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谷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本文把台静农的乡土小说置于“五四”时期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以鲁迅和其它乡土小说作家作为参照,进行评价。台静农以其初步的阶级分析观和师承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格,展现了皖地西北农村小人物命运的多蹇,并对国民劣根性和封建宗法制度罪恶的痛陈和解剖.台静农以其阴冷沉郁的文风和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为早期的乡土文学增添了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
台静农故乡的经济氛围,以及他自身的商人家庭背景,使他的乡土小说充满了经济叙事.其经济叙事最初表现在小说典型环境塑造上,使小说在“看与被看”的模式下,呈现出剧本化倾向,深刻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性的麻木,显示了鲁迅对台静农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随着台静农思想上对革命的倾向,其乡土小说开始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叙事深入到小说的中心,这使他的乡土小说阶级对立感渐强,并逐渐向革命小说过渡,这显现了台静农后期乡土小说与鲁迅小说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刘柯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52-155
20世纪20年代的台静农以乡土小说蜚声文坛,作为皖西作家,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江淮文化气息,而他的小说中所展现的各种婚恋民俗也打上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地之子》中凸显出作家对故土的眷恋。在一篇篇喷涌而出的文字中,书写着悲愤、无奈、苍凉和感动,洋溢着作家的热情、才华和一片赤子之心,无法言说的情怀幻化成字字珠玑,使他成为20世纪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 相似文献
4.
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论台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金林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3):62-68
上个世纪20年代,台静农以他特有的乡土小说蜚声文坛。他是在鲁迅的引导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台静农描写故乡大别山山麓叶家集镇上的“生与死”的短篇集《地之子》,以及讴歌“时代先驱位”的短篇集《建塔者》,均受到鲁迅的赞美,顺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商金林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上个世纪 2 0年代 ,台静农以他特有的乡土小说蜚声文坛。他是在鲁迅的引导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台静农描写故乡大别山山麓叶家集镇上的“生与死”的短篇集《地之子》 ,以及讴歌“时代先驱们”的短篇集《建塔者》 ,均受到鲁迅的赞美 ,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方忠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8-23
在赴台的五四一代作家中,台静农和苏雪林有着许多共性的方面。他们都是"五四的产儿",也走过了大体相同的人生道路,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他们的散文创作都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在具体的创作路径、创作领域和创作方法上,二者散文又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在台湾当代文坛上,台静农和苏雪林成为五四文学薪火的传播者。在他们的影响和启示下,台湾散文界形成了学者散文和"闺秀派"散文两个创作群体。 相似文献
7.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作为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缔造者之一,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和新文化运动中所有白话文学作品的影响混溶一体的,包括翻译文学。萧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得益者,新派乡绅的父亲在一设立女校的时候,就立即把她送去读书,但是祖母定下的婚约阻遏着她的求学与奋斗之路。进入哈尔滨现代女校,在新派教师的引导下,接触新文学的作品,在家庭政治启蒙的前提下,又接受了更前卫的左翼思潮。鲁迅对她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新体白话文学写作的启蒙,在和家庭决裂之后的挣扎奔逃与奋斗中,作为革命文学的旗帜,鲁迅始终是她精神的引领者,也是她后来进入文坛的重要推手。但是由于性别、文化背景、经历、处境等原因,萧红一直和鲁迅保持着心理的距离,并且想超越他。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是超越年龄、性别的精神默契,民族国家的巨大危机与国际视野的人类情怀、共同被原罪诅咒的出身宿命、包办婚姻的苦难和身体的病痛,对于文学创作宗教式的献身精神和对汉语自身魅力的独特领悟,是他们深厚的思想基础。萧红在继承鲁迅精神遗产的同时,又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特别是生殖的体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园地,补充了鲁迅和所有男性作家无法抵达的表现领域。她接续着鲁迅的文学精神,在史传文学、哀祭文体、修辞等诸多方面,为汉语写作的现代转型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和杂文大师的鲁迅,实际也是纪实文学大家。他的纪实创作不但几乎占其全部创作的一半,而且也体现出“主体虔敬”“题材庄重”与“守真求实”等特色。他在这方面所开创的传统,与其小说、杂文等一样,不但为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奠定了基础,而且给后世以深远影响。我们应高度重视鲁迅精神在当今纪实“大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在纪实文学创作与理论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谦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99-101
鲁迅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佛教的"人生即苦"、"一切皆苦"和"我法"也"两空"等基本教义,对鲁迅思想和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的辩证思想是鲁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前,认识世界、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思维工具,使他的<野草>等作品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深度;鲁迅对佛教的认识是一个自觉的、辩证的、有所扬弃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佐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1):140-145
鲁迅的个性心理是多元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既刚强固执,又深沉柔韧;既内省自觉,又机敏多疑;既内向抑郁,又开朗热情;既倾向于外部,又倾向于自身。在此基础上,又由于内省自觉气质而派生出鲜明的“中间物”意识,由于内向抑郁气质而派生出强烈的孤独意识,由于坚韧深刻气质和博大的爱心———爱祖国、爱民族、爱庸众、爱亲人而派生出极强的使命意识。这一切,都对鲁迅的散文创作产生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彭家煌作为“五四”新文化浪潮激荡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都深受鲁迅的影响,成为重要的乡土小说家。他的小说不论是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都呈现出与鲁迅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12.
郭茂全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14-18
鲁迅早年学医对他以后的小说、杂文等创作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将从比较文学中科际整合的理论出发 ,梳理医学对于鲁迅创作的影响。鲁迅医学对他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话语、情节、创作思维、文化批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14.
楼国萍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40-42
种种的人生苦楚使鲁迅亲近佛教,并接受了佛教关于人生的看法,从而形成了人生苦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他的小说中从悲凉世界的营造、无量诸苦的表达、众生苦相的描摹等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5.
台静农是文学家、学者及书法家,其书法透显着人品、风范、情操与怀抱,深具文人气质和艺术境界.其作品以隶书与行书最为可观,量多而质精;篆书、草书与楷书,亦皆各具特色.台静农之书风,与其生命经历有关.他少时热血,老年沉潜,一生颠沛周折,丧乱离散.到台湾后,因其左派身份及与鲁迅之交,放弃写作,不谈过去,惟以烟酒自娱.此种压抑隐忍,惟以笔墨排遣.可知书法既是其抒怀解郁之良方,亦为其台湾岁月之寄托.台静农幼承先君庭训,苦临古帖,颇见书法功底.隶书初学《华山碑》、邓石如,楷、行书则学颜真卿,而以《麻姑仙坛记》《争座位》为其楷行范本.其后得鲁迅、陈独秀、沈尹默及胡小石等人之指导与影响,又师法明人倪元璐,书艺大进.赴台后,师友之书学观念和艺术趣味,更使其眼界大开,另有进境.台静农临摹《华山碑》《石门颂》《衡方碑》诸碑,师法二王、颜鲁公、邓石如、倪元璐等人,既能出入名家名帖,又能走出自我风貌.台静农之书法成就,不仅在于对前人有所继承,更在其书艺之创新,强调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台静农从帖入碑,由碑到隶,然后巧妙融合帖、碑、隶三体于一,发展出风格独特之台氏行书结体.师古与法今,乃台静农书艺成就之二大源泉与路径.而在临习古人、得益师友下,台静农不断融合自己的创作思维、渊博学养和主体胸臆,因而能在书艺上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6.
七十多年来,虽然有过多位中国籍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揭晓时总是花落别家。鲁迅:“谁也不配拿赏金”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期间。曾经对刘半农说.他想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知道鲁迅的脾气.便托与鲁迅关系更好的台静农告诉鲁迅。1927年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 相似文献
17.
李城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鲁迅的祖父在人生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对成长中的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其人生高峰期,他在为童年鲁迅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拓展生存与精神空间,将其置入传统文化境域中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同时,通过经典引导童年鲁迅进入传统文化和小说艺术世界并与之建立深刻稳定的关系.而科举成功使鲁迅祖父实现传统文化境域中的人生理想,对成长中的鲁迅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召唤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确立或规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在其人生低谷期,他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以<恒训>引导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鲁迅认识人生,进入社会并与社会建立关系.在其生命后期,他一改此前个人坚守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在时代面前"退让"的方式接受或肯定鲁迅全新的人生选择,对鲁迅后来的个人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贾钊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07-209
弃婴是台静农《地之子》集子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在生活上或在精神上被时代和传统文化所抛弃。对沉默麻木国民的呼唤和启蒙要从弃婴着手,不但揭示他们的悲惨境遇,更要关注他们精神的压抑与失落。单纯的物质拯救只是启蒙的皮毛而已,治标而不治本,对弃婴的拯救更要关注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19.
程新康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135-138
鲁迅小说以其思想和主题所具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特别是每篇作品所呈现出不重复模仿别人和抄袭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具有创新性,这是他善于合理地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并大胆“拿来”外域文学之精华为己所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赵志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4)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卓越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翻译选材在当时的翻译界也很具独特性.文章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生存心态"概念入手,从三个方面探讨鲁迅生存心态对其翻译选材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