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始道教是道教史和两汉史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采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道教经典互相契证的方法 ,通过对史料和思想的深入发掘 ,对汉代灾异论与原始道教思想的形成、两汉诸多社会危机与原始道经预言之间的关系、原始道教对汉魏政治的重大影响等诸多方面问题 ,进行系统考证和还原分析 ,力图从纷繁复杂的两汉历史中剥离出原始道教思想及其在汉魏政治秩序变迁中的作用 ,探考道教兴起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
汉魏南北朝道教在发展中积累的早期道经,其用语一定程度上反映汉语发展变化的某些事实,大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在编纂时已多有利用。但早期道经保存混杂,大多缺乏整理,辞书对道经的零星利用中,尚存立目时采用词形有误、释义欠妥、引例可商等未善之处。在大型辞书编纂时应充分利用道经文献的整理本、在引例时详加考察,以更有效地利用早期道经。  相似文献   

3.
在敦煌遗书中 ,道教类文献保存数量不多 ,但其研究价值却不可忽视。本文依据文献整理的通行方法 ,在《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的基础上对两篇道经残卷进行补校。  相似文献   

4.
宋晶 《江汉论坛》2007,(9):62-64
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包含十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有天道贵生、济物度人的伦理取向;慈俭不争、劝善成仙的道德追求;忠孝仁义、诚信不欺的价值观念等三个方面.这些道经伴随真武神信仰的传播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道教信徒有明显的道德教化作用,对宋代以后民间社会的伦理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抱朴子·诘鲍》《无能子》等道经可知,宋代以前道教内存在两种伦理观,一种认同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世俗伦理,一种则彻底否定世俗伦理的价值,有反礼秩的倾向。这反映出魏晋至隋唐道教伦理思想发展的另一线索。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自然密切。道教的信仰、教义、仪式和组织等形诸文字,是为道经。随着光阴流逝,岁月的积累使得道经日益增多,于是产生了旨在收集全部道经,汇编成一部大丛书的《道藏》。从唐代开始,宋、金、元、明历代都编纂过《道藏》(清代没编过全藏),然而现存的只有明代正统和万历年间所编的,一般就称为《明道藏》。此部大丛书当然是宗教经籍,可其中不乏文学价值,即文学史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粗粗一看《道藏》的分类,其中的记传,赞颂、章表类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7.
道教文化中的北辰与北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辰和北帝都是道教的神灵.在很多早期道经中,北辰和北帝的职能十分相似,但并不是同一神灵,北帝的地位很低,并由北辰所掌管.南北朝末至隋唐时期,随着道教北帝信仰的发展,北帝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上升到"北极",最终与北辰融合为同一神灵.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的宗教学术界正在争执着一个问题:道教的研究中心在哪里?法国人说,在巴黎;日本人说,在日本。一巴黎中心说的理由是,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法兰西远东学院(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一位年青的法国研究生克利思托菲·舒博尔(Cristofer M.Schipper)在台湾从事道教研究八年之久,笃志求道,并且还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姓名,叫施博安,别号舟人。他久居台湾,不断地从道观、黄冠、民家搜集古写本的道经、道书和道教文献,达数千卷之多,拟欲同明代正统和万历年刻印的《道藏》对比。以后他带了这批宝贵的中国道教文献回到了法国,法  相似文献   

9.
一、长沙地区道、儒、佛的渊源1、长沙地区“道”的渊源原始道教的源头是楚地的巫文化。屈原《九哥》中的东皇太一是道教神仙谱中最为尊贵的神仙。湘君,即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楚地民间祀奉的湘水之神,她们也成为道教神仙谱的成员。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鶡冠子、老菜子、文子等,无一不出自楚国,他们对长沙地区的影响十分深远。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老子》帛书《道德经》,而且与今传世的各种版本恰好相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可称《德道经》。中国古代道家的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并称为“黄…  相似文献   

10.
在道教的历史中,兴盛于隋唐时期的重玄学可谓是推动道教发展之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它不仅使得道教的义理学说颇显精致,而且影响了道教的实践方法乃至信仰形式的变化。综观早期学界有关道教重玄学的研究成果,除了一些单篇文章外,多为宏观性或通论性的论著,而关于特殊人物、重要经典的研究专著则很少。这虽然不能说是一种缺陷,却可以说是一种遗憾,因为隋唐时期道教重玄学中不乏值得专门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人物和经典。  相似文献   

11.
东汉原始道教与政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道教的著作在西汉成帝时已被献于朝廷。东汉时 ,原始道教信奉者与皇帝有更多和更密切的联系。从西汉到东汉的两百多年间 ,原始道经《太平清领书》曾三次献给皇帝 ,但未得重视。灵帝时的《肥致碑》 ,记载了章、和等帝与道教徒的交往 ;灵帝亦与部分高道有较多接触。原始道教在朝廷内外拥有一批信徒 ,甚至朝廷要员中也有暗通张角者。当汉帝不能按原始道教的要求“应天改元”后 ,在强烈的救世使命驱使下 ,道教徒发动了黄巾起义。这就是东汉原始道教从试图影响帝政到谋求取而代之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对道教经典及其义理的讨论,可以从“一”与“多”、“常”与“变”诸范畴进行。无论是经典、义理或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一”或“多”、“常”或“变”各有丰富内容,但其间的关系又不是绝对的。从文化现象看,经典实为一元的象征物,义理则可说是象征物所蕴含的多元性和可能性。研究道教经典及其义理的系统学问,应当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道藏》研究的新成果──评钟来因对道经《真诰》的探析虞友谦中国的道书,从唐代正式编要《开元道藏》以来,经历代不断搜求、校订、重修,至明代修《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时已收道书五千余卷。对这浩如烟海的典籍,决不可仅以道教文献视之。实际上,它包罗了”“...  相似文献   

14.
(一) 郑观应,自号待鹤山,道号教昌、一济。他“自幼好道,尝究身心性命之学。”及至青年时期,博览群家道经,醉心于道,并且“寻真访道遍遨游”,“凡有道之士,靡不执贽求教”。北至京奉,南至闽浙,东至芝罘,西至巴蜀都留下他修炼的足迹;他曾七次到江西、江苏等地入室修炼。仅江苏的一次竟达十年之久。 郑观应除修炼以外,还从事道教经籍的整理和道教的社会公益活动。他整理道教经籍以丹鼎  相似文献   

15.
道教与古代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道教科技研究是道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排斥科学技术的宗教.要研究中国传统科技思想,可以从道家道教的经典著作中找到许多有用的资料,道家道教的农学思想就散发在浩如烟海的道教经典中.在盖建民主编的"道教科技研究丛书(一)",袁名泽《道教农学思想发凡》一书问世前,可以说,对这个方面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在学术界尚属空白,正如盖建民教授称之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因此,这种现象造成学术研究认知的缺陷,也导致道教农学思想在实践应用层面的丧失.《道教农学思想发凡》一书,则在拓展道教科技研究领域,纵深道教农学思想体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朱越利、陈敏著《道教学》一书 (中国现代科学全书·宗教学之一 ) ,是我国第一部道教学专著 ,在众多的道教学研究成果中引人注目。此书首先对道教学本身进行理论研究 ,探讨性地规定了道教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方法。这种探讨是在系统地总结中国和世界道教研究百年史的基础上进行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体例合理。此书以 12章的结构安排道教学学科的内容 ,在第一章“道教学概述”之后 ,逐章介绍、评述道教的产生与流传、道教的经典、道士与道观、道教中的崇道活动、道教的神仙信仰、道教的济度思想、道教的方术、道教的戒律与科仪制度、道教…  相似文献   

17.
王公山 《学术论坛》2005,(2):179-181
近年来,我国道教研究长足发展,道教文献与日俱增,客观上要求我们建立一种能够指导开发和利用道教文献的科学———道教文献学;文章从道教文献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道教文献学今后的主要工作内容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8.
<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早期重要修炼经典.两经修道的道概念,亦是哲学概念,即学术即实践.经中的神概念与中医学经络穴位相通,亦是即学术即实践,由此可知道教早期修炼的基础,从来没有离开过传统的道教哲学思想与中医学理论.宗教学诠释、借喻、隐喻与哲学、中医学诠释并用,更加显示出早期道教修炼经典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一些经典中有关于中国早期历史发展的叙述.以<太上老君开天经>为代表的道教经典认为,老君开启人类世界,中国早期历史是老君的教化史.这些叙述和正史记载有着差异,形成了独具宗教色彩的历史表述.其原因在于道教借书写宗教历史之手来提高自身地位,以应对佛教的挑战和试图成为官方宗教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21,(1):125-142+167
以"春秋"为"赤制"的汉儒史观,从对春秋五霸以来秦穆公到秦始皇历经四个半世纪经营所建秦朝之道统合法性及秦始皇成仙可能性的彻底否定,到汉儒竭其激情图其极致的宗教化"宣汉",到初期道教之继承,其史迹在汉墓图像和初期道经中可见不同程度的沉积遗存。东汉《老子中经》和曹魏《大道家令戒》等初期道教文献,同汉墓所见"泗水取鼎图""秦始皇见海神图""荆轲刺秦王图"等一起证明,秦始皇及其代表的秦朝,受到了汉儒的强烈贬斥乃至抹杀,谑号"驱除",目之"贱""贼"。道经所存老子言"吾越度秦、项不出,为汉出"、天师言(老子)"非但为胡不为秦,秦人不得真道",皆本自汉儒对待秦朝历史地位问题所施《春秋》笔法;相关汉墓画像正是老子化胡信仰背景下汉儒此等信仰之图像化表达。从西汉到东汉,儒生完成了从"过秦"到"删秦",从道德批判向宗教神学批判的转变,论定了"汉家尧后""代秦继周"及其"功君百王,荣镜宇宙"的至高圣统地位。由此可望揭示隐秘千年的东汉思想史与道教史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