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熙宁变法的背景入手分析了熙宁变法的起因,并对熙宁时期变法和元丰时期改制进行了比较,指出虽然新法在元佑时期才被废止,但是熙宁变法应仅指熙宁时期的变法。接着对熙宁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宋神宗的帝王权术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2.
熙宁变法期间的农田水利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局面,控制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农业经济区,但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熙宁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强大的活力。由于“灌溉之利,农事大本”,所以,发展农田水利被列为变法理财的重要内容之一。熙宁二年十一月,北宋政府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农田水利建设形成热潮,尤其是北方的放淤活动,规模空前,成为古代农田水利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3.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5,(1):130-137
范仲淹是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但其历史地位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后,王安石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向的过程.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而熙宁变法则转向为"以理财为方今先急".熙宁变法之所以引发朝臣的政见不同和党争,固然与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有关系,但宋代的政治现实也确实面临着士风、吏治与"理财"如何协调并进的问题.只有辩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关系,指出熙宁变法转向的局限性,才能理解道学或理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宋史》王安石传载:"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作者囿于传统观念,把锐意变法的王安石描绘成一个强词悖理,刻薄寡恩的怪人.其他记载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资料,尽管褒贬不一,但也都在刻画王安石个性品格方面花了许多笔墨.显然,解剖北宋中期这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改革者王安石本身的品格,是个重要的切口.  相似文献   

5.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序幕是从改革宗室制度拉开的.这是一次全面的宗室改革,遵行的原则是"属有亲疏,则恩有隆杀;才有贤否,则禄有重轻",尽可能做到"或以九族辨尊卑,或以五宗纪远近,或听推恩而分子弟,或许自试而效才能,或宗子之贤得从科举,或诸王之女自主婚姻,尽前世之所行,顾当今之未备".要点是限制宗室的特权,关键是鼓励宗室成员出宫为官,参与政务,领取官俸;对宗室远亲不再赐名授官,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同时,对不愿出宫为官者加以种种限制,力求减少财政支出.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至少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6.
吕惠卿(公元1023年-1111年)字吉甫,福建晋江人.在北宋熙宁期间,宋神宗、王安石发动的变法中,他是最活跃,最有建树的人物之一.由于古代一些史学家将宋朝的中衰归咎于变法,因此变法派上层人物除王安石外都被归入奸臣之列.吕惠卿则是所谓"奸"中之"巨奸",而被唾骂千秋.现在,王安石变法已得到公正而高度的评价,然而吕惠卿的千秋功罪,曾几何人予以公正评说?自宋以后历代评论家,反对变法者自不必说,即是肯定变法者亦以王安石任用章悖、吕惠卿等所谓"小人"为非.明人章衮撰《王文公集序》说:"……所以不惜众论,而用章、吕者,亦曰取其才以济吾事尔.然岂有欲求善治而用小人,既用小人而无后悔者耶?数者,公之罪也……".后代  相似文献   

7.
<正>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新政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改革.这次改革是在范仲淹主持下进行的,对后来神宗时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史学界对庆历新政,已有不少论述,但还有一些问题可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试从王安石熙宁新法与庆历新政的某些比较中看范仲淹的改革.庆历改革虽然失败,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无论当代或后世对他的称誉很高,与人们对熙宁变法的王安石毁誉参半不相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传诵了九百多年的名言.金元遗山认为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评价可谓最高.  相似文献   

8.
燕永成 《文史哲》2011,(2):95-103
熙宁七年北宋变法派内部的首次分裂,主要源于具有同等资历的曾布和吕惠卿同朝共政时期的职位变动及权力之争,而市易违法案的发生,直接促使变法派内部矛盾及权力斗争迅速激化,最终导致变法派无可挽回地走向分裂。这一事件,不仅关系到了王安石、曾布和吕惠卿等人的政治浮沉,更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和北宋后期政治走向的大局,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北宋熙丰变法时期的市易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易法是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变法派的重要“理财”新法之一。历来史学家对熙丰变法(旧称王安石变法)研究较多,然而至今无一篇关于市易法的专论。为了进一步弄清市易法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并对它作出恰当的评价,本文试图对市易法作一次初步的探索。 一、市易法立法的宗旨 市易法(包括免行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要弄清这一问题,就必须对推行市易法的原因和市易法本身的内容进行考察。 在制定市易法以前,商业领域中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京城开封和其它较大城市中的商业经营,多波大商人把持。他们勾结官府、垄断市场、操纵物价,大搞投机倒把,“较固取  相似文献   

10.
雨水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农业的收成,乃至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其中的雨水条件,对于农业和江山社稷的重视使得中国人十分关注自然界中的雨水情况。但在传统中国,雨水又不完全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雨水被视为有意识的人间主宰者"天"所发出的一种信号,被赋予了许多自然以外的意义。雨水之发生与否往往又被看作是人事的结果,而雨水发生之后,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又进一步放大了雨水的作用。因此,雨水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历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历朝列代都十分注意雨水状况,并在做出相应解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措施。一部雨水的历史,也是一部统治者统治国家的历史。宋代熙宁七年的事例就展示了古人对于雨水的认识,社会在面对灾害性天气时所做出的反应等。  相似文献   

11.
赵抃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是北宋仁宗至神宗年间有着重要影响的官员。在熙宁政局中,赵抃作为旧党的一员,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在御史选任制度、青苗法和治理成都府等方面发生全面冲突。反复抗争无效后,他辞去参知政事一职,离开中枢。他的命运,是旧党士大夫在熙宁政局中命运的缩影。他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冲突,也反映了专制社会政治的致命缺陷:缺乏协调机制的党争,起不到相互制衡,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4,(1):117-124
由范仲淹倡导、推行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庆历新政的成败得失决定了以后宋学精神的发展.庆历新政不仅是熙宁变法的先河,而且由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确定了二程洛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三)从“足国用、增吏禄”方面来看。 熙丰变法有否达到“足国用”的目的?从众多史料的记载来看,这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如陆佃在其《陶山集·〈神宗皇帝实录〉叙录》中说:神宗时,“储积如丘山,屋溢不能容,又别命置库增广之”。后来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时,知枢密院事安焘也追述说:“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但是,有关理财的新法项目很多,其中市易法推行后,对北宋财政的增收究竟起了多大作用?这就需要作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熙宁新法的富民与富国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改革运动之一。学术界大都把熙宁新法看作一个整体,而未能将熙宁法与元丰法分别看取。笔者认为,实际上能够看作王安石变法的,只是王安石在任时期推行的熙宁法而已。从总体上看,元丰法与熙宁法旨趣相异,措施相左,效果亦绝然相反。其实,关于熙宁法与元丰法的差异,前人已有觉察。元丰进士陈瓘说:“元丰之政,多异于熙宁,则先志固已变而行之。”“(蔡)卞等初意,专以熙宁宰相为圣,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时期,徐致靖是积极支持并参与变法的封建官员之一,曾上疏“请定国是一,举荐康有为、谭嗣同等。慈禧发动政变后,被革职,判刑永远监禁。但他的生平仕履,《清史稿》语焉甚略,钩稽史料,对其家世及变法活动略为详细,兹述于下。一徐致靖(1844-1918),字子静,江苏宜兴人,寄籍宛平,出生于封建官宦之家。其父徐家杰系道光甲辰(1844年)顺天举人,丁未、(1847年)进士(与李鸿章同榜),历任山东临淄、商河、阳信、益都等县知县,晚年任北京金山书院山长,有政声,号为徐青天。受洋务派影响,主张开铁路、办…  相似文献   

17.
在光绪实际掌握一定权力的时期里,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风暴。光绪的积极作用为众所共认。那么,光绪最终是否从思想、立场上跨入了维新阵营呢?以往,论者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值得商确的。 光绪四岁即位,他成长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新旧力量炽烈交锋的岁月,他的思想经受着两股力量的同时影响,发展曲折,其内容亦相应的多样复杂。结果是: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甲午之战)之前,其不成熟的封建皇帝头脑中带有着爱国、开明、好学、务实等思想品格,并渗入不少早期维新观点。对此,从他在甲午战争间的表现里看得十分清楚。这是他以后走向维新变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百日维新期间,台谏中有两个极为活跃的人物,一是被称为戊戌六君子的杨深秀,另一个当推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伯鲁思想敏锐,学通中外,在担任御史的数年中,“丰裁峻整,弹劾不避权贵”,尤其是在变法开始后,他发人之所不敢发,言人之所不敢言,与阻挠维新的顽固派进行了反复较量,对百日维新起了促进作用。亲历戊戌变法的梁启超就曾指出;台谏诸臣中,惟宋伯鲁“言诸新政最多”。本文拟据清宫档案中的有关记载,对宋伯鲁在戊戌变法期间的活动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著名的革新派,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所领导的"熙宁变法",对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陈规旧制进行了大胆的全面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所以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所制定的《农田水利法》,是新法中成效卓著的一项.《农田水利法》发布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十一月,其实施后,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并且取得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国内政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法战争以后,清朝当权的洋务派剩下三位有影响的领袖: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北洋海陆军;刘任两江总督,控制长江下游;张任湖广总督,控制长江中上游。李原为洋务派的大首领,地位仅次于奕訢,但甲午战败以后,情况有所变化,马关条约一签订,李鸿章声誉扫地,退居幕后,刘坤一碌碌无显绩,于是张之洞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