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扬州向为文人荟萃之所。早在南宋理宗时,为纪念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993—1059)即创建安定书院。相继二百多年,至明正德、嘉靖、万历间,扬州书院逐渐兴起。当时,即有:安定书院、资政书院、维扬书院、五贤书院、甘泉书院。资政书院建于明成化间,维扬、五贤、甘泉三书院建于嘉靖间。甘泉书院系嘉靖七年(1528)为纪念理学大师湛若水(号甘泉)而建。嘉靖六年(1527)湛“以大司成考绩北上,道出维扬,其门人不期而至者五十人。居一日,秉贽而谒者又几十人。”于  相似文献   

2.
孙龙父先生是扬州文化界、教育界的著名人士。他精古文,工书画,善篆刻,以道德文章著声士林。生前执教于扬州师院中文系,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书育人,敬业爱生,为古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出力尤多,劳绩布在人口。值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本刊特发表此文,以寄缅怀之思  相似文献   

3.
在画史上,清初的石涛、华喦和雍、乾年间的“扬州八怪”,都曾为中国画艺术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至今脍炙人口。“八怪”以后的晚清画家中,在扬州画派里就要推崇到平民出身的画家陈崇光了。陈崇光初名炤、字若木,扬州甘泉人,因家居城西扫垢山旁,所以又字“扫垢山民”。他出身在一个平民家庭里,从小就喜欢唸呛诗学画,成天东涂西抹,尤其善画人像,凡邻居亲支请他画像,无不毕肖。由于家贫无力求学,生活上又没有经济来源,只好在城里“大生裕”旱烟店旁边设一个小摊,为顾客在烟袋杆上刻书画,以图糊口。  相似文献   

4.
宋元小唱考──兼析扬州清曲起源说的一种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小唱本指来大胸部分词曲(主要是慢曲)的摘唱,后来演唱慢曲(词)等也称小唱,是宋元时期一种艺术歌曲品种。今人误将清代扬州的小唱(今称扬州清曲)同元代小唱扭合在一起,于是得出“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小唱”的错误结论;而正确的答案是,扬州清曲是源于明清小曲的地方性曲艺品种。  相似文献   

5.
在古文运动中,李华继承发展了陈子昂、卢藏用的古文理论,同时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古文作家,是古文运动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以自己的时代思想、政治经验及人生态度为本所提出的古文理论可以概括为:文以宣志、质文相变、文行相顾三部分。  相似文献   

6.
焦循及其戏曲著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循及其戏曲著述汤振海焦循生于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年自称里堂老人.在他的各种著述中以里堂命名的就有《里堂家训》、《里堂札录》、《里堂道听录》等。关于焦循的籍贯历来有甘泉、江都、邗江、扬州之说。其实这中间并无悖异,只是地方...  相似文献   

7.
王禹偁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提出了"传道明心""易道易晓"等理论主张,培养、举荐了一批古文作家,对古文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宋初名臣,王禹偁曾于太宗、真宗两朝三度任职知制诰。知制诰经历不仅为王禹偁进行文学革新提供了重要平台,还使他成为天下文士之楷模,对北宋古文运动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王禹偁的知制诰经历成就了他文坛领袖的地位,他的古文成就与在宋初古文运动中的作用应该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说“维扬”     
扬州为古代九州之一,维扬是扬州的别名。《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句;《尚书》与《毛诗》,“惟”、“维”相通,“维扬”由截取“惟扬”而来。后多见于诗赋词曲史志,尤以诗词为最。历代不少著名诗人,都曾以维扬作为描述与歌颂的对象。如齐梁庾信《哀江南赋》,有“淮海维扬,三干余里”;唐刘希夷《江南曲》,写“暮春三月晴,维扬吴楚城”,  相似文献   

9.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他是唐代杰出的古文家和著名诗人。他和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扫荡了魏晋以来柔弱骈丽的文风,把我国古典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他不仅提出一系列的古文理论,还以他的优秀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他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影响深远,直接支配中国文坛一千多年。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散文。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撰写古文方面的卓越才能。他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无论论说  相似文献   

10.
任中敏教授,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戏曲理论家。原名任讷,字中敏,号二北、半塘,江苏扬州人。1897年生于江苏淮安。191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从吴梅教授学宋词和金元散曲,1920年毕业。1923年至苏州,再投吴氏门下学词曲,尽读吴氏家藏珍本,每有辑录。三十年代以后,历任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扬州师范学院教授。早年编辑出版《散曲丛刊》,自著《〈作词十法〉疏证》,《散曲概论》、《曲谐》、《词曲通义》等,对中国散曲的发展及其在古典文学中的地位,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和实事求是的评价。晚年著有《唐戏弄》、《唐声诗》、《唐大曲》、《唐著辞》、  相似文献   

11.
韩愈的复古主义运动,是以孔孟正宗的儒家思想为内容、以三代两汉的"古文"为形式的文化运动.他的复古主义思想是通过"古文"来表现的,所以李汉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因此,大力提倡"古文",坚决反对"俗下文字"即沿用已久的骈文,成为韩愈的复古主义运动的中心任务.因此,他的复古主义运动,也可以说,就是"古文"运动."古文"运  相似文献   

12.
独孤及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在古文运动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提倡宗经复古,文质并重,强调作家道德修养,主张化骈为散。不但提出了系统的古文观,而且创作了许多富于现实针对性、极具革新风貌的散文,为中唐古文运动高潮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翱著作年代及版本考李光富李翱是唐朝中期一位较为杰出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文学理论主张创新,反对因袭;他的古文为宋代古文大家所宗法,掀起了新的古文运动;他的哲学开宋代理学之先河。他的《来南录》是我国最早的日记体散文之一。他和韩愈同撰《论语笔解》,从版...  相似文献   

14.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8,28(2):51-54
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蒲松龄对作为先秦古文代表作之一的《左传》涉猎颇深,因此,其《聊斋志异》中许多古文笔法即导源于《左传》。首先,以古文笔法从事小说创作,使《聊斋志异》中某些情节对《左传》多所借鉴和模仿。其次,蒲松龄还从《左传》中汲取了许多古文笔法以资其小说创作,如他以隐晦曲折的"春秋笔法"寄寓满腔"孤愤"、表情达意;他对"层叠"、虚实相生的古文笔法也多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焦循,字里堂,是清代扬州学人中一位学识渊博的“通儒”。经、史、历算,无所不精。酷爱文学,对戏曲理论也深有研究。著作宏丰,且有创见,颇为世人所称举。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生于江苏甘泉黄珏桥一个家道中落的寒士家庭,绝意仕途,一  相似文献   

16.
桐城派大师梅曾亮曾说 :“文章其萃于岭西乎 ?”对粤西桐城派古文作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广西为桐城派发展史中之重镇 ,吕璜是粤西桐城古文第一人 ,是他最先将桐城派古文传入广西 ,本文以吕璜的文学活动为线索 ,略述粤西桐城派古文的兴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桐城派古文家讲求义法之背景 桐城派古文家是古文运动中的法后王派。在他们之前,唐代古文运动取法于《孟子》、《荀子》、《左传》、《史记》等后王,宋代也是如此。明朝中叶,李梦阳和他的同伙却追求上古,不务实际,被归有光斥为庸妄的巨子。归氏不但继承了法后王的精神,而且还深入史汉,取精用宏,使古文的叙事和抒情,在百尺竿头之上又进一步。他的《项脊轩志》在疏而不散的行文中,如话家常,便能一往情深,余味无穷,决非上古所有。盖桐城派之成派在  相似文献   

18.
晚唐时期,古文式微,骈文复兴。以古文起家的李商隐拜骈文大家令狐楚为师,转以骈文济世。但李商隐心存古文道义,其古文创作既受韩愈古文思想精髓的熏染,又有独立清醒的文道观念和文体意识。李商隐古文存世篇目虽不多,但涉及文体种类丰富,以议论、抒情和记人叙事为主的文字各有特点,议论文字笔锋犀利,抒情篇章笔势流畅,记人叙事笔法简约。受古文观念影响,他的骈文既远追六朝骈文华美文体本质,又融入古文雅颂正声,以情动人,与晚唐诸家骈文相比,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9.
王渔洋扬州文学活动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渔洋(王士)是清代“神韵说”的倡导者,康熙年间,他主盟诗坛达50年。本文评述他在扬州5年文学活动的成就和影响:康熙年间的两次“红桥修禊”,为扬州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其后的卢见曾、曾燠、伊秉绶等人的“红桥修禊”,乃至臧的“冶春后社”,都是王渔洋的余波遗响,扬州文化的振兴,王渔洋是第一功臣;王渔洋在扬州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写景诗的创作,是他标举“神韵”的早期的体现;王渔洋大量的创作实践,以清新平淡的风格取代了遗民诗凄清愁怨的格调,为他日后主盟诗坛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扬州这块沃土造就了一代诗才王渔洋,而王渔洋在扬州的活动,又为扬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朱筠在清中叶以学政大吏操持选政、广开幕府,以儒林而兼文苑的通才培育为根本,不惟笼罩清中叶学术,亦是清中叶文章通变之先导。他把“识字以通经”作为文章写作基础,有意改造制义文风;以振兴古文为己任,力倡清中叶史学派古文,推动了清中叶传记文的发展;倡导以学养气,于“不名一家”格局下,引领并加深了清中叶常州骈文群体根柢经史的创作,扬州汪中“骈散之迹泯”,洪亮吉骈散兼容,这种骈文方向的生成壮大均离不开朱筠之点化推动。其对通才的培育在文章理论及创作上孕育了通变之思,进而引发文体及文风的转变,以学济文、不论骈散渐成为文章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