"与"心即理"在程朱陆王的论述里,究竟是什么含义,历来又缺乏清晰地论说。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程朱陆王有关"性即理"与"心即理"论述的分疏,以说明:程颐讲"性即理"是为了以"理"善定"性"善,而朱熹讲"性即理(性即天理)"则是为了以"天"的客观性来定"理"的客观性,以便否定"性"的主观性,将"性"说成"天理"命于人心。至于陆象山讲"心即理",本意并不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而是旨在论证"良心"即是"正理",藉以反对当时士人借口《论》《孟》以博科举功名的不良风习。王阳明则不然,他再提"心即理",的确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目的在于将"理"说成就是人的"心之本体",为的是"于虚灵知觉中辨出天理",把"天理"说成就是"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处",否定"天理"独立于人"心"的客观绝对性。 相似文献
19.
谢龙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6):31-34
贝克“自反性现代化”指现代化的自我对抗、自我改变、自我危害和自我终结,“自反性”不同于“反思性”。它是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也具有“自反性”,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张秀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8-22
本文认为,对"断裂性"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当代文学史书写"研究的深入。引入"断裂性"视域,重视断裂性的文化内涵,有力的突显出文学史书写中对于叙述中的统一性和平顺性追求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