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周易》是一部在占筮的形式下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的古老典籍。在这部古老典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其中以“——”“—”两爻画象征的阴阳范畴是根基,以八卦及其六十四卦象征的类范畴是本体,而在阴阳、类范畴之上,形成了《周易》最大的范畴——“易”。 (一)关于“阴阳”范畴 、“阴阳”是《周易》的基本范畴。在《周易》古经中是用“——”、“—”两爻画具体表示的。“——”和“—”两爻画是构成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最基本的东西,称作阴爻和阳爻。《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话是对的。虽然在《周易》古经中没有阴阳二字并举的例证,但决不能由此无视《周易》正是用“——”表示阴爻,用“—”表示阳爻进行组卦的事实,也不能由此否定《周易》的阴阳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概念是“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列宁《哲学笔记》第194页)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和对象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也就是说,一切概念都是有  相似文献   

2.
要阐明易经八卦与莱布尼兹二进制的关系,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二进制算法”、什么是“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周易的阴阳符号不同于二进制算术符号,阴阳卦来自奇偶卦,原意就是奇一偶二,不能解释为阴0阳1;“伏羲八卦”并没有数学上的。概念,八卦与六十四卦从来没有建立数字排列顺序和运算规则;易经阴阳爻与六十四卦的系列根本上并不是数学的计数制,没有“逢2进1”的进位规则,更不具备基本的算法。因此,在数学意义上,不能够说易经八卦(及六十四卦)是二进制。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基础理论是二进制代数即逻辑代数与二进制逻辑电路;另一方面,“易经八卦”的生成模式,是阴阳奇偶哲理“一分为二”的玄学推演,而不是数学的二进制算法,它跟逻辑代数的运算操作没有任何关联。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易经八卦与六十四卦”是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金文编》附录上卷共收入未识图形或未识字610个,近年来随着出土资料的增多和金文研究的深入,有些未识图形或未识字逐渐可以分析或被认识。本文选录16个图形文字,依据甲骨文或其他金文字形,对其进行考察与分析,认定某个图形就是族徽,某个图形表示一种生活场景,某个图形发展为后来的某个字,以探索它所表示的意义。这16个图形文字,代表某个氏族的氏族符号四个:001,194,204,232;表示一种生活场景的五个:005,017,021,213,217;后来发展成为某个字的七个:049,052,084,085,090,145,609。  相似文献   

4.
(一)结绳记事与八卦──八卦是结绳记事符号人类为了把语言传达到远方和把它在时间上固定下来,在文字产生之前曾用过实物记事的方法来辅助记忆与交际。据文献记载,在汉字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过实物记事的方法──“结绳”记事。《说文解字·叙》:“古老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冶,而统其事。”我国古代是怎样结绳记事的呢?郑玄《周易往})说:“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柞《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也说:“古老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字,依卜辞文例看,应当是名词。在卜辞记载里面,它与虹并见于天,应当和虹一样也是一种气象名称。这个字左半是示字别体,其右半一般释为殳,但殳的古义依《说文》来讲应当有杖和“积竹”两种解释。“积竹”就是后世所说的扫帚,殳与帚两者有相通之处。从殳之字亦可从帚。甲骨文中的这个字右半可以视为从帚。左右两旁相合,可以推测这个字就是“祲”字。至迟在周代,祲与晕就被视为一事。《周礼·春官》的相关记载可为明证。自秦汉以降,祲晕被完全视为妖异征兆,这是为王权观念的逐渐强化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数”在《周易》中并不是抽象的代码,而是具有生成性、变化性、全息性的符号系统,它与象、时、位、理、占等结合,是一种以时间性为主导的时间与空间性存在.它无所不包,既代表天地自然,又“推天道以明人事”,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它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言的“数”有很大区别,《周易》之“数”尽管是数理符号,却充分体现了《周易》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 《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又由《象》和《辞》两部分组成,而以《象》为中心。《辞》和《传》所含之义理是围绕着《象》而生发的,是解释《象》的。《周易》中的《象》(即卦象和爻象)本是一种符号,象征一定的吉凶祸福。其实它是一个空模子,不能确切地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冯友兰先生说它是“没有数目字的公式”,是用符号表示出来的“空套子”。“正是因为它们是空套子,所以任何数目字都可以套进去,我说周易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就是这个意思。”?《周易》之“象”只是“—”、“?”两个符号,确实是太抽象了,由它们组成的卦象,也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立  相似文献   

8.
<正> 一、安,曹姓,为陆终第五子。曹姓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卜辞: “贞,猷伐(東東),其(?)。”又“壬寅卜,在(東東曰)贞。”金文多作(東東口),李玄伯说:“曹,金文作(女棗),则以枣为图腾者。”因曹地盛产枣子,以枣为食的原始部族,把枣当作图腾崇拜,是有可能的。“(艹果果)”字象丛木交生而结果,下加“口”字或“曰”字,表示枣子可食或待日晒干用器物收藏。古代曹地,在今陕西灵宝县,灵宝红枣,至今名闻中外,野枣也仍有分布。曹,因枣而得名可知。曹与昆吾诸国,都是祝融的后裔,因与夏为同族,支持夏朝。故商灭夏后,常与商对抗,成为方国,称做曹方。商王命猷人伐曹,猷国在今陕西南  相似文献   

9.
太阳崇拜与伏羲氏作八卦束有春伏羲氏制作八卦,最早源于《周易》一书的记载。《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放天,俯则观法放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放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长期以来,人们...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美的意识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卜辞和金文中,我们是能够找到一些依据的。卜辞的“美”写作,金文的“美”写作,早期铜器中用图形示意的文字,“美”的字形则为,这三种字形,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字的下部分从大为人,“人”、“大”两字,都是人的形体,如“人”骨版文为,人鼎上为,象人的侧形。如“大”,大保鼎为,骨版文为,象人的正形,在古代人大同形,所以通用。早期铜器中的,更说明了它既象人又象大。上边关于“美”字的三种  相似文献   

11.
<正> 《周易·系辞下》说伏羲氏“始作八卦”,《帝王世纪》中也说伏羲氏始作八卦,炎帝、黄帝有所发挥和完善,形成“二易”,夏人继承炎帝之“易”称为《连山》,殷人继承黄帝之“易”称为《归藏》,周文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周易》。《周易》一书流传至今,近年来又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本文不研究八卦的具体内容,只从考古角度探讨八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现代考古学研究发现,将我们民族的文明史由5000年上溯到6000年,是完全可能的。而传世文献中的伏羲时代,正好接近这一时期。关于伏羲记载的来源,今人多归本于《庄子》。然湖南长沙出土的子弹库楚帛书就有伏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之"氏"就是"伏羲氏"。传世文献中,《系辞传》"记载伏羲功业最著",最为具体。所谓的"伏羲作八卦"说,用现代的眼光看,是说伏羲氏时代的先民发明了易卦,发明了卦画符号。这不但包括八卦的卦画,也包括了六十四卦的卦画,甚至还当包括一定量的卦爻辞。所以,说《周易》的作者,我们离不开文王、周公父子;说《周易》的源头,我们就得追溯到伏羲氏。这是《周易·系辞传》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新材料的发现和新方法的引入对传统经学考据冲击巨大,一些聚讼纷纭的小学问题因学者注意力转移而被搁置.这些问题历代经师所论缜密、扎实,久争未决仅仅因为旧有手法和文献的局限.今天我们的条件已远胜前人,完全可凭材料之便和工具之利重新审视以解开这些积久的疑团.本文利用现代音韵学和古文字学的方法,解决了中国最古老的文本之一《尚书》中纠缠难明的两个问题:《洪范》古文本的原始文本应当是“思曰睿”,而非自汉以来相传的“思曰容”;《洛诰》奇字“蘉”的本字应是金文的常用词“蔑”,而非前人认为的它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为“用新材料和方法回答传统经学问题”作一示例.  相似文献   

14.
(一) 第一期卜辞有“■”字,也作“■”,在偏旁中或省作“口”,它是“■”(說文訛作雝,隶变作雍)的原始字;第一期卜辞有“吕”字,它是說文“呂”字的初文。后来“■”字在偏旁中多变作“吕”,与“呂”字的初文混淆不分,学者往往莫之能辨,今列四証以明之。卜辞中的“■”字多作为祭名的“■”字用,如“氏■眔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学术界就《周易》逻辑思维方法展开了研讨和论争,类推与演绎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笔者认为,《周易》主要运用的方法是类推而非演绎。 1·1《周易》以类比类制作八卦 卦画是《周易》的核心内容,而《周易》卦画系统以八卦为基础,八卦相重生成六十四卦,所以,弄清八卦制作方法是研究《周易》逻辑思维方法的前提、基础。 《易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  相似文献   

16.
关于德字的形义问题——答何新同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一年,我在云南兄弟民族地区参观,也作了一点调查,刚才回来,得拜读何新同志《辨德》的文章(《人文杂志》1983年第4期),不觉有“空谷足音”之感!但是他于德字的形义考释,跟我完全不同。不敢自矜新创,但是读书一得,尚非抄袭雷同之说,故谨提出,谬误难免,愿与何新同志共同研究。 甲骨文字,各家考释不一。何新同志从罗振玉说,释为德字。我因卜辞字的用例,与德字不很符合,故暂从阙。今案金文作德,加“心”而已,因此疑德字可能是周人在字的基础上另造的新字。  相似文献   

17.
“其”的本义为簸箕。《说文》作■,云:“簸也”。盖“箕”为“其”的孳乳字。甲骨文作(铁218.2)■、(乙3400)、■(乙8685反),西周金文作■(盂鼎)、■(仲师父鼎),东周后有■(中山王壶)、■(石鼓)、■((艹皀)■鼎)等形。《说文》箕下所引之古文有■,■文有■,亦皆与上列形体大同小异。可见殷代的■、■是簸箕的象形,至西周始有加声符下,作■,成形声字,东周后始见从竹之箕,乃后起加义旁字。“其”字在殷甲骨文中均假借作语词■,未见用为本义。“其”的用法,早期比较单纯,在殷代,从卜辞看,大多置于动词前,以加强动词之语气,有表示祈使,表示疑惑不定,表示口气之委婉等作用。如:“丙戌卜,今■,方其大出?五月”(前卷一,46页4版)此辞盖卜问与商敌对之方国,是否会大加出扰。“其”字置于动词性词组“大出”之前。  相似文献   

18.
黄天树 《殷都学刊》2023,(2):1-6+32
甲骨卜辞的语气副词“其”字,只见于命辞和占辞中,表示未然(即还没有成为事实)的语气。而验辞是表示已然(即已经成为事实)的语气,因此,所谓“验辞无‘其’规则”是说验辞中是不用语气副词“其”的。笔者在2020年发表的《殷墟卜辞“其”字及其搭配和对举》一文中提出“验辞无‘其’规则”,限于篇幅,讲得十分简略。本文对这一规则作了详细的补说,以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甲骨卜辞。  相似文献   

19.
釋■     
商代甲骨文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字,写作,又作、等形(下文用~代替),卜辞中一般多用为动词,出现在“~首”、“~某方”、“~衆人”和“令某~某”之类词语中。这个字在卜辞中应该如何释读,历来看法分歧,但大多以为~上是从“余”的。孙海波将此字隸定为“(余止)”,谓“从止从余,《说文》所无,古通(余阝)。”王襄则以为“古徐字,从是省,是彳二字古相通叚。古舆(余阝)通,(余阝)字古文。”商承祚释甲骨文从女从~之为(女途),以~为“途”字。葉玉森认为“此为动词,释徐释途均未安”。饶宗頣先生认为此字即《集韵》训为“止”的“(余止)”字,卜辞中应该为“祓除”之“除”。于省吾师对此亦有专文讨论,他在《雙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最早提出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迄今为止,只知道《连山》的头卦是艮下艮上(?),《归藏》的头卦是坤下坤上(?),与《周易》一样,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卦象,其他卦的详细内容不清楚,因而现在可以确凿举为论据的是《周易》。①《周易》所载伏牺八卦次序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合而为四象,四象合而为两仪,两仪合而为太极。这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中国古典式的图解。②《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象都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图象,如天地(?)否,地天(?)泰,水火(?)既济,火水(?)未济。这些卦象在一分为二的每一方又都包含着“三”。这也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中国古典式的图解。③《周易·系辞上》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