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有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各个抗日根据地政府在实行减租减息、农业互助合作的同时,还采取开垦荒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进耕作方法、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推广先进技术、培育和推广良种、植树造林等具体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2.
年年种树只见"数",岁岁造林仍是"零",这是有人对植树造林的评价。为何植树造林的口碑这么差?古时候可不是这样的,有传颂至今的佳话为证。  相似文献   

3.
诸德胜  韦开寅 《金陵瞭望》2011,(30):I0001-I0001
立足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巩固和扩大生态效应。以“草簿节”、“梅花节”为抓手,将各景点串点成线,提升溧水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开发参与性、趣味性强的农业旅游项目,让市民的快乐变成农民的财富,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植树造林,充分挖掘造林空间,巩固和扩大造林成果,实施成片造林和村庄绿化,令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进一步优化了令县生态环境和农村居住环境。二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  相似文献   

4.
清至民国时期,韩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江河淤塞以及水患灾害频仍.对此,部分地方官吏、乡绅、有识之士,乃至地方民众开始反思森林与灾害之间的关系,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为此,人们也开始采取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保护林木的角度出发,订立乡规民约,立碑护林,制止人们的滥砍滥伐行为;二是从植树造林着手,提倡和进行造林的实践,从根本上解决森林大面积破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已经认识到林木对国计民生及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因此十分重视护林和造林。一些封建朝廷出台法规政令保护林木,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并成立管理机构以保证政令的执行。民间也制定乡规保护林木。古代除了大力提倡经济林木的种植,用以改善百姓的生计外,也大力提倡种植行道林、护堤林及山地育林,用以固护道路、堤岸,改善环境。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及时开发江苏盐区,发展盐业经济,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根据地盐业的巨额税收,为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根据地盐业政策调动了盐民盐商的积极性,保证了物资供给,改善了盐民生活。根据地盐区的经济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彻底粉碎了敌伪顽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山东的植树造林在清末新政时期备受重视,各级官吏和新式社会团体农会大力倡导,林业公司、林业会、树艺局、林业试验场、农林学堂纷纷设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清末政府的农林政策,山东地方当局对发展林业的重视,德国在青岛造林的刺激以及经济效益的驱动,为当时山东植树造林获得成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8.
新四军所在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根据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救荒的措施,如兴修水利、鼓励垦荒、赈济灾民、发放贷款、提倡互助、减免税收、扑灭蝗虫等。华中抗日根据地灾荒救济工作的特点是: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重视工作效率与工程质量,鼓励生产自救。华中抗日根据地灾荒救济政策的推行,保证了根据地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改善了灾区群众的生活,密切了军民关系,巩固了根据地政权.  相似文献   

9.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丧失后,红三军依据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原则,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存在对于苏维埃革命运动和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为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冯玉祥将军一生十分重视植树造林事业。抵御自然灾害、增加国力、造福后人以及通过改善人民生活以得民心等是冯玉祥从事植树造林的主要目的。为了保证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冯玉祥制订了一系列关于植树造林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植树政策、管理保护政策和监督政策等。他还身体力行,种下了大量的林木,为后人留下了又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树木栽培技术源远流长,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清朝时期在对前人的树木栽培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结合树木栽培的生产实践,编纂出版了几部学术价值高、影响大、实用性强的文献资料。同时这一时期在植物嫁接成活的生理机制研究、嫁接技术、树木移栽、良种选育与新品种培育、实生苗繁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清代的树木栽培技术更加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12.
论江西油茶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油茶(Cam ellia oleifera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广泛种植于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17个省(区),1100多个县(市),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茶油是最好的食用油,被誉为“油中之王”。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全国人民的健康,而且对促进新世纪、新阶段全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江西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省份,具有种植油茶的优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江西的油茶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好地促进江西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江西油茶生产的历史、现状、问题及今后发展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发展作者群、读者群有利于学报编辑过程中组稿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对学报的社会监督,有利于编辑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为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为此,必须从“载梧桐树,引凤凰”、“炼新人,铸永久”、“辟新径,开才路”等几个方面做好发展作者群、读者群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树木密植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已经给城市绿地建设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树木密植所引发的问题主要是树木长势衰退和病虫害的滋生。为了有效地解决现阶段树木密植所引发的问题,指导今后城市绿地建设工作,对树木密植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移植来调整栽植密度的具体方法,并得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国民党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这是植树与纪念孙中山、宣传国民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产物,是仪式与实践共同构成的象征符号。设立植树节的目的就是通过植树仪式与植树实践,将孙中山精神与树木的生命特性相结合,并赋予植树活动继承、弘扬总理遗教的政治象征意义,让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孙中山的集体记忆,接受国民党意识形态教化。国民党利用纪念日来塑造孙中山形象,使孙中山形象传入民间,体现出政治统治技术上娴熟、隐蔽的特征。植树节在推广孙中山崇拜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使植树造林成为全国性运动,而孙中山符号也在植树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植柳史与柳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植柳历史。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中国植柳起源于夏商时期,周代以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历史景象。古代中国人植柳主要是植柳护堤(护堤树)、植柳护路(行道树)、植柳美园(园林造景树)。中国人在长期的植柳历史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柳文化,主要体现在:① 柳崇拜:视柳树为女性生殖器崇拜的象征、吉祥和神的象征而祭拜;② 柳民俗:存在着插柳戴柳习俗、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习俗、射柳及柳舞习俗;③ 柳诗文:柳树被历代文学家赋予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象征而极力讴歌;④ 柳绘画:视柳树为美与善的象征而成为山水画作中的主要表现景物。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旁有两块植树碑,一块是清朝乾隆皇帝丁未年(1788)所立,一块是民国十一年(1922)燕京大学教育系壬戌班所立,本文对这两块碑的碑文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9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固定观察点数据实证研究合作社、科研单位、农资供应商和技术推广部门对甘薯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科研单位对甘薯种植经济效益有显著正向影响,合作社、农资供应商和技术推广部门对甘薯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均不显著,且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2)就中低收入的甘薯种植户而言,加入合作社更能有效提高甘薯种植经济效益,而对于中高收入者来说,应该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3)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对甘薯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会因种植规模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近代天津开埠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工商业港口贸易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华北腹地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种植业结构随之发生了改变.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作者以天津郊县为考察范围,对上述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了具体考察,并将其与整个河北甚至是华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上述距离天津较近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增长幅度虽大,但在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方面总体而言并不如整个河北地区的结论.追根溯源也发现上述地区深深陷入发展机遇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恶劣制约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尴尬与无奈的境地.同时,也正因为距离天津较近,上述邻近天津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显示出一些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桐油是中国的特产,在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国外开始引种中国油桐,并创造出新的种植方法和经营方式,对中国油桐种植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挑战,中国将国外先进的种植理念、种植方法、经营方式引入中国,促进了中国油桐种植的新发展。正是国外引种中国油桐和中国引进国外先进种植理念,促进了民族经济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