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官职系统虽继承秦制,但在不断的摸索中呈现出三大乱象:一是文职、武职官员区分不清,二是官职分工混乱,三是新官职设立随意。这些现象说明西汉官职系统还不成熟,仍然在探索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梁廷柟 (1 796~ 1 861 ) ,字章冉 ,号“藤花亭主人”。有一姊一妹 ,无兄弟行。生有二女 ,均早夭。父某 ,表字礼觐 ,号“澹缘居士”,曾读书于太学。夫人陈氏 ,福建人。居士始家顺德伦教 ,以地方不靖 ,曾先后移寓大良和佛山。族祖善长 ,字崇一 ,号燮庵 ,乾隆进士 ,曾为白水县令 ,后擢升建宁府同知 ,卒于官。著有《广东诗粹》《赐衣堂文集》和《鉴堂诗钞》。《广州府志》有传。善长之孙梁之任能承家学 ,从游者众 ,澹缘居士即为从学者之一。梁之任门下有何太青 ,号藜阁 ,即廷姐夫 ,顺德羊额人 ,嘉庆十四年进士。《广州府志》有传。廷师辈 ,…  相似文献   

3.
天启《淮安府志》编成仅距吴承恩逝世40余年,是当时人记当时事,所记载的《西游记》肯定是小说。通俗小说能否入地方志问题没有硬性规定,天启志编者知道它是小说而将它记入,乾隆《淮安府志》编者又因为它是小说又将它删去,就是因为他们在认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扬州地方志编纂的鼎盛时期,府、州、县乃至区、镇之志迭出,光是府志就编成6部。由于这些府志绝大部分编纂规模既大,志书质量又高,故而多得学者好评,在世间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尤以《(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深得学术界称允,《中国地方志辞典》这样评价道:“此志体例整秩,考据严审,材料富实,历来颇受后人好评,一直视为清代名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的纂修,“自己巳(嘉庆十四年,1809)之仲春,迄庚午(嘉庆十五年,1801)之孟夏,续修之书成”,历时一年零数月。全志凡72卷首1卷,装订成48册,全志达100多万言。其规模篇幅不啻在扬州清代府志中首屈一指,就是在我国清代旧府志中,亦可入鸿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档案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祖籍会稽(今绍兴)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卒于嘉庆六年(1801年).其祖父章如田璋“望于乡党,尤嗜史学”父章镳,乾隆七年进士,先后主讲天门、应城等书院.章学诚自幼有志于史学,自以为:“丈夫生不为史臣,亦当从名公巨卿执笔充书记,而因得论列当世,以文章见用于时,如纂修志乘,亦其中之一事也”.他一生没有固定职业,先学文于朱筠,后事梁国治,又事华沅,终生为人幕僚.四十一岁时即乾隆四十二年成进士,又“自以迂疏,不敢入仕”.乾隆五十二年清庭吏部授其知县,时年五十岁,他又怕荒废史业而未就职.章学诚为史志之业,耗尽毕生精力,但生活穷困不堪,颠倒狼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三十年来,苦饥谋食,辄籍笔墨为生,往往为人撰述状志谱牒,辄叹寒女代人作嫁衣裳.而自身不获一试时服”.困顿动荡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崇尚史志事业的信心,虽“江湖疲于奔走”,却“能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他二十七岁时就随父参修《天门县志》.此后,陆续主修或参修的志书有《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毫州志》、《麻城县志》、《石首县志》、《常德县志》、《荆州府志》、《广济县志》和《湖北通志》,并著有《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修志十议》、《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州县请立志科议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7,(6):12-17
汉代大将军自霍光伊始代替丞相掌握朝政大权,职事繁重,因此取得了开府权,其府内的僚属既有文职,也有武职,二者各司其职,共同辅助大将军处理事务。武职类属官有校尉、护军都尉、军司马、军司空、军司空令等,在任职、职责范围、迁免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形成了一套制度。  相似文献   

7.
一七五二年(清乾隆十七年)春,罗田(今湖北罗田县)发生了马朝柱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发生在鄂皖交界地区,使清廷从中央到地方都大为震恐。但是,有关这次起义,无论是地方志书,还是私人笔记(如王葆心等人的著作),都缺乏详细记载。现根据清《高宗实录》的有关记载,参考省志、府志、县志和王葆心先生的《蕲黄四十八寨纪事》等资料,对这次起义的经过和结果作一概略介绍,供修志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乾隆·镇远府志》)的确在文献志书上很难找到苗族有文字;在平常的交谈中也认为苗族无文字。但在苗族古歌《开亲歌·刻木》中,就保留了苗族原始文字符号,并有实物歌棒。歌棒长约一尺五,三十多个文字符号。关于这些文字符号的历史至今没有得到考证,但它却随着苗族古歌流行在民间已经很久了。  相似文献   

9.
包山出土的官府文书类竹简共197枚(所有有字竹简共278枚),简文原有四个篇题,分别是《集箸》、《集箸言》、《受期》、《疋狱》四种,另有94枚简没有篇题.关于楚怀王时期名籍问题的简册主要集中在《集箸》和《集著言》中.兹对这18枚楚简进行研完,并旁及94枚没有篇题的竹简中相关内容,对楚怀王时期的名籍制度做一探讨.名籍查问制度在楚怀王时期是经常实行的,下级的地方官员对于上级官员对名籍的查问,要予以认真对待,查验其是否在籍,并给以回文以作答复的,这也说明了楚国对名籍制度的重视.从案例可知,楚国对名籍的管理非常重视.从名籍的登记、建档、查验到处罚,都有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套制度,在迄今出土的楚简中有吉光片羽的表现,其与商鞅变法后的户籍制度有多少异同,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医籍《外科选要》 ,清道光癸卯姑苏刻本 ,常熟徐德钅圭编 ;而《中医外科医籍存佚考》称此书乃昆山人徐德钅圭撰于乾隆四十一年 ;常熟市地方志未载《外科选要》一书。经查考剖析 ,《中医外科医籍存佚考》有误。而徐编此书 ,选集前贤医论、医方、学术见解、临证经验等 ,不详注出处 ,不列凡例 ,这种编辑体例上的不严谨 ,后学者应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1.
嘉靖《保宁府志》是明代编纂的记载四川阆中的方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俗字。对嘉靖《保宁府志》中俗字“ ” “ ” “ ”“ ” “ ” “ ”和“ ”进行考释,以冀对嘉靖《保宁府志》的研究和《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辞书的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庆阳在明清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至少七种府志,这些府志是各个时期庆阳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由于保存不当,大多数已经失传,今天可以见到的只有嘉靖本、顺治本和乾隆本。这七种《庆阳府志》性质的志书是中国古代方志的一个构成部分,但长时间以来却不为方志研究者所知。分析其内容和写作特征,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志书的发展历程,丰富中国方志学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清一代,扬州府共纂修了6部府志,即:康熙三年《扬州府志》、康熙十四年《扬州府志》、康熙二十四年《扬州府志》、雍正《扬州府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同治《续纂扬州府志》。这些志书至今都完好地保存着。它们反映了扬州之地历古以来的概况,尤为详细地记述了明代万历中期以后至清代同治之间的二三百年中,扬州府属各邑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事迹,成为了解和研究扬州之地这段特定历史时期多方面情况的不可缺少的历史文献。综览这些府志,由于能够恪守志书编纂的法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方志编修的鼎盛时期。据《中国地力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现存方志有8264种,11万余卷,约占我国古籍的百分之十。而这些志书中,清代就有5685种,其中不少是名志佳构。梁启超在《中国近二百年学术史)一书中,列有清一代共计名志116种,其中通志15种,府志27种,州志9种,县志65种。在府志27种中,贵州为5种,其中之《贵阳府志》、《大定府志》、《安顺府志》、《兴义府志》均为邹汉勋主纂或参纂于道光年间和咸丰元年。一人纂编四府府志不仅为当时所少见,且皆被列入“著作之林”更为当时所仅有。本文拟就邹汉勋其人、邹汉勋来黔事…  相似文献   

15.
清代台湾志书的情况,有些专文已作介绍,这里仅就两部早期志书中的若干问题加以考证,试图澄清一些问题。一、关于蒋毓英《台湾府志》(一)第一部《台湾府志》十卷是清康熙二十四年台湾知府蒋毓英修、凤山知县杨芳声、诸罗知县季麒光同纂的,有康熙二十五年刻本。仅上海图书馆收藏。全书一百二十一页,约五万多字。每半页十一行,每行十九字(小字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封面镌:“台湾府志,本府藏板”二行。目录署:“台湾府誌目  相似文献   

16.
敕封政策是历代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手段,东晋南朝发展了这一政策,对民族酋领赐予王、侯等爵位,刺史、太守、县令等文职、各种杂号将军等武职。敕封政策扩大和巩固了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7.
浙江温州瑞安曹村距瑞安市区18.7公里,地处飞云江下游南岸,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2003年,曹村新建牌坊,上书“中华进士第一村”。曹村到底出了多少进士,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游人的高度关注。为此笔者特进行了考证。根据明代嘉靖《瑞安县志》、万历《温州府志》、清代乾隆《温州府志》、嘉庆《瑞安县志》和《瑞安市志》的记载,曹村共有甲科进士26人:绍兴丁丑王十朋榜曹逢时,淳熙辛丑黄由榜曹易,淳熙甲辰卫泾榜曹杭,绍熙庚戌余复榜曹叔远,嘉泰壬戌傅行简榜曹豳,嘉定戊辰郑自成榜曹觱,嘉定辛未赵建大榜曹泳,嘉定丁丑吴潜榜曹靖,嘉定庚辰刘渭…  相似文献   

18.
康熙二十二年,宛平知县王养濂主持修纂《宛平县志》,开创了北京地区官方为附郭县修志的先例。在此之前,专门记载宛平县事迹的有沈榜的《宛署杂记》,同时在张吉午的《(康熙)顺天府志》和缪荃孙的《(光绪)顺天府志》中也涉及宛平县情况。与此三书比对,《宛平县志》在"人物"和"艺文"内容上优于沈书;在资料详实上富于张书;在史源和校勘上助益缪书,具有较高的文献、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凤翔节度使府文职僚佐考》是拙著《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的第一章。《唐方镇文职僚佐考》是为有关唐代幕府与文学专门论题研究所傲的基础工作。方镇使府文职僚佐范围,参照两《唐书》和严耕望《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文,其文职僚佐中副使、行军司马在战时或边地多武人充职,此考不作细分。方镇替代依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吴表有误者随文正之,疑吴表有误,暂无材料可资补证者,仍从吴表。每一方镇名前用“·”出示,名后时间为该方镇任期,也大致是幕僚在其府的活动时间。现发表“凤翔”一章,请方家指正。凤翔陇右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兼凤翔尹,领凤翔府、陇州。  相似文献   

20.
乾隆《汀州府志》中收有一篇署名为李绂的序文,经寻绎辨析确定为新发现的李绂的佚文。该序文的发现,有助于更清晰了解李绂晚年的方志思想,对于深入了解李绂的生平经历,以及思想变化情况都有所裨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